9月24日,主题为“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的第四届各省区市社科普及基地讲解员大赛总决赛在浙江温州举行。
上海市社联选送的三位选手在本次赛事中斩获佳绩,来自上海博物馆的戴玲玉燕(中)荣获三等奖;中共一大纪念馆的张粟(左)、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陵园的王小丫(右)获得优秀奖。
作为全国社科普及领域的重要赛事,此次大赛由全国各省区市社科联联合主办,来自全国31个省区市的93名讲解员通过层层选拔齐聚决赛。上海博物馆代表戴玲玉燕的自主命题讲解《古人雅集里绽放新江南》将上博东馆“古代文明探索宫”的特色展教成果推向全国视野,让“展教结合”的模式成为文博领域社科普及的亮眼样本。
此次讲解的核心内容,聚焦于上博东馆“古代文明探索宫”的团队体验项目——古人雅集剧本研学。该体验活动并非单一历史场景的复刻,而是以上海博物馆深厚的馆藏研究为基础,以历史上著名的“三大雅集”(兰亭雅集、玉山雅集、西园雅集)为创作源泉,经过上博教育部策划团队长期的史料梳理、内容研发与体验优化而成。
不同于传统博物馆“静态展览+单向讲解”的模式,“古人雅集”团队体验项目从策划之初便确立了“探索式、沉浸式、互动式”的理念。此次讲解特别选取“玉山雅集”为核心案例切入,正是因为这一雅集在元代动荡背景下,既保留了江南文化的风雅底色,又兼具“文人与工匠共生、商业与文化交融”的特质,与当代江南文化的内涵高度契合,更易引发青少年的情感共鸣与认知连接。
讲解围绕“角色代入”展开:在雅集体验的开篇,孩子们会收到专属的“文人姓名牌”,从以“浅绛山水”勾勒江南意蕴的黄公望,到以“逸笔草草”绘就文人风骨、以诗作传递家国赤诚的倪瓒,每个角色都配有简明的身份和台词任务。讲解中提到,曾有一位三年级男孩拿到“黄公望”的姓名牌后,盯着背景大屏里根据上博馆藏元代赵原的《合谿草堂图轴》二次创作的草堂场景追问老师。面对孩子的好奇,教育引导员引导孩子理解“江南是当时文人避世的相对安稳之地”,让“美好乐土”的文化基因不再是课本里的抽象描述,而是孩子能通过场景想象与历史语境理解的具体概念。
讲解还聚焦“身份共鸣”:雅集体验中,上博教育引导员会扮演顾瑛,向孩子们介绍“我是玉山雅集的主办者”。当教育引导员讲到“顾瑛是江南的富商,却把钱财用来盖草堂、藏典籍、邀请不同身份的人参与”时,孩子们立刻互相讨论:“雅集里不能少了你!”这一情节恰恰印证了江南文化“务实发展”的基因,也通过文人与工匠共同参与的场景,让孩子感知江南文化“开放包容”的特质。而这种理解与感知,远比单纯的知识讲解更深刻、更持久。
随后,讲解落脚“精神传承”:雅集体验的核心环节是“诗词吟诵”。曾有一位小女孩在吟诵“只有所南心不改,泪泉和墨写离骚”时卡壳。此时,教育引导员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解释倪瓒借诗句表达爱国情怀的故事。当小女孩再次吟诵时,声音明显更坚定、更有感情——这个细节不仅展现了古人雅集“以诗传情”的教育巧思,更让江南文化中“家国担当”的核心基因,通过代际共鸣传递给了新一代。
在三组情节之后,讲解者进一步阐释了“古人雅集”项目的创新价值:它跳出了传统文人视角下“雅集即诗词唱和”的单一解读框架,通过“角色扮演”让历史变得可参与、通过“问题引导”让文化变得可思考,更通过多重创新设计让青少年成为文化传承的主体。“古人雅集”团队体验项目自带多重特色:通过“课本诗词联动”衔接课堂知识,借助“馆藏文物交互”形成“体验——观赏——印证”闭环,更以“分众化设计”适配需求,避免传统文化教育“一刀切”。这些设计,让“新江南”的“新”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体现在以青少年视角激活文脉活力、以创新形式实现文化传承的具体实践中。
作为讲解中反复提及的核心载体,上海博物馆东馆“古代文明探索宫”是上海博物馆倾心打造的“展教结合”型探索空间,以探索式、沉浸式、互动式体验为特色,主要面向6-18岁青少年儿童和亲子家庭开放。
探索宫以博物馆“职业体验”为明线,通过“小小考古学家”“小小修复师”“小小研究员”“小小策展人”“小小创意家”“小小讲解员”六大板块,让青少年儿童亲身体验博物馆工作者的日常,加深对文博行业的认知,激发对博物馆热爱。以“赓续文明基因,厚植文化自信,续写新时代辉煌”作为隐线,引导青少年儿童进行“文明探源”、感受“造物有情”、涵养“精神家园”。2024年,古代文明探索宫荣获“全国文博社教宣传展示活动百项创新案例”。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上博讲解员在各省区市社科普及基地讲解员大赛中的表现,本质上是“古代文明探索宫”在社科普及领域的一次成功实践——以“古人雅集”团队体验项目为缩影,让江南文化在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中持续焕发新生,为践行新时代文化使命、厚植青少年文化自信贡献上博力量。
供稿丨教育部
初审丨石维尘
终审丨汤世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