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并非如此简单
生活中一些看似“健康”的素菜
吃后反而可能让血糖在短时间内快速飙升
打破人们对“素食控糖”的固有认知
一起来看↓↓↓
“素”只是原料标签,真正决定升糖速度的是淀粉结构、油脂包裹、糖分叠加和加工程度。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张冬梅表示,并非所有素菜都属于低升糖类别,以下几类吃多了一样让血糖飙升。
淀粉类蔬菜
如土豆、红薯、芋头、玉米、南瓜和莲藕等。这些食物的淀粉含量约在15%~20%,碳水化合物密度接近米饭。若在主食之外额外摄入,相当于一餐中摄入“双重主食”,易导致总血糖负荷显著升高。
深加工豆制品
如素鸡、油豆腐、腐竹和各种豆制零食。经油炸或烘烤后,脂肪含量可增至15%~30%。高脂肪会延缓胃排空,使碳水化合物在肠道中缓慢释放,引起餐后延迟性高血糖。
“素菜荤做”类菜肴
典型代表有红烧茄子、鱼香茄子、糖醋藕片、拔丝红薯、炸藕盒等。虽说茄子、藕、红薯本身升糖指数不高,但红烧、糖醋、拔丝等烹饪方式,添加了大量糖和油,显著提高整体热量与糖负荷,将蔬菜转变为了高升糖食物。
此外,还有速食米线、即食荞麦面、自热魔芋面和素包子等精制主食,尽管原料本身升糖指数较低,深加工后其升糖指数可大幅上升,甚至与白面包相当。
无论素食或荤食,不要过多追求精细加工和高温烹饪,才能更好地控制血糖和减少营养损失。
多用蒸、煮、炖
制作菜肴时,应以蒸煮为主,尽量少用红烧、卤制、烧烤、煎炸、盐焗、糖拌、勾芡等烹调方式,特别要少吃炒饭、拌面等过度烹调的主食,否则不利于血糖的稳定。
食物不要做得太“软”
即使是同一种食材,也会因质地、大小呈现出不同的升糖指数,影响血糖水平的上升速度。通常来说,干硬食物要比柔软食物升糖速度更慢一些。
拿我们常吃的米饭来说,干米饭与稀粥的核心区别,就体现在质地和水分含量上。干米饭的淀粉糊化程度较低,进入人体后需要更长时间消化分解,葡萄糖释放和吸收的速度也更慢;而稀粥经过长时间熬煮,质地软烂且水分充足,淀粉糊化更充分,消化酶能更快作用于淀粉,使得葡萄糖快速被吸收,血糖也会随之快速升高。
基于此,对于需要控糖的人群,建议尽量避免食用熬煮时间过长的粥品,以及本身黏性大、质地软糯的糯米饭,以此减少对血糖的剧烈影响。
“血糖高就得把主食越减越少”,这是不少人在控糖过程中容易陷入的认知误区。“
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控制主食摄入量确实必要,其核心目的是通过合理限制碳水化合物摄入,调控每日总热量、优化整体饮食结构,最终实现血糖平稳。但“限制”绝非等同于“极端缩减”,更不意味着主食吃得越少,血糖控制效果就越好。
要知道,主食中的碳水化合物是人体最主要、最直接的能量来源。若完全不吃主食或摄入量过低,身体能量供给会严重不足,轻则出现乏力、头晕等不适,重则可能诱发低血糖,甚至引发酮症酸中毒等危险并发症。此外,还有部分人因过度减少主食,会下意识增加水果、零食等其他食物的摄入,反而可能导致每日总碳水化合物和总热量超标,让控糖努力适得其反。
因此,血糖偏高人群的主食摄入需讲究“个体化”与“科学性”,应结合自身身高、体重、日常运动量、血糖控制目标及用药情况,制定专属膳食方案。
在主食选择上,建议尽量避开白米粥、糯米、白面包等高血糖生成指数(GI)食物,优先选用燕麦、荞麦、糙米、杂豆类等低GI主食,且这类优质主食在每日主食总量中的占比应不低于1/3,以此在保证能量供给的同时,更好地稳定血糖。
打破固有偏见
用理性和专业知识规划饮食
找到适合自己的控糖路径
为身体筑起坚实的健康屏障
资料 | 新华社
编辑 | 查艺宁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