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奉贤 > 文章详情

益民村:这里是筑梦的沃土丨《奉贤报》“我与乡村有约”特刊

转自:上海奉贤 2025-09-26 11:52:11

当前,我国农村正发生着深刻变革,展现出崭新面貌、丰富样态和多元功能,孕育着新时代的乡村文明和人文精神。近期,《奉贤报》协同区作家协会,遴选本区9个乡村,以作家的视角和笔触,采写乡村振兴故事,反映乡村发展历程,助力乡村振兴和乡村文化建设,以飨读者。

——《奉贤报》编辑部

乡村振兴,事关国运,也是作家们当仁不让的奔赴所在,更是心心念念的情感寄托。在这个点上,我们深入乡村,走向农家,近距离地看一看,聊一聊,写一写。这些汇集的采风作品,既是乡村振兴的成果展示,也是乡村发展的探询思考。

——奉贤区作家协会

航拍无人机在空中盘旋,俯瞰绿荫环抱中的奉贤新城,由北向南,首站是西渡,看,一幅美丽乡村的立体图卷正在徐徐展开。这里南临数字江海,北接西渡浦江第一湾核心区,毗邻大叶公路,金海公路贯穿,直达虹梅南路隧道,距离上海市中心仅半小时车程。在这里,“弘正储能”主营业务已辐射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千亩农田依托现代技术,实现了高效、精准的生产管理。由旧厂房改建的艺术空间里,青春的笑声抛向天际。从市区驱车前来的游客们,带着遮阳帽、墨镜,裸露着臂膀,在村口梯田旁喝咖啡,享受惬意的休闲时光……传统与时尚,生态与经济,本土情怀与国际视野,和谐交融,这里是益民村,这里是一片创新创业的沃土,有家,有根,也有诗和远方。

全力助推企业发展,村委会两次搬家

近几年来,作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角色,“储能”这一国家重点规划布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在加速发展。“弘正储能”成立于2021年9月。作为国内少数具有全栈自研3S系统(BMS、PCS、EMS)能力的企业之一,“弘正储能”去年产值3亿多元,今年目标10亿元,还将在国外组建销售团队。像这样一家发展势头强劲的科创民营企业,当初为什么选择入驻益民村呢?

2018年,奉贤区正全力打造“三园一总部”大都市田园综合体项目,通过盘活农村宅基地、农用地、集体建设用地,使农村土地及生态资源,与城市产业资源链接,切实提升村集体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构筑乡村振兴新高地。当时,“弘正储能”联合创始人金志强等在上海多个产业园区考察选址。益民村交通优势明显,率先进入了金志强的视线。为引进“弘正储能”入驻,益民村对村内基础设施进行了升级改造,还腾出村委会办公大楼供企业使用。企业刚入驻时,一时找不到食堂厨师,村里及时安排了合适的村民顶岗,解除企业后顾之忧。

成功引进只是一个良好的开局。以满心的诚意与满腔的热情助力企业发展,实现共赢,这才是益民村的目标。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金平话不多,但细心,他笑着说,我们村干部都要当好“金牌店小二”,从招商引资、协同支持、优惠办理、平台打造等方面提供一揽子全链条服务,为村企发展纾困解忧,及时解决各类实际困难,全力助推企业发展。

2022年,金平注意到“弘正储能”的工作群人数在快速增长。最初五六十人,2022年有100多人。这说明企业发展得快,发展得好,他很高兴,但转念一想,那企业的研发生产空间肯定不够了。于是,他主动联系金志强了解需求,果然与他预判的情况一致。他梳理了益民村闲置的村集体用地,发现要么空间不够、规模太小,要么过于破旧,如果动工重建或扩建,又会增加企业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在竞争激烈的全球储能行业,谁赢得先机,谁就占据制高点。时间就是效益!村班子商量后决定第二次搬迁,给企业腾出场地,他们则搬到上世纪90年代的村委会办公地。

目前,“弘正储能”每年为村里创造180多万元的租金收入,产值突飞猛进,此举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农民增收、企业发展壮大的共赢局面。

眼前,益民村正以优质的头部企业“弘正储能”为龙头,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逐步打通上下游产业链,吸引更多的科技创新企业入驻。

自然与精致融合,打造田园文旅产业

益民村地理位置优越,村集体闲置用地根本不愁租。曾有家具加工厂、建材厂、仓储公司等低端企业前来求租,都被村里委婉地拒绝了。对于益民村的发展前景,金平有着清晰而坚定的规划目标。他说,乡村招商,不单看税收,更要看社会效益、文化附加值。我们益民村需要对接的是,来自市区的优质文旅产业资源,同时引进的还有市中心精致时尚的海派文化元素,从而逐步提升村民的视野与素养。

来自徐汇区的青年黄思琦是益民村孚日田野艺术空间主理人。他曾租赁市中心的别墅、文创园区打造影棚,但空间规模、自然光影等条件都不太理想,高昂的租金也制约了进一步发展。2023年上半年,他从市区驱车半小时来益民村勘景。老厂房周边清澈的河流,成片的稻田,晚风吹拂,夕阳静谧而美好,让他顿时摆脱了都市的喧嚣,沉浸在原生态的田园风情里。毫不犹豫,他就租下了这里的老厂房。相比市中心,这里面积更大,空间可塑性强。经过半年时间的设计改造,“孚日田野”脱胎换骨,2024年春节后即开始试运营,不到一个月,就接了20多单业务,知名演员关晓彤也成了第一批来这里“试水”的明星之一。曾经废弃破旧的老厂房,经过设计师的创意构思与艺术呈现,这里成了时尚文艺场所。T台、聚光灯、走秀场,模特们踩着动感十足的音乐节奏,大都市气息扑面而来。“孚日田野”让村民们在家门口就能领略高品位的海派文化。

除了商业资本的入驻,集稻田艺术展示、休闲娱乐、传统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文旅项目“谷雨田鸢”,还得到了益民村三位致富达人的投资支持。“谷雨田鸢”的设计与装修,充分呈现了海派文化的精致时尚,室内的大玻璃窗框,使得窗外的田园景致显出油画般的视觉效果,餐桌、休闲椅就摆在稻田与菜园的田垄之间,更让游客们拥有了不一样的沉浸式体验。

原生态稻田+咖啡、西餐,旧厂房+影棚、走秀,乡村与都市的风情奇妙组合,催生了一系列化学反应,这些新生文旅产业像磁铁一样牢牢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盟或休闲。这些艺术空间的入驻,成为益民村一道道美丽的田园风景,为乡村振兴、景观美化开拓了新思路。打造“村企沙龙”,推动人才回乡,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人才效能最大化,促成产业链、创新链、人才链有机衔接,共同绘就益民发展“大蓝图”。

需求在哪里,党群服务阵地就建在哪里

如果说,乡村振兴事业是一座大厦,党建工作就是支撑大厦坚实屹立的钢筋铁骨。益民村党总支坚持党建引领乡村振兴,凝聚先锋力量,把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乡村振兴发展优势,在产业升级、人居和美、乡村安全等多个方面实现成果转化,积极践行群众需求在哪里、问题在哪里,党群服务阵地就建在哪里。

积极打造以村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党群微家、睦邻四堂间、老年日托站为节点的同心圆,实现党群服务阵地连点成片全面覆盖。依托“益民梦起园”党建集群点位,汇聚党建长廊、廉政走廊、开心菜园、梦幻花园,联动高校师生开展党建实践。今年五四青年节期间,共青团上海应用技术大学化学与能源技术学部委员会与益民村团支部联合开展“书香沁青春·阅读向未来”校村青年阅读交流活动。活动采用主题荐书、问答互动等形式,以多元视角打破思维壁垒,激发青年党员和广大团员青年的学习热情和交流探讨,以此持续深化合作,以青春智慧赋能基层治理。

紧扣“贤城贤治·熟人社区”建设,深耕“红心领航·益民汇治”党建工作品牌。围绕党群连心“荟”服务、贤城贤治“汇”力量、红色网格“惠”民生这三方面,结合“15分钟生活圈”,优化党群服务阵地,整合区域化党建资源,划分红色网格,成立“左邻右里”自治团队,有效增强党员群众的参与感和归属感,实现乡村治理再细化再增效。

益民村着力做好村民服务,将各项惠民政策落细落实,切实为村民群众办实事、求实惠、谋实效,积极解决村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依托“老伙伴计划”,结对关爱高龄老人。通过“左邻右里”“好邻组长”等志愿服务项目,组织志愿者开展特殊人员探访关爱服务工作。继续坚持医保红色代办,通过“医保直通车”,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通过覆盖全村的睦邻四堂间、老年活动室等点位,每月定期开展聚焦健康生活、文娱休闲的各类老年人活动,丰富老年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

未来益民村将始终立足党建引领乡村治理,持续发力新兴产业迭代赋能、不断深挖基层治理有生合力、聚力优化村容环境清美宜人,以业态融合为抓手,以产业兴旺为对照,凝聚乡村新质生产力,打造人和景明、美美与共乡村丽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将田园里的诗和远方具象化,让都市中的乡村情怀有归宿。

采访手记

何羽,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上海市作家协会会员,上海市奉贤区作家协会副秘书长,上海市三八红旗手。获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立项奖励。2025年全国牡丹主题征文大赛“金牡丹奖”得主。

刚接到采访名单的时候,我首先就被“益民”二字吸引。利益民众,利益民生,多好的两个字啊!那么,益民村是怎样做到名副其实的振兴呢?我很好奇,很向往……通过这场采访,益民村告诉我,她的独特探索与实践经验是:以理解与尊重,重建民心与土地的深情纽带。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一场关于人与土地关系的深刻变革。那么,成功的关键点在哪里?益民村的答案,我总结为一句话,关键在于重建人与土地的深情纽带。益民村引进的这些产业项目,之所以成功落地,且呈现生机勃勃向上成长的强劲态势,正是因为,这些项目重建了人与土地之间那种源远流长,却又在现代社会中逐渐松解,甚至断裂的纽带。这个“纽带”,既是指物质,更是指精神;既是经济的,更是文化的。正如金平所说,益民村要做到让那些从乡村出走的村民,特别是年轻一代,想回来,留得住,安下心,重新融入乡村发展。

具体来说,益民村两委班子做到了什么?他们做到了四个字:理解、尊重。一方面,他们理解了富起来的村民在想什么。“项目要做得精致、有品位,像市区一样。”言为心声,这句话体现了富起来的本村农民,内心对于更好生活形态、高层次文化的向往与追求。金平由此洞察了民情,理解了民心,并进行了精准的实施与创新性转化。这种理解与尊重,唤醒了本村村民对于乡村的归属感与振兴的责任感。这种文化自觉是连接人与土地的精神血脉,是抵抗同质化发展的强大力量。另一方面,益民村也理解了产业项目投资方的合理诉求,他们尊重投资方、主理人的发展意愿,适时适度地提供了对方需要的服务,努力做好“金牌店小二”。

投资方缺什么?最不缺资金。主理人缺什么?最不缺创意。他们缺的是对各种政策法规、各地实施细则等等政策性事务的熟悉与把握。这正是村干部的基本功与强项。于是,村委会在服务中发挥了这一强项,为投资方创造了实实在在的效益与价值。同时,村两委班子在服务过程中,积极引导产业项目与当地民情、人文地理优势特质进行深度融合,使之形成不可复制的竞争力。

通过采访益民村,我真切感受到,乡村振兴不是一场乡村对城市的模仿秀,而是让乡村汲取现代文明的养分茁壮成长,创新升级为自身的现代版。这样做,首先需要摒弃急功近利的思想,潜心下沉,理解民心,尊重规律,顺应发展。通过一个个接地气的具体项目,让人心与土地重新建立起饱含深情、紧密联系的纽带。“有益于民”,既是出发点,又是落脚点。唯有如此振兴,乡村才能在城市化浪潮中永葆自己的魂与根,真正成为现代人精神家园的重要组成部分。

撰稿:何羽 马思捷
责任编辑:陆建国
编辑:夏阳

 • end • 

往期精彩回顾

    • 奉贤的夏丨《奉贤报》月末聚焦

    • 交管岗位上的多面先锋——记奉贤公安分局交管支队一大队警长陈迪|《奉贤报》月末聚焦

    • 正兴羊肉馆两代人的接力|《奉贤报》月末聚焦

    • “书香沪上”的家乡气息:在上海书展遇见奉贤作家|《奉贤报》月末聚焦

    • 潘垫村:三餐四季的香野之韵丨《奉贤报》“我与乡村有约”特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