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区枫泾镇新元单元,是上海近期在保护和传承江南水乡文化方面的重要举措——沪派江南的首发试点之一,由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牵头“三师联创团队”,以保护和传承上海乡村传统文化为主线,以营造沪派江南水乡特色风貌和发展愿景为引导,以“一张蓝图”统筹协同乡村各项建设行动,全要素提取“水、林、田、湿、村”水乡肌理和基因,整体识别单元蓝绿基底与文化特征,依托区域资源和特色产业基础,聚焦生态文化优势,将新元单元营造成为“塘浦纵横开沃野,莲叶田田六小圩,几处雨蛙诉乡情,行纪踏歌绘丰年”的千年圩田水乡画境。
新元单元航拍照片
寻迹新元之美
圩田是江南地区传统的农业生产土地利用方式,自唐宋以来,江南地区的圩田是支撑中国农业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域,也为构建文化上世人向往的江南意象提供了景观基础。圩田正是解密新元基因的一把钥匙,其独特的水包田、田包村、村包田格局是自然地理条件与人类活动长期互动的产物。
何以新元
新元单元位于湖荡平原和湖积平原的交汇处,兼有两者地理特点。历史上该区域最早为低地沼泽,水域面积广阔。唐之后,圩田兴起,湖荡沼泽不断缩小,先民向湖争田,造就了江南“天下粮仓”的美誉。在《吴中水利全书》中,我们可以一览新元单元在当时的空间结构。宋之后,圩田技术逐渐进入全盛期,出现联圩治水,抵御旱涝水患,排灌体系不断细化,整体水网形成“五里、七里为一纵浦,七里或十里为一横塘”的“塘浦制”,奠定了新元单元现在的整体棋盘水网格局。
新元历史肌理演进图
清代《筑圩图说》归纳了太湖流域历史上的基本圩田法式,新元单元目前的空间格局完美印证了书中的阐释图解,呈现出“外塘包里塘、大圩包小圩”的独特水乡肌理,其古河与古荡保留至今,三个村落分居北、南、东三个小圩之上,并与小圩水环空间相依共生。正是新元身处“脚踏两省跨三县”偏居一隅的独特地理区位,使其在周边区域受工业化、城镇化影响,河道肌理湮灭、村庄大量消失、小圩异化的背景下,完整保留了水-田-村的古法圩田格局,宛如璞玉,成为遵循古法圩田的千年活标本。
《筑圩图说》基本圩田法式
新元现状圩田空间结构
新元之美
基于这一独特的空间肌理格局,新元单元作为沪派江南“棋盘水网”风貌意向的典型代表,在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呈现出代表上海乡村源远流长的“自然之美”“智慧之美”“人文之美”。
“自然之美”——其原生水系叠加古荡湿地,形成了新元独特的蓝绿基底和优美的自然生境;多层次湿地生境创造了优越的生态环境,吸引众多水鸟栖息,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群落,展现出高度的生物多样性。
新元单元现状水系脉络
稻田飞鹭
新元荷塘生境
“智慧之美”——依稀可辨的古圩结构,村圩一体、水村相依的格局,古法理水营田的技艺留存至今,形成“村包田、水围村、村依水”三个最具特色的聚落空间,体现了江南农耕文明的智慧传承。
“村包田”聚落——新元村
“水围村”聚落——中圩村
“村依水”聚落——帽箬荡和凫隐荡
“人文之美”——“吴根越角”区域历史文化的交融与要素叠加,展现了“渔米书画荷诗陶”的江南人文风韵;在新元,多样的文化基因构成了“耕文化、民间艺术、渔文化”3大文化主题聚落。
稻田丰收
开太渔
陈惠方《沪派江南——新元圩田农耕图》
赓续新元画境
赓续与传承新元之美,以水为脉,以文为魂,以低干扰、近自然、循古脉的方式,将自然生态格局、农耕文明智慧与历史人文风情融为一体,锚固整体格局、彰显风貌特色、赋能乡村发展。
锚固定位格局
从新元单元与枫泾古镇紧密依存的区域整体格局出发,构建“北圩村”“南古镇”整体联动的“两重意境”“一轴双环”结构格局。在整体格局下,新元单元依循原生空间肌理,以横塘纵浦、棋盘水网为骨架,以“水田村”耦合的村居聚落为核心,以塘、湿、林、草等自然生境为底板,围绕“联圩遗村留古韵,古荡飞鹭绘美景”的“千年圩田·画境水乡”总体定位,构建“塘浦联圩”绘水韵、“三重聚落”三画卷、“低塘野荡”成绿景的单元空间结构。
新元单元与枫泾北整体结构
新元单元结构
彰显风貌特色
融合文化要素,传承农耕、民俗、非遗等文化特质,将单元结构赋予文化主题,打造体验丰富的文化体验组团,彰显风貌特色。北部的新元圩赋予“新元满满·田间农事”主题,通过完整保留“水田相生”的原始肌理,强化水田关系基底,彰显农耕原乡风情。南部的中洪圩是金山农民画的起源地,赋予“荷影荡荡·画中雅事”主题,以金山农民画为主脉,以诗书画陶当地文化为支点,将文化艺术场景融入水乡基底,凸显乡村艺术和乡村生活的结合。东部的杨进浜圩赋予“渔舟唱晚·渔家乐事”主题,将历史上“白牛古荡”渔猎文化和现代绿色养殖相结合,体验沪派渔家生活乐事。中部低塘野荡,以湿地风光和大片农田肌理为主要特色,通过千亩稻浪与鹭鸟栖息的场景,再现江南野趣。
新元单元整体风貌意向
营造功能场景
遵循“空间格局保护+文化活态传承”两大准则,进行业态策划和产业赋能。整体单元划分为四个特色板块,一是新元古圩,以千年圩田为主题,将圩田水利文化博览、沪派江南人居环境展示作为主导功能;二是中洪画圩,以水乡画境为主题,将金山农民画创作基地和民间艺术品交易基地作为主要功能;三是杨进浜圩,以“白牛渔场”为主题,将绿色渔业研发示范和渔文化休闲体验为主要功能;四是里塘荡圩,以低塘野荡为主题,将湿地观光及生态休闲作为主要功能。通过空间复合和功能融合,系统营造“荷塘采莲、新元乡驿、百年落厍、水墨双桥、民画原乡、低塘野荡、渔米塘链”等功能场景。
新元单元功能业态策划
绘就新元美卷
位于单元北侧的新元圩聚落,集中展现了“水包田、田包村、村包田”特色空间意象,将作为首发区域,先行启动以市级土地整治项目(2025)为牵引的首发项目。
整体谋划:
强化“千年圩田遗村,无尽水盘周流”空间意象
首发区域由大蒸港、张文荡、范塘、东庄港等四水构成的横塘纵浦围合,总面积约3.53平方公里。以圩田特征肌理的保护与传承为基础,构建棋盘水网、五域荟萃、多点璀璨的设计结构,维系“大水绕田、田林包村、村依水生、水连溇沼”的蓝绿基底,以水陆双生聚落为脉,活化“田村相依、人水共生”的三生空间,营造“乘舟踱步,沿环览千年人文荟萃;极简极美,归田阅遗存农耕记忆;原真原乡,筑典型棋盘水乡风貌”的整体空间意象。
首发区规划蓝图
功能策划:
绘就“无界水环”串联的最美画卷
新元水环形似“8”字,不仅是新元聚落的骨架,也是灵魂,其串联起“田、林、路、湿、村”等多重要素,是文明传承的载体,也是生产、生活、生态无界交融的纽带,彰显乡村振兴的无限价值意义。沿水环串联起湿地绿洲、文韵水集、原乡小院、田园乡坊、溇沼塘链、大田剧场等最美画卷。
特色主题刻画
在首发区域范围内,“三师联创团队”基于对村庄聚落空间、景观要素和建筑环境体系的现状调研,对首发区各片区进行差异化刻画,共同构建出层次丰富、意境多元的特色画卷。
1.
野趣拾真·绿洲
沿水环北侧的南长浜市河串联多种湿地类型,形成水上泛舟、岛中漫步、屋下小憩的三重体验。贯穿“外田-村宅-泾浜-塘岛-内田”五重界面,呈现“田包村、村包田”新元特色。溯水而行,聚落中有随处可见的院角苦楝、河道里有睡莲浮沉、岸边有美人蕉摇曳、荷塘鱼塘里的水八仙更有藏不住的蛙鸣鸟语。
“外田-村宅-泾浜-塘岛-内田”五重界面
湿地河畔池塘,享乡野静谧空间
戽水耕田,亲子体验水乡农耕意趣
行船观鸟,徒步水上小森林
浮岛泛舟、揽四季风情
2.
沪派文韵·水集
重现“新元市河—九曲水街”的水岸意境,在文化交融与市集交易中再现昔日风华。昨日的农家旧码头变为今日的水岸市集,往昔的农事用房化作今日的手作工坊,秀才桥下,流淌着童年记忆与旧日温情。在双桥岛湾,形态丰富的自然水系、田林空间,与古桥、学堂、水闸等文化遗存相融合,共同营造出农居归隐、怀古惜今的秘境森湾意境。
九曲水街效果意向
水墨双桥效果意向
3.
农耕原乡·小院
一水两径两排房,田园相融,水宅共生,勾勒出诗意的乡居格局。院前苦楝摇曳,浣纱人影间延续着江南纺织文明,并与当下生活方式IP巧妙嫁接。临河而坐,品瓜果、问农事,于清风田韵中尽享原乡风情。
农耕原乡效果意向
4.
稻香田园·乡坊
水岸两侧界面烟火相映,一苑一韵,各具风华,沿乡野漫步径而行,新元十一坊次第展开。这里既有承载创意与交流的乡创营地,也有融合生产与体验的稻田梦工场;既有宜业宜居的企业天地,也有承载乡野文化的乡旅会客厅。田园与乡坊交织,营造出返璞归真的理想乡境。
新元十一坊鸟瞰效果意向
5.
低田溇沼·塘链
在新元古村环抱之中,大片田野铺展开来,展现四季更迭的农耕景象,并融入田园特色的休闲功能。以低干预方式将科普、研学、游憩驿站与野趣步径嵌入至复合湿地生态系统中,人们在自然中学习、在田园中游赏,体验生机盎然的塘链秘境。
塘链:生态、生产、生活三生耦合的大自然博览馆
6.
三径十脉·原境
“堤-路-径”三级路径系统供人们体验圩田原乡风光;十条放射状农耕水脉,连通内外三生情境。三径十脉,结合水系营造更多浅水滩地,与周边林地、农田、池塘、河道构建复合圩田栖地,营造村田相融、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乡生境。
三径:外圩大堤效果意向
十脉:农耕水脉效果意向
结语
新元单元承载着千年圩田的农耕记忆与江南水乡的文化意象,“三师联创团队”发挥跨学科优势,进行多尺度、多层面的协同,为新元探索一条兼顾传承与创新的发展路径,让古老的农耕智慧与当代的生活场景自然衔接。未来,新元的水脉、文脉与人脉将交织延续,绘就一幅既有江南古韵、亦具当代生机的美丽画卷,让世界在此看见“沪派江南”的原真底色与恒久魅力。
(供稿: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周宇、翁晓龙)
沪派江南·金山枫泾新元单元三师团队: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同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
华建集团上海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艾奕康设计与咨询有限公司
上海或然景观设计咨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