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科技 > 文章详情

在多维协作中重塑孵化生态 顶尖孵化器大会各路专家展开热议|浦江创新论坛

转自:上海科技 2025-09-23 20:47:49

在孵化器这个特殊的“温室”里,种子项目如何破土?青年创新者如何成长为产业巨擘?9月22日,2025顶尖孵化器大会(WTIC2025)在上海临港新片区开幕。作为浦江创新论坛系列活动之一,为期三天的WTIC2025汇聚全球500余位嘉宾、160多个优秀项目,一幅“全球生态网、创新孵化雨林”的图景生动正在浦江之畔展开。

01

高校和孵化器的“双向奔赴”:

创新链如何打破壁垒

“大学的价值不在排名,而在贡献。”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校长金力说。产业和学术的边界,正在创新驱动下被不断重塑。金力直接抛出了创新链路上的“痛点”——高质量成果如何离开实验室,成为产业和社会的真正动力?他坦言,复旦这些年产出的重大成果越来越多,“但怎么转出去,怎么服务社会和产业,是必须直面的难题。复旦选择和地方政府、企业深度协作,把高校的优势转化为实打实的经济活力。”

镜头转向香港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内地科研发展协理副校长、细胞工程与免疫医学讲座教授董澄没有停留在“中西合璧”的口号,而是以自身经验细致剖析:从香港到内地,12家研究院,每一家都要和当地的需求无缝对接,既要明白技术转化路径的壁垒,也要懂市场和法律的规则差异。“创新无国界,但每一步都需要用本地化的方式解决实际难题。”他直言,制度、文化、市场等多重壁垒,是香港高校探索内地市场必须跨越的第一道关卡。

创新生态的复杂性,也正是在这些多维协作中不断重构。无论是复旦“祖泉创新转化研究院”打造的概念验证平台,还是港理工围绕真实需求构建的科研孵化体系,本质都是一种主动打破学科壁垒、激活创新链路的探索。创新生态的链条里,没有谁能独木成林。“只有跳出小天地,才能在广阔的创新网络里找到真实的突破口。”金力说。

02

数字化与资本浪潮:

全球孵化生态的对接与裂变

如果说高校与产业共创创新生态是“供给侧”的深耕,那么全球孵化趋势与资本流向则是“需求侧”的敏锐变革。波士顿咨询公司(BCG) 董事总经理及全球合伙人俞晨骜分享了一组数字——企业创新与资本回报紧密相关,创新驱动的企业市值长期表现更优。他接着指出:“AI的出现把传统制造企业和互联网巨头都拉回了同一起跑线。孵化器要做的,就是让不同阶段、不同资源的企业,都能用生成式AI补齐传统模式中的短板。”

西班牙创业者罗伯托·图扎·大卫则带来了另一种现场感。他坦言,自己做孵化器这些年最常遇到的现实问题,不是“缺项目”,而是“好项目找不到合适的资本,资本也在苦苦寻找标的”。他把这种“失效的漏”问题当作孵化生态系统的最大痛点。他举例:为支持女性创业者,他们团队在西班牙每年投入超500万欧元专项资金,并建立起完整的“社区+端到端服务”模式,从高校到企业到投资人全链条配套,“只有把人才、资本和服务有效串联,创新生态才能‘活’起来。”

无论是AI赋能产业升级,还是资本服务创新落地,这些故事背后是全球创新孵化生态加速融合的缩影。孵化器的使命,早已不再局限于“空间”与“硬件”,而是推动产业、资金、技术与人才在数字浪潮下不断对接、裂变,孕育新的可能。

03

多元观点碰撞

寻找孵化生态的新平衡

在全球孵化领域的碰撞中,不同地域与背景的实践者带来了各自的思考。加拿大YEDI孵化器院长马拉特·雷辛直言,孵化器的真正价值在于连接企业家、科研人员和投资者,为创新项目全周期赋能。VIBRAINT公司CEO伊利雅·博日施切夫补充,深度科技团队容易陷入技术闭环,而孵化器的角色正是帮助他们直面市场、理解真实需求,推动科技走向产业。

阿联酋沙迦科技创新研究院CEO Hussain Al Mahmoudi提出,技术创新需要兼顾全球化视野和本地实际,教育、技能与新技术的平衡是生态持续演进的核心。而澳大利亚墨尔本市议员、前墨尔本大学创新中心项目负责人Andrew Rowse强调,吸引顶尖人才、促进高校与城市资源整合,是区域创新的竞争力所在。意大利Cube Labs 联合创始人、首席战略官Renato Del Grosso则认为,跨学科、跨国界的合作与交流,是推动生命科学领域孵化项目实现规模化与高质量成长的关键。

中国孵化器的发展重心正发生转变。模速空间总经理陈海慈直言:“创新是一件九死一生的事情。”他认为,从“重数量”向“提质量”转型的本质,是推动企业从单一商业模式创新,迈向商业、科技和工程的融合。上海则凭借AI产业密度、跨国合作、全要素服务体系等优势,为未来孵化模式提供了独特土壤。

圆桌讨论尾声,各位嘉宾各有侧重,却都认同孵化生态没有标准答案。有人关注细分服务,有人主张打破壁垒与合作,有人强调人才与技术的平衡。“未来孵化实验室”的进化,离不开全球创新者的协作、专业和包容。在多元视角的激荡下,这片“创新雨林”将继续生长、扩展。

“上海科技”出品,转载请注明来源

企业及专家观点不代表官方立场

作者:蓝悦

↓分享

↓点赞

↓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