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至丰收忙,闵行区高二年级迎来一堂特别的“必修课”!自9月8日起,全区18所高二年级近5000名学子,陆续分批次前往区青少年实践教育基地,完成为期5天4晚的学农实践。在区教育局的统一组织下,同学们将在实践基地的专业指导下,亲身体验农耕,收获成长。
一起去了解一下↓
传统农业
学生们走进农田,开展锄草、翻土、烧灶等传统劳作,亲手体验农民日常的工作内容。在这个过程中,他们逐渐熟悉农具的使用方法,理解农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和农耕习惯。虽然许多同学初次下田显得笨拙,但随着劳动的推进,他们逐渐体会到付出与收获之间的联系。课程不仅帮助学生理解农业是人类生存的基础,更让他们在汗水中感受到劳动的价值,增强对粮食和自然的尊重。
植物工厂
在现代化植物工厂中,学生深入学习气雾栽培技术,参与工厂化育苗、营养液调配及环境监控。课程安排他们轮流操作相关设备,记录植物在可控条件下的生长过程,并对比传统与现代农业的差异。通过观察半自动与全自动栽培系统的运作,学生认识到农业机械化和智能化如何提升效率、节约资源。这一体验不仅拓宽了他们对现代农业科技的理解,也培养了科学实验和问题分析的能力。
设施农业
在温室大棚里,学生们观察各种农业设施结构,学习无土栽培的原理,并亲手完成四季海棠扦插实验。从搭建简单的设施框架到精细照料植物,他们在反复尝试中逐渐掌握要点。课程让他们直观地认识到设施农业在调控环境、提高产量与品质方面的优势,也理解农业发展与科技融合的重要性。
太空农业
太空农业课程,虚拟了一个2050年的火星环境,通过前沿技术模拟在火星上进行农业生产。学生通过利用机器人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使植物生长的每一个因素和环节都通过编程进行控制,课程提升了学生对现代农业的认知程度,锻炼了学生的思考探究团体合作能力。
传统布艺制作
学生在课程中学习布料裁剪与缝纫机的基本操作,亲手制作简单的布艺作品。他们在尝试过程中不仅获得了缝纫技能,也通过作品了解了中国传统服饰的文化内涵。课堂既强调操作技能,也引导学生观察布料的质感与搭配方式,培养审美与创新意识。
豆腐制作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从称量黄豆到磨浆、滤渣、煮浆、点卤,再到最后成型,全程体验传统豆腐制作。他们在合作分工中学习了食材转化的原理,也体会到“豆成豆腐”的细致工艺。制作完成后,学生品尝自己亲手做的豆腐,更加理解食物背后劳动与智慧的价值。
编织
课程中,学生学习使用编织机进行平针编织,并在熟悉基本方法后完成小型的玫瑰作品。编织需要细致和耐心,学生在一次次尝试中逐渐掌握规律。课程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手工技艺的温度与乐趣,也通过亲手完成的作品获得成就感。这个过程既是技能训练,也是性格与毅力的锻炼。
绒花
学生们学习梳绒、拴绒、滚绒、剪绒等步骤,尝试制作传统绒花。在操作过程中,他们逐渐熟悉非遗工艺的技法,并理解每一个步骤对成品的重要性。通过亲手制作,学生体验到传统工艺的魅力,增强了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感。
葫芦工艺
课程介绍葫芦的品种与工艺传统,学生在此基础上进行打磨、装饰和挂件制作。他们在动手过程中感受“葫芦寓福”的文化意义,也培养了细致入微的工艺操作习惯。完成作品后,学生不仅收获了一件独特的手工艺品,也在劳动中提升了耐心和创造力。
走进中国香文化
学生通过学习香药炮制、合香、品香等环节,初步掌握香文化的技艺。他们在制作和使用过程中感受到中国传统香文化中“修身养性”的精神内涵。课程让学生对古代职业技艺有了直观了解,也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香文化在生活与礼仪中的重要作用。
竹艺
课程引导学生了解竹子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并亲手设计、制作竹风铃。学生在测量、切割和组装的过程中,体会到竹材在生活和工艺中的多样化应用。竹艺作品既锻炼了他们的手工技能,也让他们感受到传统材料与现代设计结合的魅力。
串珠加工
学生在课程中学习木珠车削、打磨、抛光和组装。每一步操作都需要严格遵循规范,培养他们的工艺纪律性与安全意识。完成的串珠作品既有装饰性,也体现了他们在劳动中的细心和创造力。
文创木艺
学生通过锯切、打磨、抛光和创意设计,将一块普通的木梳毛坯加工成个性化作品。课程让他们直观感受工匠精神,理解创新与传统技艺结合的重要性。在劳动中,他们收获的不仅是手工技能,还有对坚持与细致的体会。
扎染
同学们利用线、木棒等工具将布料打结,再用植物染料进行染色。整个过程需要耐心和反复尝试,最终呈现出独特的图案。这个过程他们理解了传统染色工艺的原理,也提高了审美能力与动手创造力。
簇绒
握着簇绒枪,将彩色毛线戳进底布,随着手臂的移动,图案慢慢浮现。从一开始担心戳错位置,到后来大胆搭配颜色,同学们在绒线的堆砌中感受创造的快乐。
中式烹饪
课程以藕为主要食材,学生学习如何搭配食材、切配和烹调,完成肉卷与藕圆的制作。在动手过程中,他们体会到“色、香、味、形”的烹饪要点,也学习到中医食养理念。
手工研磨
学生在课程中学习咖啡豆的基本知识,包括产地、烘焙程度与风味差异,并亲手体验研磨工具的使用。他们通过调整研磨粗细,观察其对咖啡萃取和口感的影响,完成从豆到粉再到冲泡的全过程。课程不仅让学生直观了解咖啡制作的工艺流程,还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和专注力。
西式烘焙
学生在指导下完成称量、和面、发酵、造型和烘烤的全过程,亲手制作面包。课程让他们理解发酵原理,体会科学与实践结合的魅力。最终品尝自己制作的面包,学生收获了成功的喜悦,并认识到耐心与细致是烘焙的重要品质。
苔藓微景观
苔藓景观造景,引导学生模拟苔藓造景石的工作流程,通过“识—选—建—种”,认识苔藓植物、基质及造景石,选择合适的材料,搭建基质框架,种植景观植物,最后形成富有创意和设计理念的造景作品,体验造景工作的艰辛和快乐。
特色蔬菜应用
特色蔬菜及应用可成秉持创造性的劳动教育理念,引导学生认课程让他们理解植物与生活的关系,体会到科学实验与创意应用的结合。通过实践,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操作方法,培养了研究与创新的兴趣。
丝网印刷
同学们通过画稿、制版、暴晒等一步步的制作工序体验中国传统手工艺——丝网印刷,完成帆布包的印刷。在传统与现代融合中,他们认识到丝网印刷的传统价值及其与现代创意产业的联系。通过作品,学生体会到劳动与艺术的融合,增强民族文化自豪感。
农产品直播
学生进入模拟直播间,学习如何介绍农产品、设计话术并展示细节。课程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表达和镜头感,也帮助他们理解农业与市场的紧密联系。通过角色体验,他们对电商和乡村振兴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农职体验课程
同学们走进农业企业,了解企业特色,体验农事活动。同学们参与果树施肥、鱼菜共生科普、蔬菜分拣、绿色防控等活动,了解现代化农业发展特色,丰富生涯价值观、提高劳动综合素养。他们看到了新型农业企业的日常运作方式,更加深入理解了现代农业生产与市场对接的模式,通过亲身体验,他们获得了对农业职业的直观认识,拓展了职业生涯视野。
农村社会调查
同学们围绕一个“三农“相关主题,设计研究方案,学会社会调查研究方法,通过走进农村、观察村貌、访谈村民,了解农村,思考农村发展过程中的现象,为乡村发展建言献策,提高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不仅提升了他们的研究素养,也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农村发展与社会责任的关系。
“劳动课程”的背后,凝聚着闵行教育的独特探索。它让课堂走向田野、走进工坊、融入社区,把知识学习与劳动体验紧密结合,让学生在真实的劳动中学技能、悟责任、长见识。闵行区始终坚持以“五育融合”为导向,持续推进“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优化与创新,把农业实践、传统工艺、现代科技与社会调查有机联结,构建具有区域特色的育人路径。这样的课程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更引领他们在劳动与创造中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展现了闵行教育“实践育人”的鲜明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