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高层办公建筑如何在“空间价值”与“环境品质”间实现完美平衡?中建三局上海杨浦滨江项目给出了创新性的解决方案。在近日举办的2025年上海市建设工程机电安装专项观摩会上,该项目通过“装饰化机电”理念与标准化、智能化的深度协同,在显著提升室内声环境品质的同时,成功为空间“挣”出了80-100毫米的宝贵净高,实现了办公体验的全面升级。
“静阔一体”:
隐藏的机电系统如何“反客为主”?
在传统办公空间设计中,机电管线往往被视为“不得不藏起来”的部分。它们盘踞在吊顶内部,既占用空间,又常常成为噪声源。如何让这些必要的设备“既高效工作,又深藏不露”,甚至进一步为环境赋能?杨浦滨江项目提供了一套整体性解决方案。
项目通过综合布局优化、模块化整合与新型工艺的系统应用,将风管、水管、桥架等管线进行高度集约排布,就像经过精密设计的“城市交通网络”,各条管线互不干扰、各司其职。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其在降噪方面的系列创新:玻纤降噪风管、FAU隔声罩、一体化静压风口等针对性措施多管齐下,大幅降低了系统运行噪声,为办公人员营造出真正适宜专注思考的静谧环境。
更令人惊喜的是,这种精细化、集成化的管线排布方式,在保障系统功能完整的前提下,成功“省”出80-100毫米的吊顶空间。别小看这区区10公分——在高端写字楼市场中,它意味着更开阔的视觉感受、更舒适的空间尺度,以及更高的资产价值。
智慧赋能:
当BIM遇见AR,施工进入“透明时代”
实现如此精细化的整合方案,离不开高精度的施工保障。在杨浦滨江项目中,BIM+AR技术的深度融合,成为实现“静阔一体”目标的关键支撑。
记者看到,现场施工人员只需佩戴VR设备或携带移动设备,现场实景与预设数字模型即可实时叠加。这如同为施工人员赋予了一双“透视眼”,让他们清晰“看见”管线的排布路径、设备的安装位置,真正实现“所见即所建”。这一技术不仅将一次安装合格率大幅提升,更让复杂节点的施工变得精准且直观。
据中建三局上海杨浦滨江项目机电副经理赖志平介绍,这一技术应用是“新质生产力”在建筑行业中的生动实践。“它改变的不只是施工工具,更是整个建造逻辑——从依赖经验,转向依赖数据;从反复调整,走向前端预控。同时,这也为更多复杂机电系统的标准化、高质量实施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赖志平表示。
标准为基:
为建筑“全生命周期”注入低碳基因
如果说静音与空间是用户体验的显性提升,那么隐藏在背后的标准化、智能化设计,则是建筑长期价值的根本保障。
观摩会现场,桥架组合多通、空调水末端一体化智慧阀等模块化部件也吸引了众多目光。这些部件不仅简化了施工流程,更从源头破解了以往系统中常见的“大流量、小温差”的能源浪费难题。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具备智能调节功能的设备,可根据实际负荷自动优化运行状态,显著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为建筑后期低碳、高效运维奠定基础。
此外,智能套丝机、管道整体抬升装置、管线三维扫描仪等一系列新型工装设备的投用,进一步实现了安装过程的精准与高效,充分体现“以工艺创新推动品质升级”的现代建造理念。这让前来观摩的“行业新人”小李驻足良久。
小李感慨道:“以前总觉得机电安装是‘力气活’,主要靠老师傅的经验手感。但今天亲眼看到这些智能装置,我才真正意识到行业已经迈入‘数字工匠’时代。我们年轻一代不仅要懂传统工艺,更要掌握智能设备操作和数据化施工方法,这才是新时代建设者应该具备的复合能力。”
据悉,上海杨浦滨江项目总建筑面积约23万平方米,建成后将助力杨浦区建设全国领先的在线新经济创新基地和发展高地。本次观摩将“空间增值”“静音舒适”“智慧建造”等系统化策略转化为可感、可学的行业样本,为提升建筑终极用户体验提供了从理念到实践的全景式解答。
文字丨窦雨琪
图片丨窦雨琪
视频丨王寅冬
编辑丨查艺宁
部分图片来自中建三局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