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秋时节,暑热尚未散去。驶入宝山区互联宝地滨江园内,映入眼帘的便是大片的草坪和一幢幢红砖黛瓦的建筑,吴淞材料实验室的“新家”便位于其间。
在实验室新址的启用仪式上,上海吴淞材料实验室主任、复旦大学智能材料与未来能源创新学院院长、中国科学院院士赵东元这样介绍实验室未来发展规划:“实验室将聚焦材料精准智能合成、能源存储智能材料、碳资源化智能材料和生物医用智能材料等方向,建设跨学科、跨领域的联合攻关平台,力争在战略性关键材料领域取得原创性突破,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型研发机构。”
点击观看视频
由赵东元院士牵头组建的上海吴淞材料实验室,是上海国家实验室“3+4”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全市首个以材料为主攻方向的新型研发机构。实验室定位于材料领域的战略科技力量,主要承担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开发,推动科研链、产业链、资金链和人才链的深度融合。
“我们要建设具有明显特色的国际一流材料实验室,实现‘自我造血’,聚集国际顶尖人工智能材料研发及其应用的尖端研发团队,全面加速推进多孔精准合成及工程化运用……”启用仪式上,赵东元院士提出了“一流实验室、一流队伍、孕育新材料、人工智能研发、国家基地”五大目标。
经过几年的发展,实验室已经形成了一支具有较强科研力量的人才队伍,团队成员包括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0人、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15人和国家“四青”人才10人等,在材料精准合成、变革性能源材料、产业化应用等方面均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
值得一提的是,实验室新址所在的互联宝地滨江园,是上海市唯一以碳中和为主题的市级特色产业园,也是宝山区绿色低碳供应链的核心功能区。近年来,园区已吸引山海氢新能源、隐功科技、洁新能科、伟寰生物等企业签约入驻,“环复旦”产学研项目转化聚集区基本形成。吴淞材料实验室的正式入驻,将进一步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的深度交叉融合,为区域创新能级跃升提供坚实支撑。
穿过一间间实验室,身着白大褂的科研人员们正在各类瓶瓶罐罐和实验仪器间忙个不停。
当问起实验室近期的研究成果时,相关工作人员热情地推介起了几款颇为“接地气”的产品:“这是我们的‘天使之眼’氨基酸洁面皂,主要成分是氨基酸表面活性剂和介孔材料。与传统的肥皂不同,它不含碱性皂基成分,因此更温和,不易导致皮肤干燥和紧绷感。”“这支洗发水也是运用了介孔智能核心材料,可以减少头皮头发油腻问题。”
这个听起来“高大上”的介孔材料,在催化、日化、生物医药、环境保护、能源等领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是赵东元院士及其团队的主攻项目之一。2021年,赵东元院士领衔的“有序介孔高分子和碳材料的创制和应用”项目,获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去年成功落地宝山的吴淞材料实验室首个转化项目——水系电池,也是基于赵东元院士领衔的介孔材料技术基座“长”出的安全储能设施应用,属于国际材料科学界的前沿领域。
未来,实验室将继续积极发挥国际顶级前沿材料研发平台的作用,集聚材料学研究优势和高能级人才优势,推动新材料领域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交叉融合,提升新材料前沿成果转化能级,加快推动实验室成果“沿途下蛋”。
为全力支持吴淞材料实验室在宝山的工作,近年来,宝山全区各职能部门积极协同联动,在人才服务、合作对接等方面为实验室提供全方位支持,助力实验室集聚高水平研发团队入驻,推动实验室与高校院所、龙头企业深化合作联动。截至目前,实验室已与复旦大学、苏州实验室和多孔材料与分离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等多个科研单位签订合作框架协议,5个顶尖科研团队已相继入驻。
“实验室搬迁完成后,我们将及时开展安全管理信息摸排和危化品检查工作,协助实验室进一步完善内控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功能化改造及软硬件建设,营造良好的科研工作氛围。同时,督促属地和园区加强各项生活配套和服务,保障实验室安全平稳运行。”区科委相关工作人员表示。
吴淞材料实验室新址启用,不仅是宝山打造上海科创中心主阵地的重要里程碑,也是推动宝山新材料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宝山加快推进科创中心主阵地建设,持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在材料领域形成了多层次、专业化的功能平台:吴淞材料实验室、国创碳基纳米材料研究所等高能级平台提供原始创新与技术攻关的“硬核引擎”;大学科技园、概念验证中心、高质量孵化器、中试基地等承载成果“从0到1、从1到10”的关键环节;“先投后股”“创新联合体”等制度创新,帮助成果跨越“死亡之谷”。还与复旦大学、上海大学等高校建立常态化协同机制,与上海电气、新华集团等材料下游应用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区域创新生态正从“单点突破”走向“系统协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