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第一教育 > 文章详情

职业导师的“天花板”!五位劳模走进上海交大,现场指点学子成长迷津

转自:第一教育 2025-09-24 19:26:59

“AI技术迭代这么快,工匠精神还重要吗?”“法学就业难,出路在哪?”“普通学生该不该冒险创业?”……这些真实而尖锐的青年困惑,在上海交通大学一场特殊的课堂上,得到了五位全国劳模的真诚回应。

9月23日,来自教学科研、智能制造、医疗卫生、法律服务等领域的五位劳模工匠组成“专家天团”,走进上海交大校园,与学子展开了一场关于匠心与成长的深度对话。

活动现场,上海市劳模工匠进校园“千人师资库”正式发布,汇聚全市1000位劳模工匠,覆盖20余个行业领域,为学子提供持续的职业成长指引。

真问题、真回应:

劳模成为青春引路人

“试错成本很高,普通学生该不该创业?”现场,安泰经管学院一位学生向全国劳动模范、星逻人工智能技术(上海)有限公司蓝星研究院院长肖素枝道出心中困惑。

“现在恰恰是创业的好时代!”肖素枝以自身经历为例,分享了她博士毕业后勇闯无人机领域的创业故事。她指出,AI技术降低了创新门槛,年轻人试错成本反而更低。她鼓励学子,创业不是盲动,而要具备“洞察本质的能力”,在热门领域中找准差异化切口,用执行力将“0.01秒的可能”变为现实。

面对技术焦虑的学生提出的困扰,全国劳动模范、上海工匠、国网上海市电力公司超高压分公司输电运检中心输电运检专业工程师何冰指出:“技术永远在变,但解决问题的初心不变。要把新技术用好,在变化中追求卓越。”他带领团队构建“空塔地”立体巡检体系,守护超大城市电网,正是在日日坚守中,将“巡线”这份责任田耕出了新高度。

全国劳动模范、北京市汉坤律师事务所上海分所合伙人、联席主任张金全更是现场“招贤”,并犀利指出,当前法律行业不缺人,但缺“有内驱力、能跨界”的复合型人才,“认知决定你能走多远”。从创业时递出的一张法律援助的名片,到如今守护千万新就业形态劳动者的权益屏障,再到推动地方性法规建立,这位从山村走入人民大会堂的法律人,用法治温度护航城市高质量发展。

国内首个平战结合应急指挥中心、首套航空医疗救援标准、首个国家级紧急医学救援队……全国先进工作者、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紧急医学中心主任陈尔真在从医四十余年间带领团队创造了多个“中国第一”。陈尔真勉励青年学生把“认真”刻在心里,把“坚持”融进每一步行动,既有“敢啃硬骨头”的勇气,也有“把小事做细”的耐心。

“为什么送大家一个‘思’字?因为我们不管做科研还是干任何工作,都要用心耕耘好自己的一亩三分地。‘田’下面是‘心’,这就是中国老祖宗的智慧——思。”活动中,全国先进工作者、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中国科学院院士、欧洲科学院院士、上海交通大学讲席教授张荻寄语学生。三十多年来与金属基复合材料打交道,张荻教授带领团队突破国外技术封锁。从实验室三千个日夜的反复试错、不懈攻关,到建成国际领先的自主研发平台;从服务“天和”核心舱到助力“嫦娥”探月工程,三十多项国家重大工程、上万件关键部件上都铭刻着团队的贡献。

这些来自一线的真实分享,让劳模精神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学可感的成长智慧,都成为学子心中生动的“职业导航”。

覆盖20多个领域,

“千人师资库”发布

为推动劳模导师资源持续赋能教育,活动现场正式发布了上海市劳模工匠进校园“千人师资库”。该库汇聚全市1000位劳模工匠,覆盖智能制造、医疗卫生、法律服务等20多个领域,将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构建沉浸式教育场景。

据介绍,课程资源主题多元、内涵丰富,呈现“课堂讲授+动手实践”多维度特色。后续将面向全市各级各类学校提供“菜单式”服务,实现劳模资源与学校需求的“一键匹配”,助推劳动教育提质增效。

近年来,在市总工会、市教卫工作党委、市教委的推动下,打造“千人师资库”成为“劳模工匠进校园”行动体系化、制度化、常态化、品牌化的重要举措。数据显示,2024全年,全市共有2433人次劳模工匠,走进高中小学、高等院校932所,开展各类活动共计1879次,覆盖师生超过97万人次。


文字:谢然

照片由学校提供

编辑:周紫昕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