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泥沙携时光沉淀,在崇明岛东部孕育出中兴富圩的独特肌理。清代中叶,滩涂渐淤,初生印记 “汲浜” 始成村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两次围垦让北部域内兴起沙岛滧港环绕的圩田,水流与田垄勾勒出大地脉络。保坍工程加速滩涂淤涨,这里不仅成了候鸟迁徙的栖息秘境,更托举起土地的生机。
如今的中兴富圩,仍可见宅前屋后林田交织的惬意。聚落沿河道、道路舒展成条状,条块相间的布局里藏着水乡人家的生活智慧。这方由自然馈赠与人力开拓共生的土地,既带着沙岛成陆的质朴底色,又浸透着沪派江南的温婉气息。它正以独特的历史肌理,迎接风貌传承与活力新生的新篇章。
崇明中兴富圩单元富圩村航拍图
历史地理溯源
素有“长江门户”“东海瀛洲”之称的崇明,是长江与东海共同孕育的瑰宝。数千年间,长江携带的泥沙在潮汐作用下不断沉积,如“衔珠吐玑”般逐渐堆积,使其成为全球最大的河口冲积岛,见证了河口地貌的独特演化。近两千多年来,长江河口的涨落潮流发挥着关键作用:其一,在河口南北岸持续冲积,形成了连片的滨海平原;其二,在江域内塑造出众多分散的河口沙洲。岛屿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最初仅有两个沙洲出露水面,随后数十年间,数十个沙洲因潮汐影响反复涨坍、彼此并连,历经千余年的动态变迁,才最终稳定下来,形成今日的崇明岛。
崇明岛地理演变
明清时期,海潮涨落与泥沙淤积两大自然力量,持续重塑着崇明岛的滩涂地貌。初期,滩涂区域遍布枝丫状的侵蚀潮沟,随着泥沙不断沉积、潮沟逐步拓宽连通,河港的雏形逐步形成。近代以来,针对原有滧港互不连通、输水效率低的问题,人们通过疏浚河道、取直航道的工程手段,将分散的滧港串联拉通。最终构建起“环岛引河—干渠—斗渠—农渠—毛渠”的完整灌区渠系,该体系实现了多重核心功能:既保障农田灌溉用水,又能通过潮汐动力排出内涝,还可借助淡水渗透降低土壤渍害、淡化土壤盐分,彻底改善了岛屿的农业生产条件。居民沿东西向斗渠逐步聚集,建起集中的农居点。这种依托渠系的聚居模式,不仅塑造了河口沙岛独特的生态平衡格局,更形成了 “鱼脊平直” 的规整乡村空间肌理。
崇明水系百年历史演变
(资料源于1989年崇明县志)
风貌基因识别
蓝绿基底
中兴富圩单元位于崇明岛东部,是崇明较晚成陆的区域。单元内水系由环道运河串联七滧港与八滧港,干渠、斗渠、泯沟呈网格式间布。崇明岛历经两次大规模围垦后,中兴北域形成了典型的沙岛滧港的圩田肌理。中兴镇北部富圩村由上世纪八十年代围垦而成,地势较低,原为坑塘水面;随着北横引河东西全域贯通,形成尺度较大的网格水系。
中兴富圩单元水脉肌理
鱼脊肌理
中兴富圩单元依托崇明网格水系形成鱼脊型肌理,水系格局总体呈现均质平直的特点。南北向干渠引长江水灌溉农田,间距2000~5000米不等;东西向斗渠起降渍脱盐作用,供村民生活使用,间距约500~1000米几近等距排列,从而形成如鱼骨状的主干水系。道路与水系叠加形成了网格系统。中兴富圩的村落整体呈与道路垂直、南北两侧整齐排列的鱼脊肌理。东西向呈展开态势,平均长度为1000米。
中兴富圩单元典型鱼脊肌理
宅沟院聚落
崇明东部地势低洼,潮汐侵扰严重影响居住与生产,南部保留的传统宅沟院,正是应对此问题的智慧体现。其建造逻辑清晰:挖掘“宅沟”取土,堆积成抬高的宅基,房屋建于其上——既借高地势规避潮汐,又以宅沟为天然屏障,兼顾安全防护与防盗,实现功能整合。空间上,宅沟院单院50米×50米,内部居中修路保障通达;南侧布置50米×100米矩形田块,沿东西向整齐排列,形成集居住、农耕于一体的带形聚落。最终构建“沟-堤-宅-田-塘”结构与“独宅独水”村落单元,整合居住、防护、生产、水资源,形成生产生活自我循环微系统,实现人与自然协同。
传统宅沟院聚落
传统宅沟院的营造方式展现了人从适应自然到改变自然的过程。多个宅沟院的组合形成了沿路或沿水南北向延伸的鱼脊肌理,从而造就了崇明中兴富圩单元人类生活、生产与生态网格叠加的空间格局。
中兴富圩单元肌理演变
富圩村北部由于上世纪80年代成陆,为适应现代化的生产生活,空间肌理尺度较大,形成了多户民居组合而成的“现代宅沟院”形式。现代宅沟院南北宽约100米,东西向长150米,通常由四排建筑组成,中间由四米左右道路贯通,三面围水,形成单元聚落。富圩村北部由26个这样的聚落组成,与北面的水系与南部道路形成主干,南北条田垂直分布,平均约为100米X400米的尺度以适应机械化农业的生产,从而形成了新的“水村并脊”的鱼脊肌理。新的肌理既传承了原有宅沟院道法自然的营造方式,又在空间格局上结合时代发展做出改良,形成了新型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模式。
富圩村北部“水村并脊”肌理
现代宅沟院基本聚落单元
“五划联动”
崇明中兴富圩单元实践
整体谋划
崇明中兴富圩单元位于上海市崇明区中兴镇,毗邻世界自然遗产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属于“六域八脉十二意象”中的河口沙岛鱼脊肌理。富圩单元是长江河口、候鸟迁徙的生态门户;也是崇明世界级生态岛中部三大发展带门户;同时也是崇明现代农业产业——长三角农业硅谷的门户。单元北至环场路,永南红北河,东至八滧港,西至齐心河,总面积约21.9平方公里,是生态岛北部围垦区域从乡镇到乡村再到滩涂地的典型生态过渡区域。
中兴富圩单元区位分析图
单元以“富圩鸟集.江海鱼跃”为主题,通过对“田、水、林、路、湿地、村落”各要素的整治提升,提出在风貌肌理保护传承的基础上,围绕上海有个世界自然遗产,建设鸟类友好相邻地共生乡村,充分展现中兴富圩单元的“沪派江南”未来乡村图景。
中兴富圩单元发展愿景
功能策划
中兴富圩单元立足崇明生态基底,以三大资源为支撑构建产业与风貌共生格局:依托东滩自然保护区发展观鸟产业,联动国际组织发展观鸟旅游;借世界自然遗产相邻优势搭国际交流平台,办研讨会与文化市集;凭崇明生态岛升级现代农业,建立设施农业、生态农业等项目。同时,单元以“生态、文化、农业”为脉,串起三大主题行纪:生态行纪连观鸟相关节点,文化行纪整合水乡风貌与非遗,农业行纪衔接现代科技农业与农田风貌,形成“行纪踏歌图”,实现村落风貌保护与三价值融合。
中兴富圩单元功能策划
中兴富圩单元行纪踏歌图
空间规划
中兴富圩单元以世界自然遗产相邻社区营造为核心,整合沪派江南特色村落风貌保护传承、乡村建设、产业发展以及生态修复等多重战略目标,构建“富圩鸟集”“滧港生境”“引河水岸”“北兴集市”“文化图鉴”及“现代农业”六大共生场景。由南到北形成生产、生活以及生态场景的逐步过渡,从而树立风貌传承、鸟类友好以及国际交流的典范,打造人与自然友好共生的未来乡村。
中兴富圩单元规划蓝图
特色刻划和实施计划
沪派江南营造崇明区中兴富圩单元实施方案采用“一张蓝图、分步绘制”的总体路径,优先选择风貌肌理典型、生态优势明显、示范效应最强的区域为首发启动区。重点打造共生六境当中的“富圩鸟集”与“滧港生境”场景。2025年拟以富圩村北部2.07平方公里为首发启动区(东至八滧港、南至富圩83号河、西至汲浜公路、北至长三角农业硅谷示范场转河),该区域紧邻世界自然遗产,宅沟院聚落与水路并行,林廊横贯条田纵布,能够充分呈现崇明河口沙岛的鱼脊意象。
中兴富圩单元首发区平面图
中兴富圩单元首发区整体意向图
首发启动区统筹资源要素、建设项目、资金安排及时序部署,形成启动项目清单。富圩单元首发区项目共6个类型,14个项目。主要包括鱼脊风貌展示核心区及联系东滩保护区的生态链接项目。
主要包括生态湿地稻田、水系整治、村落风貌重点整治及候鸟主题乡村服务中心四个项目。重点打造生态农业展示、生境营造、配套服务及村落风貌优化等内容。成为未来的核心展示和服务功能。
重点水系提升
重点水系提升
生态湿地稻田
村落风貌整治
主要围绕着富圩村至东滩保护区北八滧自然中心沿线展开,分别包括了村内风貌的提升、八滧港生态湿地稻田、水岸生境、沿线道路提升及村内水系整治展开。以生态共生为主题,在鱼脊风貌肌理的基础上,着重体现乡村的生态化营造,以探讨人鸟冲突的化解途径及实现未来鸟类友好共生乡村目标。
八滧港生态湿地稻田
八滧港生态湿地稻田
八滧港水岸生境湿地
八滧港水岸生境湿地
通过首发启动区的整体营造,展开“富圩鸟集、江海鱼跃”的崇明典型乡村未来画卷,成为沪派江南最生态、最本土、最创新、最国际化的河口沙岛辽阔壮美乡村图景。
以国际视野营造沪派江南乡村
国际化视野下的“三师联创”机制
自2024年5月起,“沪派江南”崇明区中兴富圩风貌单元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乡村规划建设研究院牵头,联合同济大学建筑系、景观学系组成“三师联创”团队全面推动工作。结合本单元的生态属性,团队还增加了生态团队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过程参与沪派江南的生态实践。在规划定位、项目选址、设计策略以及工程实施等各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沟通与协作。除此之外,三师团队还在单元内开展多次国际化学术研讨活动,在鸟类友好乡村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建设、传统文化保护传承方面进行交流分享。此外团队亦开展多次公众参与的行迹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候鸟生境保护、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并且参与到沪派江南营造当中。使得中兴富圩单元在鸟类友好乡村、传统风貌保护传承及国际文化交流三个视角进一步定义沪派江南特色村落传承保护工作的价值与意义。
中兴富圩单元三师团队
长三角乡村运营者联盟成立
2025年1月7日,在共同的发展理念和高度的战略互信指引下,由同济规划院发起的长三角乡村运营者联盟,于崇明区中兴镇展开了成立大会。长三角乡村运营者联盟崇明中兴基地的建立,标志着崇明中兴富圩单元沪派江南营造试点工作将正式迈向建设运营阶段,联动党政校企四方,共谋共策,为中兴镇的未来发展注入新的动力。在长三角一体化背景下,挖掘资源,统筹资源,实现价值,锚定乡村振兴。长三角乡村运营者联盟联动“三师联创”工作机制,结合多项市级试点工作,探索出一条沪派江南建设与运营联动的创新之路,绘就崇明中兴富圩单元“富圩鸟集、江海鱼跃”的崭新画卷。
长三角乡村运营者联盟成立大会
日出江花 春来江水——
沪派江南特色村落营造试点设计主题展
自2025年5月起,在上海城市规划展示馆开启为期半年的“日出江花 春来江水——沪派江南特色村落营造试点设计主题展”崇明中兴富圩单元三师团队以河口沙岛的生态特色为主题,通过图片模型以及影像的展览展示、主题论坛、乡村市集、非遗表演及体验活动等,使市民近距离感受了崇明的村落风貌和文化意蕴。作为三师团队践行 “沪派江南” 全周期陪伴式乡村设计的代表性实践项目,此次展览既是设计成果的集中亮相与深度检阅,更是将乡村营造的经验与智慧向公众开放共享的重要窗口。
崇明主题周展厅照片
竹鸟编织体验活动
在沪派江南中兴富圩试点的营造进程中,三师团队将以国际化乡村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引,系统挖掘世界级生态岛资源优势、同时联合科研机构开展特色风貌保护、生态修复的学术研究,为文化根脉传承与生态本底守护提供科学支撑。依托“五划联动+三师联创”机制,团队将结合学术成果制定实施方案,通过线上线下“公众参与平台”征集村民意见、组建共建社群,推动多元主体协同参与,让乡村展现可持续发展活力。
(供稿: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李木子)
沪派江南·崇明中兴富圩单元三师团队:
规划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建筑
同济大学建筑系
景观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同济大学景观学系
生态
WWF世界自然基金会
同济大学城市规划系
上海崇明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