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博物馆 > 文章详情

特展细读丨龙生辽水畔——探寻“龙腾中国”特展中的龙形象

转自:上海博物馆 2025-09-26 13:31:19

“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正在上海博物馆东馆火热展出中,并将持续至2025年10月8日本次特展联合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等地的十九家博物馆与考古机构,以三百余件文物阐释了红山文化信仰统一、礼制初成的古国面貌。这也是上海博物馆推出的“何以中国”文物考古大展系列的第四展。

龙,是中华民族共同的信仰,它有着数千年的文化根基。正因如此,我们不禁要问,龙文化的起源在哪里?早期的龙又是什么模样?本期特展细读,就让我们进行一场“寻龙”之旅。

著名考古学家苏秉琦先生曾经指出,“中国古文化有两个重要的区系:一个是源于渭河流域的仰韶文化;一个是源于大凌河流域的红山文化。它们都有自己的根(祖先)、自己的标志。两者出现或形成的时间约当距今六七千年间,都是从自己的祖先衍生或裂变出来的。……而红山文化的一种标志是龙或仅仅是龙鳞。”1

“C”形玉龙  

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

故宫博物院藏

“C”形玉龙是目前发现玉器中龙的最早形态之一,也是最符合人们印象中龙形象的玉器。这件“C”形玉龙长鬣飘逸,神气生动,身躯光滑,姿态遒劲,它是红山人的神灵崇拜物,也是中华龙文化的源泉之一。不过,它还不是中华龙的最早形象。正如苏秉琦先生所说,红山文化大量继承了本地区的文化传统,因此,我们的寻龙之旅还要在辽西地区往前追溯。

辽西地区有着近万年的文化史,经考古确认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年代序列完整,相互间有着明显的传承与发展关系。由此,我们也能看到龙文化在辽西地区的孕育、形成以及发展过程。

图表:“龙腾中国”特展文物涉及到的考古学文化时空分布图

01 兴隆洼文化的龙形象

迄今发现的中国最早的龙形象,是辽宁阜新查海遗址考古发掘出土的石堆塑龙。查海遗址是兴隆洼文化的重要聚落遗址,距今约8000-7000年。这条龙位于聚落中部,长约20米,整体造型为龙口张开,弯身弓背,四肢伸展,尾部若隐若现。它的腹部下方是聚落的墓地和祭祀区,因此学者们认为,龙应是这一聚落共同敬奉和崇拜的对象。石堆塑龙无法移动,不过本次特展有两件同样出土于查海遗址的龙纹陶片,我们仍然可以一窥中国最早的龙形象。

龙纹陶片

兴隆洼文化(距今约8000-7000年)

1986-1994年辽宁阜新查海遗址23号房址出土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这两件龙纹陶片分别表现了两种造型,一种是龙身蜷曲的,另一种是直身卷尾的。两种龙纹都贴塑在陶器上,龙身上还以压窝纹表现出鳞片。尽管龙首残缺,但是中华龙形象的基本特征已经具备。

02 赵宝沟文化的龙形象

继兴隆洼文化之后,赵宝沟文化(距今约7200-6500年‌)在辽西地区兴起。从房屋形制、聚落布局及出土遗物的特征看,赵宝沟文化是在直接承继兴隆洼文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2

鹿纹陶尊

赵宝沟文化(距今约7200-6500年‌)

1983年内蒙古敖汉旗南台地遗址出土

内蒙古博物院藏

这件陶尊的腹部刻划了两组鹿纹,一大一小,好似有透视效果。它们的头部非常写实,有着梭形的眼睛和向后生长的鹿角。但是身体表现十分抽象夸张,躯体弯曲,背生翅膀,尾部划出多道三角形射线纹。仔细看这两组鹿纹,它们以较粗的线条压出边框,内部填以细密均匀的网格纹,其间距只有1毫米。这种可以在天空飞翔的鹿,已然超越了现实,代表了赵宝沟先民对于鹿的崇拜,而制作如此精致的陶尊必然不是生活用器,应属祭祀礼器。鹿纹身上的网格纹好似龙鳞。还有学者提出,“C”形玉龙脑后部的长鬣不是鬃毛而是大鹿角。

03 红山文化早期的龙形象

早期的红山文化吸收了本地区的文化传统,延续了以自然崇拜和生物崇拜为重要内容的信仰体系,并将龙崇拜推向成熟。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松山区彩陶坡遗址,是红山文化早中期的一处重要遗址。2023年8月,考古工作人员在此遗址的一处房址内发现了一件蚌龙。由于蚌饰质地酥脆,在发掘过程中,考古工作人员首先对其进行了加固处理,然后采用整体提取的方式提取出土,并送至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进行拼对修复。为了尽可能降低修复过程中可能造成的损坏,修复人员不仅对其进行了CT扫描,还多次进行3D模拟拼接试验,最终于2024年4月9日完成了蚌龙的复原工作。3

蚌龙

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

2023年内蒙古赤峰彩陶坡遗址出土

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蚌龙由头部、身体及尾部构成,整体长约20厘米。它的整体形象较为舒展,与红山文化玉龙的形象差异较大。龙口微张,前端有尖牙,后面牙齿较为整齐。眼部镂孔,外围有一周凹槽,推测可能原来有镶嵌装饰。龙身经拼接发现其有足,背部有菱形网格纹饰,可能是代表龙鳞的装饰。尾翼略上扬,在与龙身的连接处可见4个圆形穿孔。通过拼对发现,蚌龙的各部分无法进行严丝合缝的拼接,因此推测它不是用整个蚌壳制作而成的,而是各部件穿孔串联而成的整体。

如前所述,蚌龙属于红山文化早期,在这一时期的辽西地区基本没有发现龙形文物,因而它的发现无疑具有填补这一时期龙文化研究材料空白的意义。蚌龙出土于彩陶坡遗址规模较小的房址,与红山文化玉龙基本出土于祭坛和积石冢不同,这可能说明在当时的辽西地区,已经产生了包括普通居民在内的全民性质的龙崇拜。3

04 红山文化晚期的龙形象

红山文化晚期,社会发展加速,产生社会分化。红山先民开创了中国最早的祭祀礼仪体系和玉礼制度,形成了祖先崇拜和龙崇拜的普遍信仰。

彩陶筒形器是红山文化特有的器物,中空无底,上下贯通,通常半面施有彩绘。这类器物见于祭坛和积石冢,成排竖立放置,或许是红山先民用于沟通天地的祭祀礼器。这也是红山文化祭祀礼仪的一大特色。

出土于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四号冢的一件彩陶筒形罐,在其腹部位置可见黑色彩绘纹饰,第一层为菱形方格纹,其下方为龙鳞纹。彩陶是黄河中游地区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最具代表性的器物。有学者提出,这类彩陶上所描绘的简化抽象的龙鳞纹,是红山先民继承了兴隆洼文化查海遗址龙纹陶片上浮雕有鳞的龙纹,结合仰韶文化的彩陶技法,从而创造出的具有本地文化特点的彩陶花纹。4

彩陶筒形器

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四号冢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玦形玉龙是红山文化玉器群中最典型的一类器物。本次特展共展出了15件玦形玉龙,除了征集品和传世器,还有来自辽宁、内蒙古、河北等不同地区考古发现的玉龙。它们代表了红山社会已经形成了统一认同,寄托了红山先民共同的精神信仰。

玦形玉龙

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年)

2022年河北宣化郑家沟遗址一号积石冢出土

张家口市宣化区文物管理所藏

1984年在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的一处墓葬中发现了两件玦形玉龙,这是首次经考古发现的玦形玉龙,这一发现明确了此类玉龙与红山文化的归属关系。本次特展展出了其中一件。

玦形玉龙

红山文化(距今约6500-5000年)

1984年辽宁建平牛河梁遗址第二地点一号冢4号墓出土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院藏

出土时,两件玦形玉龙,一绿一白,位于墓主人的右胸部位。它们的背部靠在一起,形成了身体相触、面部朝向相反的组合,龙头朝向墓主人的脚端。这应是有意设计的摆放方式。

2024年在内蒙古敖汉旗元宝山积石冢遗址15号墓葬中发现的玦形玉龙,是迄今为止考古发掘出土的体量最大的一件玉龙。它长15.8厘米、宽9.5厘米、厚3厘米,代表了红山文化玉器制作的最高水平。

从左往右依次为元宝山积石冢遗址15号墓中发现的玦形玉龙、玉冠饰、斜口筒形玉器

龙是人类想象的产物,但想象仍然依托于现实。而玦形玉龙的造型十分抽象奇特,要探求它的动物原型并不容易。曾经有学者提出,玦形玉龙的嘴上有多道皱纹,还有些玉龙甚至表现出獠牙,这些特征与野猪相似,因此学者们认为其原型为猪,称为“玉猪龙”。后来通过考古发现了多数量、多类型的熊题材,如女神庙出土的泥塑熊下颌残件,牛河梁第二地点积石冢出土的熊下颚骨5,还有最新在河北宣化郑家沟遗址一号积石冢发现的彩绘熊首浮雕等。这些实例说明红山人有着祭祀熊、崇拜熊的习俗。学者们又将猪与熊的特征作进一步的细部对比:猪耳宽扁,耳顶端尖;熊耳短而肥厚,耳顶端圆或尖圆。猪眼为梭形;熊眼为圆形。因此,也有学者们称其为“玉熊龙”6。目前,对这类玉龙原型的研究还未有明确结论,因此将其统称为“玦形玉龙”。

红山文化玉龙不仅是红山先民的共同信仰,也是中华龙的本源之一,对商、西周、东周时期蜷体玉龙的造型产生了直接影响,是中华五千年文明形成的重要标志之一。7

参考文献

1.苏秉琦.华人·龙的传人·中国人 考古寻根记[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09.

2.王苹,刘国祥.从考古发现看辽西地区龙的起源[J].四川文物,2014,(06):29-31+72.

3.于玥,孙永刚.赤峰市松山区彩陶坡遗址出土龙形蚌饰浅述[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25,46(06):16-19.

4.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吴炎亮,李新全等.红山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13.12:304-320.

5.郭大顺.龙凤呈祥——从红山文化龙凤玉雕看辽河流域在中国文化起源史上的地位[J].文化学刊,2006,(01):15-24.

6.郭大顺.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学术价值再解读[J].中原文化研究,2023,11(06):15-23.

7.上海博物馆.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M].上海书画出版社,2025.06.

8.吉成名.查海龙纹陶体和龙形堆塑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1998,(03):87-89.

9.叶舒宪.神话意象[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2023.10.

“龙腾中国:红山文化古国文明特展”展期已过大半,看过展览的观众们,快来告诉我们您的观展意见和建议吧!

 扫码参与观众调查

*填写本问卷大约需要2-3分钟,本次调研不会泄露您的个人信息,请放心填写。

为感谢您的参与,我们将从有效问卷中抽取15位幸运观众,送出本次特展文创礼品一份。提交问卷后,即可进入抽奖页面。

供稿丨教育部

学术支持丨冯雨程

初审丨石维尘

终审丨汤世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