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栏目将带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聆听50年来中国医疗队在摩洛哥救死扶伤的动人篇章。第三十期特邀嘉宾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的金杰同志。作为第168批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梅克内斯分队的成员,他的经历是中外友好的生动见证。下面,让我们一同聆听他的讲述,感受跨越山海的无私大爱。
藏在酱缸里的思乡情
长时间生活工作在国外,最牵挂的是故乡的人,最眷念的则是家乡的美食。当牛羊肉的“香味”逐渐抑制食欲的时候,那种眷念愈发变得强烈,餐桌闲谈,总不免论及于此。某日,厨师老张不无焦虑地告知佐餐的酱菜即将告罄,国内的物资供应却又遥遥无期……沉吟对策时,忽然瞥见桌上新买的黄瓜。酱菜……黄瓜……,一个念头闪过脑海——对,自己制作酱瓜!
上大学之前一直居于农村,每年夏天家家户户都会制酱晒瓜,用酱瓜佐早、晚两餐,特别下饭。尤喜酱瓜配茶汤泡饭,酱瓜的脆、咸、鲜、香、甜,在茶汤的映衬下发挥地淋漓尽致。茶是早已泡好凉却的大缸茶汤,饭是中午吃剩的冷饭。用茶汤泡冷饭,一定要茶多饭少,拿过筷子把饭团拨散开来,饭粒与饭粒不再粘连。这时,搬一把小凳子在矮矮的饭桌前坐下,先俯身端碗喝上一口混夹着饭香和茶香的汤水,含在嘴里,感觉一下饭香、茶香的沁润,而后才将汤水缓缓吞咽下去。随着香汤对咽嗓乃至食道的沁润,自然而然地会用手把裤腿提一提,把腰伸一伸,暑天的燥热和一天的劳顿霎那间消散开去。然后,脆脆地咬下一小角酱瓜,和着一口茶汤饭细细地嚼,静静地品来,酱瓜的咸味在茶汤水恰到好处地稀释下,恰如其分地刺激了舌头边缘的味蕾,唾液开始大量分泌,人对于食物的吞噬欲望陡增,眼前的粗茶淡饭一如山珍海味。再咬一块酱瓜,往嘴里拨一口茶汤饭,大口地嚼开,酱瓜中饱浸的豆酱的鲜香在嘴里四处弥散,继续分泌的唾液让你无法忍受地把嘴里的一切悉数吞咽下去,继而无法拒绝地再往嘴里拨上一口茶汤米饭。当胃里容纳了一定量的食物后,进食的速度放慢,这时候便可以边进食、边品味、边关注周围的风景事物了,咀嚼、吞咽食物的间隙也渐渐释放了舌头的言语功能。随着言语过程中舌尖的运动,酱瓜中隐含的淡泊的甜味在若有若无的感觉中渐渐明晰起来,直到饱餐完毕,舌颊之间那一丝甜津津的味道依然绵久不息……
对酱瓜的美好回忆更加坚定了自制酱瓜的决心。由于摩洛哥气候干燥,用黄豆或蚕豆磨成粉加面粉做酱爿再发霉发酵的头道工序便难以完成,至少没有信心在短时间内完成。于是采用现成的商品豆瓣酱作为酱料是最为可取的方法。然而国内带来的物资十分有限,队友们对制作酱瓜的过程大多不甚了解,普遍表现出半信半疑偏向不信的态度,毕竟我也只是“熟睹”制作过程而已,并无亲手制作的经验。跟厨师老张磨了好久,才在将信将疑地眼光中拿到了一盒800克的豆瓣酱。这是厨师老张珍藏了准备在做“大菜”的时候当佐料用的,如果制作酱瓜不成功,白白浪费了这盒方圆几百公里范围内绝无仅有的豆瓣酱,是绝难向他交待的。
于是鼓足干劲,挑选合适的盛器作为酱缸(说实话,容纳800克豆瓣酱的盛器很难称其为“酱缸”)。接着用锅子加热熬酱,使酱达到足够的浓度与咸度后,把酱装入酱缸自然冷却。然后,将买来的黄瓜剖开去籽,切成与酱缸大小相谐的块段后排入酱缸,并使酱料能够尽量淹没黄瓜段。因为酱缸容积有限,酱料又少,所以必须整齐排列切成段的黄瓜,以节约空间,充分利用有限的酱料。而后就是晒酱了,把盛装着酱料和黄瓜段的酱缸敞口置于暑天的阳光下暴晒。晒酱的目的是让鲜黄瓜析出的水分蒸发掉,以保持酱料的浓度和咸度不被稀释。一旦稀释或淋到雨水,整缸酱就会变质,只能丢弃。所以,每天早上把酱缸端出去晒的时候,总是要担心天气会不会骤变。两天后,黄瓜段呈脱水皱缩状,颜色也由原来的嫩绿色变成墨绿色乃至灰黑色,这一拨酱瓜就算制成了。这时候,取出酱瓜,撸去粘附的酱料,用净水过洗一两遍就可以佐餐下饭了。
第一次用筷子夹起亲手自制的酱瓜送进嘴里,小时候的味觉记忆一下子被唤醒,唤醒的味蕾一下子被满足,不免食欲大开,粥饭扫光。看到厨师老张和队友们一起吃着酱瓜佐餐,被认可的愉悦感油然而生。
而此时酱缸里的余酱依然可以利用,又可以将下一批黄瓜腌晒成为酱瓜,直到酱料减少到不足以容纳、淹没黄瓜。除了黄瓜,菜瓜、西瓜皮也可以放在酱缸里制成酱瓜,味道各有特色。仔细照料酱缸,这800克的酱料可以制出十余批酱瓜,足够全队吃上一两个月了。这样,早餐无酱菜的窘境算是顺利避免了。
离家援外,总不免遭遇各种困难,积极应对,摆脱困难,其实乐趣无限。
更多阅读☞
门前的三棵桑树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美丽的荷赛马,我们的第二故乡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红房子,援摩医疗队的精神邑所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热血凝戈壁,仁心铸方舟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聚散离合总关情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无影灯下的智慧与勇气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睛”彩援摩路,“光”耀塔扎城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当好援摩医生的“幕后英雄”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生命的接力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在摩洛哥当 “生命修复师”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让光明在拉西迪亚生根发芽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蓝色小城的爱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地震中的守护者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中国医生的“执拗”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冰山上来了三位中国医生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跨越山海的希望之光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跨越15年的中摩友谊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在北非火“出圈”的“东方医学”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上海来的好医生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没有国界的手术刀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我的梦想 我的塔扎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医者大爱,在摩洛哥绽放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忘不了的马莱克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援摩医疗之根”塞达特新驻地落成记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跨越时空的医疗援助记忆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寻找援摩的足迹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跨越山海的三十年丨走进《上海医生在摩洛哥》
50年医术仁心连山海丨《上海医生在摩洛哥(1975-2025)》新书首发
《爱从东方来》| 纪录医疗援摩50年东方卫视23日晚播出
纪录片《爱从东方来》点映招募:从1975到2025,超越50年的情谊
山海同心,大爱无疆!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派遣50周年主题活动今举行
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诵出“大爱”、唱响“如愿”,今天的这场活动真情涌动!
欢迎本市卫生健康工作者投稿,相关科普文章与视频等经所在科主任审阅后,投稿至单位宣传部门,经宣传部门提交“健康上海1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