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宝山 > 文章详情

2025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上海)暨第三届中瑞先进技术研究院科技创新日在上海大学开幕

转自:上海宝山 2025-09-24 12:56:59

9月23日,2025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上海)暨第三届中瑞先进技术研究院科技创新日在上海大学宝山校区开幕,来自中瑞两国的专家学者将共同探讨国际产学研用合作的新路径。作为今年上海区域的东道主,上海大学已连续四年承办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分会场,持续聚焦“集成电路与超越摩尔技术”,不断拓展国际合作的广度和深度,积极推动教育、科技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开幕式上,中瑞国际产学研合作项目启动。上海大学将协同西安交通大学、首都医科大学、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日内瓦大学、卢加诺大学、瑞士沃州工程与管理大学、日内瓦高等专业应用科学大学等中、瑞两国顶尖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导师团队,并联动相关领域科技创新企业,探索构建国际产学研合作新范式,促进两国高层次人才的双向流动,为双方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主任孙明春在致辞中强调,需进一步完善“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四链协同机制,推动高校在服务国家重大战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中发挥更大作用。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赵震表示,上海将持续深化产教融合与科教协同,支持高校与龙头企业、科研院所共建高水平创新平台,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人才和产业高地。上海大学党委书记吴坚勇指出,上海大学将以此次会议为契机,持续汇聚全球创新资源,强化中外联合培养与科技成果转化,为建设世界一流学科和服务区域产业发展贡献“上大力量”。

瑞士工程院院长、上海大学中瑞先进技术研究院院长贝努瓦·杜比(Benoît Dubuis)院士携iTeams团队成员带来创新项目展示。该团队由上海大学与瑞士日内瓦大学联合打造,成员涵盖工程、商业和法律等不同专业背景,聚焦智能医疗、生物传感与先进医疗器械等方向,探索“市场调研+技术研发与验证”的跨学科联合培养模式。iTeams团队不仅是中瑞青年学子跨学科、跨国界合作的生动实践,更是产学结合、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探索,对提升学生国际视野与创新能力具有积极意义。

近年来,上海大学依托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平台,持续推进中外双导师联合培养研究生项目,并结合上海微电子产业学院和上海集成电路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平台,实施“校驻企、学进厂、企入校”的举措,探索与地方产业需求紧密结合的国际化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旨在进一步打通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衔接。活动为瑞士工程院院士、瑞士意大利语区大学校长莫妮卡·杜卡·维德默(Monica Duca Widmer)女士,瑞士工程院院士、瑞士电子与微技术中心副主任阿兰-塞尔日·波雷特(Alain-Serge Porret)先生,瑞士工程院院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教授马丁·富塞内格尔(Martin Fussenegger)先生以及瑞士日内瓦高等专业应用科学大学教授吕克·斯托皮尼(Luc Stoppini)先生等中外联合培养研究生导师颁发聘书。

开幕式后,瑞士工程院副院长、瑞士制表研究协会总监法比安·玛尔基斯(Fabienne Marquis)院士,瑞士工程院院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科创中心主任西尔维奥·博纳奇奥(Silvio Bonaccio)教授,上海大学副校长张建华教授三位专家作主旨报告,分享了在中外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与国际合作方面的最新进展与前沿洞见。

下午,作为本次会议的重要分会场,上海微电子产业学院泛摩尔沙龙在上海智能传感器产业园举行,来自学术界和产业界的专家围绕集成电路后摩尔时代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深入研讨,为关键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贡献智慧。

自2018年创办以来,国际产学研用合作会议已累计吸引100多个国家近2万名专家学者参会,培养研究生6000余人,成为教育部推动教育链、人才链与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的重要品牌平台。本次上海分会场的举办,不仅展示了上海大学在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和成果转化上的最新进展,更以持续的国际化实践和产学研用探索,为服务国家重大战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提供了上海经验和“上大方案”。

记者:孙子璎 仲昱峰

编辑:张思源

资料:上海大学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宝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