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黄浦 > 文章详情

润燥补肺护脾胃,科学应对“秋燥”

转自:上海黄浦 2025-09-23 19:35:34

9月23日迎来秋分节气。秋分日后,北半球昼短夜长,气温逐渐下降,天地趋于收敛,万物走向沉静。俗话说:“秋分不养,一年白忙。”做好秋分养生格外重要。中医认为,秋分是自然界阴阳平衡的转折点,人体养生也需顺应“养收”之道,着重做好润燥、补肺、健脾、防寒等工作。

秋分之后,凉燥当令,早晚温差显著增大,“一场秋雨一场寒”的特征愈发明显。此时燥邪易伤肺津,人们常出现口干咽燥、皮肤干痒、咳嗽少痰、大便干结等“秋燥”症状。夏季人体习惯了湿润环境,秋分后气候骤然变干燥,身体的“水分调节机制”,如汗腺分泌、呼吸道黏膜分泌等一时难以适应,往往会出现“补水速度赶不上失水速度”的情况,进而加重“秋燥”症状。其实,秋燥的饮食养生核心在于“顺时而食”,多吃天然、温润的食材,避开耗津的食物,同时结合自身脾胃情况调整吃法,就能有效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

老西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主治医师袁莉妮给出了专业的饮食建议:“从中医角度来看,可以适当吃一些养阴润肺的食物,像百合、生梨、苹果、葡萄、银耳等,都是不错的选择。而且秋天干燥,人体需要多补充水分,建议每天比平时多饮用600毫升左右的水。民间有‘朝朝盐水,晚晚糖水’的说法,具体做法是早上晨起喝一杯淡盐水,晚上喝一杯蜂蜜水,这样也能起到改善秋燥的作用。”

对于民间流传的“春捂秋冻”和“贴秋膘”的说法,袁莉妮医生也给出了科学解读。她表示,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患者宜“秋暖”,不宜“秋冻”,因为寒冷刺激可能导致动脉斑块破裂形成血栓,诱发急性心梗或脑梗。“贴秋膘”也应科学看待,对于心血管高风险人群,不宜盲目进补,要多补充膳食纤维、优质蛋白,并通过适度的抗阻锻炼增加肌肉量。

袁莉妮医生进一步提醒:“马上就要迎来十一和中秋了,饮食上大家可能会适当进补,但要注意,肥胖人群、高脂血症患者以及糖尿病患者,饮食不能过于放纵,肥甘厚腻的食物还是要加以控制。”

秋分养生,关键在于“顺时”与“适度”。饮食上以润燥补肺为核心,用温润食材滋养身体;保暖要因人而异,避开“秋冻”误区;进补需兼顾体质,拒绝盲目滋补。遵循这些原则,既能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也能帮助身体平稳过渡到秋冬季节,守护好秋日健康。

记者 / 邵林峰 瞿煌俊

编辑 / 宗哲麟

图片 / 邵林峰 瞿煌俊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温暖在“升温”!上海国际光影节·黄浦又一重磅活动举行

2. Z世代+媒体=?这场大赛给你答案

JOIN U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