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正在加速拓展知识边界,但科学探索的罗盘始终是人类的心灵、好奇心与价值观来指引。”日前,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主任、首席科学家周伯文在2025浦江创新论坛(第十八届)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专题论坛上发表主旨演讲,提出科学智能六大前沿问题,呼吁聚焦AI长期科研价值。论坛同期成立“科学智能战略科技力量联盟”,发布十项人工智能赋能科研共创成果,并达成人才培养战略合作,为“人工智能+”科学技术行动落地提供关键支撑。
论坛上,周伯文以阿玛拉定律“人们总是高估技术的短期变化,却低估长期的变革”为引,发表《AGI for Science之六问》演讲,提出“边界之问、预测之问、语言之问、交叉之问、验证之问、新科学之问”。他指出,当前AI在通用问题求解和替代传统预测方法等方面可能被高估,但其在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催生新科学领域以及协助人类推导和验证重大理论创新等方面的深远潜力却往往被低估。
科学智能战略科技力量联盟成立
为加快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中“人工智能+”科学技术行动要求,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联合十余家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发起成立“科学智能战略科技力量联盟”。该联盟将通过有组织科研,推动各学科与AI深度融合,构建“理论突破—应用落地”全链条闭环,助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来自国内外的专家学者围绕科学前沿、产业融合、生态建设等议题展开研讨,凝聚行业发展共识。
2025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共创成果发布
会上,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脑科学与智能技术卓越创新中心等单位共同发布了“2025人工智能赋能科学研究共创成果”,集中展示了我国在科学智能领域取得的突破性进展。包括首个蛋白质设计AI科学家Amix-Agent、跨组学跨物种细胞分类智能体ChatBrain、多模态环肽合成深度学习通用模型DeepPeptide、分子-电网工业智能体,以及女娲蛋白状态迁移大模型、燧人催化大模型、ProDMM生物多组学生成理解大模型、MassNet质谱数据集、CAPTAIN虚拟细胞模型等十项成果,覆盖生物医学、能源、化工等多个关键领域,为相关研究与产业转化提供新工具。
针对科学智能领域复合型人才需求,论坛期间,上海创智学院分别与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人才联合培养、科研攻关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为行业储备核心力量。
本次论坛由科技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科技部四司、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承办,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上海创智学院、上海科学智能研究院协办。
记者:曹香玉
编辑:陈海笑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