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静安 > 文章详情

万千琐事如何化解于社区之内?静安这个小区成立了“解忧工作室”→

转自:上海静安 2025-09-23 17:31:24

初秋午后,记者跟随静安区彭浦镇龙潭居委会主任郭颖漫步在龙潭小区主干道上。这个位于沪太路灵石路交界的混合型老旧小区,总共拥有3686户居民,分别由龙潭居委会和沪太路1170弄居委会共同管理。由于基础设施老化、治理结构复杂等原因,导致这里的社区治理一度面临严峻挑战。

行走间,郭颖突然停下脚步,指向绿化带中的一个废弃包装袋:“你看,这种小问题现在处理起来特别快。”

她掏出手机拍照发进“三位一体”工作群,不一会儿物业便回复:“收到,马上派人处理。”

这样高效的响应,

已成为龙潭小区治理日常的缩影。

曾经,这里12345热线投诉量长期居高不下,而自彭浦镇开展党建引领物业治理“百日攻坚”行动以来,以“彭邻解忧工作室”为枢纽、“三哨机制”为脉络的新治理模式,正悄然重塑这里的社区生态。

“彭邻解忧工作室”与“三哨机制”

小区里的“温情门诊”

今年8月,在“党建引领物业治理”百日攻坚的背景下,龙潭小区成立了“彭邻解忧工作室”。这个由居民区党总支下属支部书记全员加入,并吸纳律师、业委会成员、物业代表等多方力量组成的调解平台,更像一个温情的“邻里门诊”。

首席调解员黄祥生是一位拥有20多年司法调解经验的老党员,被居民亲切地称为“黄老师”。

他告诉记者:“我们这个‘解忧工作室’,就是要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协同攻坚,居民有什么小毛小病,都可以来找我们。”

工作室的创新之处

在于建立了一套精准高效的

“三哨机制”分级响应系统。

就像医院的分诊台一样,他们将问题分为“绿哨、黄哨、红哨”三个等级。“绿哨”指小事快办,要求24小时内解决,例如,今年夏天43号楼居民曾反映电子门噪声、窗户破损、树木遮光等多项问题,工作室接到反馈后,当天下午即联合物业上门,一次性全部解决。“黄哨”多方协商,而“红哨”则启动网格联动机制,向上争取支持,用于攻克堆物顽疾等“硬骨头”。

一套机制下来,复杂社区的各类问题有了清晰可循的解决路径,避免了“大事小事一把抓”的困境。数据显示,自运行以来,小区12345热线投诉量显著下降,第二季度环比减少36.67%。

不少居民称赞:“现在有问题直接找工作室,比打12345更快更直接!”

此前有居民反映无障碍坡道有钉子凸起,17:34反映,物业17:42就已到现场解决。“这样的效率,居民怎能不满意?”黄祥生对记者感慨道。

处理前后对比(左:处理前;右:处理后)

跨居委会协作

“三位一体”破解多年停车难题

停车难曾是龙潭小区居民投诉的“重灾区”。这个超大型小区由龙潭居委会和沪太路1170弄居委会分片管理,共享同一家物业和业委会。部分车主长期用非机动车抢占机动车位,物业多次整治却收效甚微,12345相关投诉居高不下。

借助静安区党建引领“静邻物业·品质跃升”三年行动计划和党建引领物业治理“百日攻坚”行动契机,龙潭居委会和沪太路1170弄居委会打破行政壁垒,组建党建引领物业治理工作小组。

“关键是,‘怎么一起管’?”沪太路1170弄居委会书记秦侃告诉记者,在“百日攻坚”工作中,“三位一体”多次组织联席会议协商治理方案,共同制定了《关于规范小区非机动车停放管理的温馨提示》,明确物业将加强巡查,对占位非机动车实施“先移车、后承诺”的处理流程。

统一口径、统一标准、统一行动后,自8月10日起,物业和保安每日增加巡查频次,发现占位车辆立即移至指定停放区。对屡劝不改者,物业会暂时保管车辆,车主领车时需签署《文明停车承诺书》。多次违规者,甚至可能被取消固定车位资格。

成效立竿见影,记者了解到,如今保安每日移车数量从过去的十几二十辆降至零星一两辆,12345相关投诉大幅减少

治理蝶变

从“投诉源”到“终点站”

如今,龙潭小区已形成了“三位一体”每日巡视小区机制,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形成“发现—交办—处置—反馈”闭环处置流程,并开展实施双周联合接待日,让居民求助有门、解惑有道。

通过“彭邻解忧工作室”和“三位一体”机制的协同发力,龙潭小区实现了从矛盾“中转站”到问题“终点站”的蜕变。

居民们逐渐形成了“有问题先找工作室和小区‘三位一体’”的习惯,社区治理的良性循环正在形成。不仅如此,越来越多的青年志愿者和专业人才也被吸引加入社区治理队伍,为老旧小区注入了新活力。

记者手记:党建引领物业治理

如何让老旧小区“痼疾”不出社区?

龙潭小区面临的困境,在上海乃至全国的许多老旧社区中都不陌生:基础设施老化、人口密度高、管理权限交织、公共问题频发。更常见的是,居民一有诉求就拨打12345,基层工作人员疲于应付、层层承压,陷入“投诉—回应—再投诉”的循环怪圈。

然而

龙潭小区却探索出了一条不同的路径。

他们通过党建引领物业治理的创新实践,

让问题真正止步于社区之内。

在这里,党建引领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象为“三位一体”的跨区域协作机制。面对一个小区、两个居委会、同一物业和业委会的复杂局面,党组织成为统筹调度的核心引擎,推动龙潭居委会和沪太路1170弄居委会打破行政壁垒,实现每日联合巡视、双周联席接待、重大问题共商。曾经的停车难、堆物顽疾等“老大难”问题,正是在这一机制下得以有效解决。

同时,“彭邻解忧工作室”成为居民遇到问题时首先想到的“社区门诊”,“三哨机制”则像一套精准的调度系统,实现对问题的分级处置、快速响应。从电子门噪声、路面坑洼,到非机动车占位、楼道堆物,绝大多数问题不再流出小区、不再升级投诉,重塑了居民与社区的信任关系。当居民发现“找工作室比打12345更管用”“反映问题真的有人快速解决”时,他们自然选择相信身边的力量,第二季度12345投诉量下降36.67%,便是最直观的证明。

龙潭小区的实践表明,党建引领物业治理的关键在于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通过机制创新实现力量整合、资源融合和服务聚合。它让社区从矛盾的“中转站”转变为问题的“终点站”,为破解复杂社区的治理困境提供了一个真实、可信、可复制的样本。

记者:蒋文婕

图片:蒋文婕、受访者提供

编辑:陈攻

美编:王菲

信息来源:彭浦镇采编基地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