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检察日报
作者 | 潘志凡、郑歌
《检察日报》2025年9月22日
第8版 声音周刊·风采
倪 迪
全国人大代表
中远海运船员管理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油运库船长
广袤无垠的蓝色海洋上,30万吨级超级油轮“新汉洋”轮破浪前行。船长倪迪站在驾驶台前,瞭望着远方的海面。仪表盘的荧光映着船长制服肩章上象征最高责任的四条金杠,也映照着他二十七载搏击风浪、勇往直前的印记。
多年的航海生涯,倪迪早已与这片蓝色世界紧紧相连。“肩章上的四条杠是责任的象征。这些年的劈波斩浪,让我在人民大会堂为近200万船员发声时,底气更足。”作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我国现役远洋船长中首位全国人大代表,倪迪肩负着为广大船员发声、为海洋事业献策的使命。
从长江口的渔家少年,到驾驭海上“移动城堡”的无疆船长,再到肩负人民重托的“船员代言人”,每一次身份的转变,都深植于他对大海的敬畏和对船员兄弟的承诺:“船员有所呼,船长有所应!”
亲 历
从水手到船长,见证中国海运崛起
2024年11月22日,倪迪在新加坡海峡指挥船舶进港。
通江达海,千帆竞发。独特的地理位置孕育出上海崇明的“沙船文化”,作为土生土长的崇明人,倪迪自幼浸润在这片与水共生的土地上,对海洋的向往早已融入血脉。
自1998年第一次踏上甲板,倪迪便爱上了大海波涛汹涌的世界。他从水手做起,自学航海驾驶,一路历练,从三副、二副、大副,直至船长;所执舵的油轮,也从4万吨级、6万吨级、10万吨级,逐步升级到30万吨级。
江海的浪涛,丈量着他奋进的脚步,也见证着海运事业的发展。回望从一名普通水手成长为执舵30万吨级超大型油轮船长的职业生涯,倪迪感受最深刻的,便是中国海运实力的飞跃。
“刚入职时,我服务的船舶吨位有限,设备老化问题突出,航行中经常会遇到机械故障。”回忆往昔,倪迪感慨万千,“如今,我国船舶制造技术已实现质的飞跃,不仅船舶吨位实现突破性增长,智能化、自动化水平也跻身世界前列。”
2017年,他作为接船船长,圆满完成了由中国自主建造的首艘节能型30万吨级超级油轮“新龙洋”轮的接船任务。“技术迭代、实力跃升,船上的新型节能设备和高效动力系统,让航行安全又顺畅,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倪迪回忆起当时驾船的感受。
从“船舶制造”到“船舶智造”,从人才培养到科技创新,我国正稳步从航海大国向航海强国迈进。倪迪是这场变革的亲历者和见证者。
行 动
奔走三年,为船员权益鼓与呼
2025年3月10日,倪迪在全国两会上就关于加快推动船员法立法等发言。
常年与大海相伴、与船员为伍,倪迪不仅见证着中国海运事业的腾飞,更深知船员群体的辛劳与期盼。从驾驶台到人民大会堂,身份变了,他对船员群体的深厚情感不变。源于对船员群体的体察,他的发声大多围绕船员的权益保护展开,逐渐成为船员群体信赖的代言人。
2023年,肩负着近200万船员的深切希冀,倪迪走进人民大会堂,开启了他的履职航线。
他始终铭记“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准则。履职第一年,他发起线上船员问卷,24小时内就收到936份反馈,短短两天更是突破3000份!
“在船期间社保与强制商保重叠、重复缴费。”“灵活就业船员社保缴费不足。”“职业吸引力下降导致队伍失衡。”“户籍地、工作地、船籍地不同,案件管辖有争议、司法标准不统一。”……透过一封封问卷,海量的心声如潮水般涌来,从在船生活到岸际管理,船员群体的急难愁盼,沉甸甸地压在倪迪的心头。
听闻船员们的心声,倪迪开启了为期一年的深度调研,走访航运公司、行业协会,深入船员群体,与其面对面对话。
“海员权益保障需要遵守相关国际公约,但我国现行劳动法等对部分海员权益的保护尚未覆盖。”针对调研中发现的问题,2025年,倪迪在全国两会上提出《关于加快推进船员法立法、助力航运强国建设的建议》。该建议不仅获得航运业内的广泛支持,更得到相关部委的积极回应。
今年8月,聚焦船员薪资报酬拖欠克扣、休息休假难以保障、社会保险覆盖不足等劳动纠纷问题,直属海事系统有关机构联合属地人社、工会、法院等多部门建成一批“水上枫桥”船员权益保障中心。“崇明水上多元解纷服务中心(船员权益保障服务中心)是其中一个,就设在长兴岛。这标志着船员维权从此有了更坚实的平台,船员们出海更安心了!”倪迪话语中满是自豪。
除了为船员权益发声,倪迪还为航运绿色智能转型、上海航运中心建设等积极建言献策。2023年,他提交《关于加快我国航运业绿色低碳发展的建议》,为国家推进绿色智能转型明确技术路径、构建配套法律体系提供切实可行的思路;针对上海高端航运服务存在的短板,他敏锐指出需强化海事审判、仲裁及“三审合一”机制建设;对上海港深水码头资源受限,未来可能影响其全球第一集装箱吞吐量的情况进行预警,建议相关国家部委从长远出发,科学规划上海深水码头选址。
担任全国人大代表以来,倪迪聚焦船员法立法、船员权益保障、航运绿色智能、上海航运中心建设及深水港选址等议题,三年时间提出9份涉海建议。
展 望
护航“大国重器”、守护碧海蓝天
在为船员群体奔走发声的过程中,倪迪也深刻意识到,司法力量在保障航运业发展、维护船员合法权益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上海市崇明区是我国船舶海工产业的重要基地、上海船舶海工产业科技创新的前沿阵地。2025年7月,倪迪踏上长兴岛,调研崇明区检察院“检护海装”专项工作。
海洋装备是国之重器。倪迪了解到,上海市检察院正在研究制定深化服务保障国际航运中心建设的实施意见,通过完善涉航运检察工作机制、依法履行办案职责、优化检察服务等方式,全面提高检察履职质效,助力上海打造辐射全球、功能完备、安全高效的世界级航运枢纽,以高水平法治护航高水平开放。
聚焦检察机关服务海洋强国建设的发力点,倪迪提出一系列建议:紧盯船东落实船员权益保障责任,进一步强化涉海法律法规执行监督;助力航运绿色智能政策落地见效,为长兴岛、横沙岛等战略区域发展提供精准法律支持;深化“检护海装”工作,联合行政部门构建风险联防机制,在预防涉外法律争端等方面形成制度化方案,让法治化营商环境成为海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稳固基石。
当前,崇明正奋力推进世界级生态岛高质量发展,生于斯长于斯的倪迪,也切身感受到了家乡的变化。“近年来,随着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推进,非法捕捞、海洋垃圾等问题得到了有效遏制,海洋生态环境显著改善。”谈及检察机关的工作,他语气中充满赞赏,希望检察机关进一步加强与海洋、环保、海警、海防等部门的协作,建立常态化联动机制,着力保护崇明水域的生物多样性,让水清鱼跃的生机盎然景象成为长江口的常态,并推动构建长效治理机制,筑牢生态屏障。
海洋强国建设的落脚点,在于实现人海和谐。崇明区检察院“瀛洲数检”创新实验室的探索实践,让倪迪倍感振奋。目前,该实验室已归集政务数据700余万条,搭建起国际海底电缆破坏与海洋资源侵占类案监督等8个重点领域监督模型,为检察机关精准监督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撑。“检察机关要继续深化大数据应用,精准锁定污染排放、非法捕捞等违法线索,同时搭建数字化公众参与平台,让检察机关成为守护崇明碧海蓝天、万物共生的坚实盾牌,为世界级生态岛发展注入法治新动能。”倪迪建议。
向海而兴,向海图强。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上,海洋事业正迎来重大历史机遇期。倪迪也期待检察机关持续发挥法律监督职能,在防控涉外风险、守护海洋生态等方面精准发力,助力海洋强国、航运强国高质量发展,以法为帆,逐梦深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