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市同仁医院 > 文章详情

【科普先锋】影像报告要等1-2天?医生到底在"算计"什么?

转自:上海市同仁医院 2025-09-25 18:45:18

“医生,我半小时前就做完 CT 了,报告怎么还没出来?”“能不能先给我看看结果?我心里实在没底!” 在医院影像科的走廊里,这样的追问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当听到 “需要等 1-2 个工作日” 的答复时,不少人会忍不住焦虑:不就是看几张片子吗?怎么要这么久?其实,这份让你心急的 “等待”,藏着影像科医生对 “准确诊断” 的极致较真 —— 不是不想快,是不能拿生命换速度!

1

别以为是 “几张图”,其实是 “上千帧的医学电影”

你可能不知道,一次普通的胸部 CT 扫描,生成的图像可不是 “几张” 那么简单。以常用的薄层 CT 为例,层厚仅 1 毫米,从肺尖到肺底,一次扫描就能生成几百张甚至上千张图像,MRI 更甚;要是做的是全身 MRI 检查,比如排查全身转移灶,图像数量更多,相当于给你的身体拍了一部 “3D 医学电影”。

这些图像里藏着无数 “健康密码”:医生要逐张查看肺部是否有结节,结节的边缘是光滑还是有 “毛刺”(这可能是恶性肿瘤的信号),密度是否均匀,有没有和血管相连;看脑部 MRI 时,要区分灰质、白质的信号差异,排查是否有梗死灶、肿瘤,甚至要留意细小血管是否有狭窄或畸形。这就像在一本几百页的 “医学画册” 里找一根头发丝,还得判断这根 “头发丝” 是正常的 “绒毛”,还是危险的 “病灶”,没有足够时间根本做不到精准判断。有位影像科医生算过,认真看完一次胸部 CT 的所有图像,至少需要 5-10 分钟,期间眼睛要一直盯着屏幕,还要时不时放大、调整图像的窗宽窗位(让不同组织更清晰),连眨眼都得 “精打细算”—— 这样的工作量,根本快不起来。

2

“双人把关” 上保险,绝不让 “误诊” 钻空子

影像报告重来不是 “一个医生说了算”,而是有一套严格的 “双人审核” 制度,相当于给你的诊断上了 “双保险”。

具体流程是这样的:先由经验丰富的主诊医生逐帧分析图像,结合你的年龄、病史、症状,写下初步诊断意见;之后,这份报告要传送到科室里的资深审核医生手中,进行二次复核。审核医生不会只看初步结论,而是会重新翻看所有原始图像,逐一核对病灶的位置、大小、特征,甚至会调出你之前的检查报告做对比,判断病灶是新出现的还是旧有的,是变大了还是缩小了,相当于给报告 “上双保险”。

举个例子,之前有个患者,肺部有个 6 毫米的小结节,主诊医生看图像时觉得结节形态有点像早期腺癌,心里捏了把汗;但审核医生复核时,发现结节内部有细微的钙化影,再结合患者 3 年前的肺炎病史,判断这其实是炎症愈合后留下的 “疤痕”,不是肿瘤。正是这道 “双人把关”,避免了一次 “乌龙误诊”,也让患者免于后续不必要的穿刺检查。对医生来说,多花 10 分钟复核,就是给患者多一分安全保障 —— 这份 “慢”,值!

3

复杂病例要 “集体破案”,多学科医生围着屏幕 “抠细节”

遇到疑难病例时,等待时间会更长,因为这时候需要启动 “多学科会诊(MDT)” 模式,相当于组建一个 “医学侦探团” 一起 “破案”。

比如有位患者,脑部 MRI 发现了一个位置隐蔽的病灶,影像科医生看了半天,既不像常见的胶质瘤,也不像转移瘤;这时候,临床主诊科室会邀请其他相关临床科室、神经外科、肿瘤科、病理科及影像科的医生一起会诊 “读片”。影像科医生先展示病灶的不同序列图像:“你们看,T2 加权像上病灶边缘模糊,增强扫描后有不均匀强化”;神经外科医生补充:“患者最近有头痛、视力下降的症状,结合这个位置,手术难度不小,得先明确诊断”;病理科医生则建议:“如果能做穿刺活检,病理结果能帮我们缩小诊断范围”。

这样的会诊往往要持续 1-2 小时,医生们会围绕每一个细节争论、探讨,甚至会查阅国内外最新的文献,只为给患者一个最准确的诊断。有位参与过会诊的医生说:“复杂病例就像‘谜案’,单靠一个科室的力量很容易‘走偏’,只有大家一起‘抠细节’,才能找到‘真相’—— 这个过程,急不得。

4

AI 能当 “辅助手”,但 “最终判断权” 还得靠医生

如今,AI 技术已逐渐走进影像科,成为医生的 “得力助手”。它能快速扫描上千张图像,自动标注出可能存在的病灶,比如在肺部 CT 中识别出微小结节,在血管CTA中标记出动脉瘤和血管狭窄,帮医生减少 “漏看” 的可能,还能统计病灶的大小、体积,对比不同时期的变化趋势,大大节省了基础筛查的时间。

但必须明确的是,AI 始终只是 “辅助工具”,不能替代医生的人工判断。一方面,AI 对图像的解读基于既往数据训练,遇到不典型病灶(比如形态特殊的肿瘤、早期炎症的模糊影像)时,可能会出现 “误判”,把正常组织当成病灶,或把危险病灶归为良性;另一方面,AI 无法结合患者的临床信息综合分析 —— 比如同样是肺部结节,年轻健康人群可能是良性增生,而长期吸烟、有肿瘤家族史的人,恶性风险就会显著升高,这些 “个体化差异” 只有医生能通过病史、症状等综合判断。

所以,AI 标注出的 “可疑区域”,最终都需要医生逐一复核:放大图像观察细节、结合临床背景分析、对比既往检查结果,甚至和其他科室医生讨论后,才能给出最终结论。有位医生形象地说:“AI 就像给医生递了一份‘可疑线索清单’,但清单里有没有‘假线索’、哪些线索真正关键,还得靠医生‘火眼金睛’去甄别 —— 少了这一步,诊断的准确性就没了保障。

5

急诊有 “加速键”,普通检查请给医生 “精雕细琢” 的时间

当然,不是所有报告都得等那么久!如果是脑出血、主动脉夹层、脏器破裂等危及生命的急诊,影像科会开启 “绿色通道”:检查设备优先使用,医生放下手头的普通病例,全程 “加急处理”,十几分钟就能出关键报告,为抢救争取时间。

比如有位患者突发剧烈胸痛,怀疑是主动脉夹层(主动脉内膜撕裂,随时可能致命),送到医院后,影像科 5 分钟内就安排了 CT 血管造影检查,扫描完成后,医生一边看图像一边口头向急诊医生报告关键信息,10 分钟内就出具了初步报告,为后续的抢救争取了宝贵时间。

但对于普通体检、慢性病复查(比如高血压患者排查脑梗塞、糖尿病患者看眼底血管)这类非急诊检查,就需要大家多些耐心。因为这些检查虽然不紧急,但诊断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后续的治疗方案:比如糖尿病患者眼底是否有微血管瘤,决定了是否需要提前干预;高血压患者脑部是否有腔隙性梗死,关系到降压药的调整。一份准确的报告,能让后续治疗 “快准稳”,比 “立等可取” 的一时爽快重要得多。

所以,下次你再攥着检查单在影像科走廊等待时,不妨想想:此刻,可能有位医生正对着上千张图像帮你 “排雷”,眼睛酸了就揉一揉继续看;可能有两位医生正为一个小结节的性质反复争论,只为避免误诊;可能有一群医生正围着屏幕 “集体 brainstorming”,为复杂病例寻找最佳诊断方案…… 这份看似 “漫长” 的等待,不是拖延,而是医生用专业和耐心,为你的健康筑起的一道 “防护墙”—— 毕竟,在生命面前,“准确” 永远比 “快速” 更重要。

END

供稿:丁德芳

审核:闵庆华

校审:戴   云

预约就诊请关注公众号:

(配图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TONGREN HOSPITAL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

欢迎关注同仁医院官方微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