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浦东观察 > 文章详情

时代逸飞,系梦浦东,陈逸飞与浦东的故事

转自:浦东观察 2025-09-23 16:03:30


“我是一个视觉艺术工作者。”陈逸飞曾如是定义自己。


今年是陈逸飞诞辰80周年、逝世20周年。自4月揭幕以来,正在浦东美术馆举行的“时代逸飞:陈逸飞回顾展”现步入尾声,即将于10月12日落下帷幕。作为年度文化盛事及“浦东嘉年华”重要活动,本次展览是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涵盖内容最完整的陈逸飞个人回顾展,全方位呈现了陈逸飞创作生涯每个阶段的整体样貌和思想转变,突出他作为中国当代最早的“大美术,大视觉”概念的引入者和倡导者,积极地用自己的方式,书写了属于这个时代的文化叙事。

陈逸飞与夏邦杰共同创意世纪大道景观,1999(摄影:姚建良)

陈逸飞与浦东有着怎样的缘分?他在浦东留下了多少印迹?他的“大美术,大视觉”理念究竟如何改变浦东的城市面貌?记者采访多位与陈逸飞及回顾展相关的当事人,铺展开一幅陈逸飞浓墨重彩渲染过的浦东城市“画布”。

看好浦东的梦想家


从浦东美术馆走出,沿着明珠塔路、丰和路、世纪大道一路向东,不到一公里处,便是陆家嘴金融城的都市“绿肺”——10万平方米的陆家嘴中心绿地。作为“皇冠上镶嵌的祖母绿”,绿地华贵却不张扬,而这里,也正是陈逸飞在浦东“梦”开始的地方。


地方志资料显示,1992年,当来自法国、英国、日本、意大利以及中国的建筑规划团队在描绘和勾勒陆家嘴金融中心区——这块未来的上海中央商务区的远景时,都不约而同地构思要在高楼林立的现代建筑群中镶嵌一抹醉人的绿色,以实现陆家嘴金融中心区人与自然高度和谐的现代城区规划主题。


同样在1992年,陈逸飞从旅居10余年的美国,回到了上海,并成立“陈逸飞工作室”。他就带着自己的学识眼界和志向抱负,参与到浦东开发开放的“头脑风暴”中。浦东也为陈逸飞搭建了施展才华的舞台,让他的“大视觉,大美术”从平面艺术走向更广袤、更立体的城市空间。


“此前,欧美许多顶级艺术机构都有展示销售陈逸飞的画作,他在世界艺坛已经小有名气,他本人也称这是他在艺术领域最突飞猛进的岁月。然而,当我问陈逸飞:‘你为什么选择现在回国?’陈逸飞回答:‘因为中国发展迅速,这是最好的时候!’”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浦东新区首任区长胡炜说道。陈逸飞与胡炜是世交,青少年时代即已相识。老朋友相见,分外亲切。一个谈艺术,一个谈浦东开发开放的宏伟蓝图,两人几乎每个星期都会碰面,有无数话题要说,说也说不完。


因为看好浦东,陈逸飞在浦东注册成立了东外滩·逸飞环境艺术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逸飞环艺”)。一边随着市政动迁,逸飞环艺一边参与到陆家嘴中心绿地的规划与景观设计中,陈逸飞在这片新区的设计策划与艺术实践就此正式开始。

在陈逸飞的深入指导与修改之下,逸飞环艺的设计方案通过了招标,后形成了项目实施方案。绿地取当时532.75平方公里的浦东新区行政版图为形,布局以自然绿色为主,人工湖水景为辅,地形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并点缀有雕塑群。这里还是陆家嘴高层建筑群中最大的一块无遮挡的空间,使处于其中的游览者能全方位地欣赏周边高层建筑壮观的轮廓线,成为陆家嘴中心区的巨大“呼吸机”,提升了整个陆家嘴地区的环境品质。



同样开上海之先的是,湖旁还设有白色幕布撑起的景观篷,既可供市民游客避雨、遮阳、喝茶、喝咖啡,也形如一面风帆,象征着“乘长风破万里浪”,寓意浦东的“帆船”永远前进。白色风帆成为经典,此后近30年里,也被上海众多景区景点借鉴。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城市美学的探索者


快步走向世纪之交,陈逸飞在浦东留下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印记。一系列浦东知名建筑的室内设计工作,陈逸飞都参与其中。1999年,陈逸飞开始主持上海浦东新区世纪大道景观及公共艺术工程。

当时,全长约5.5公里,宽约100米的世纪大道,被誉为“中国的香榭丽舍大街”,它是上海第一条真正意义上的景观道路,由法国的夏氏—德方斯公司精心设计。其独特的不对称设计,将中心线向南偏移了10米,不仅巧妙地连接了东方路、张杨路的中心线,更优化了人与交通、建筑之间的关系。


“逸飞说:‘因为世纪大道是西方人设计的,所以我要把东方元素放进去!’”胡炜回忆道。因此,在世纪大道紫蔚园中,就有了陈逸飞引以为傲的组雕《五行》。雕塑以金、木、水、火、土五个甲骨文字造型为基本设计元素,造型形象各异。其创意源自中国古代相生相胜的哲学思想,世界万物由此运动发展,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五行》之“火”

在世纪大道与崂山西路的交汇处,则竖立起一组大型城市公共景观艺术装置《世纪辰光》。它以中国古计时器“沙漏”为原形,作品别出心裁地由9根高低不一、最高为13.2米的不锈钢镶玻璃的立柱,呈抛物线分布。每隔2至5天,底下的电泵就会把漏掉的沙再打上去,如此周而复始,成为古代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体。

世纪大道上的公共艺术作品中最具影响力的一座,当属由陈逸飞和法国著名设计师夏邦杰创意,年轻雕塑家仲松创作设计的《东方之光》日晷雕塑。它以古代计时用日晷为原形,用不锈钢管构成错综精致的网架结构,使这座垂直高度达20米的金属雕塑,显得既雄伟大气,又通透灵秀;既引人注目,又不妨碍行人和车辆的视线。 日晷令人联想到遥远的历史,旨在突出其跨世纪的重大时间主题。如今,它早已成为上海的城市标志之一。



“为了不影响交通,日晷要在凌晨安装。逸飞亲自在那里指挥工人,要求将每个角度调到最好的位置,他对美的追求真的到了忘我的境界。”胡炜表示,此后在浦东,陈逸飞无论是为迎接APEC峰会在世纪公园内创作浮雕墙《绿色世界》,在张家浜南岸策划上海逸飞创意街(现“锦绣坊”),担任东方艺术中心建设专家组组长、上海国际音乐烟火节的评委,还是参与2010年上海世博会的前期策划等工作,他都付出极多,很少考虑经济上的回报。“对于城市美学的探索,逸飞总是充满激情,义不容辞。” 胡炜说。

“我们第一批浦东的开发者,建设项目都是一个一个与外国的建设家和规划家‘谈出来’的。但是在形态美学方面,也许单个大楼能考虑到,但是整体的美学,我们都是‘外行’。”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中共上海浦东新区工委第一任书记、浦东新区管委会第一任主任赵启正在展览开幕式上表示,在这期间,陈逸飞就发挥了专长,“使我们浦东开发者初步受到了美学的熏陶。”

遗泽后世的引路人


2005年,陈逸飞积劳成疾,与世长辞,年仅59岁。据陈逸飞的发小、上海博物馆原馆长陈燮君在早前接受采访时回忆,陈逸飞去世前6天,还递交了一份关于浦东新区的规划报告。

陈逸飞的离去,给大家留下了无尽的遗憾。陈逸飞的作品与理念,仍在浦东持续发扬光大。2015年,正值陈逸飞逝世10周年,上海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落成后,陈逸飞于2000年创作的雕塑《上海少女》陈放于一楼大堂。它是陈逸飞创作中难得一见的雕塑作品,少女身姿轻盈、右手执扇、左手提笼,神态优雅又充满活力。其修长曼妙扭动的身姿,与上海中心缓慢扭转的建筑外形异常吻合。


又是10年过去了,“时代逸飞:陈逸飞回顾展”亮相浦东美术馆。展览对陈逸飞总结了“一家六者”的定位:当代美术界杰出的艺术家、海派文化的继承发展者、“大美术”和“视觉艺术”的倡导和践行者、红色文化创作的开拓创新者、倾心投入城市文化建设的贡献者、具有时代影响力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引起各界的强烈反响。


7月17日,陈逸飞的雕塑代表作《东方少女》与水乡系列油画《拱门与桥》,分别由陈逸飞家族及陈逸飞文化发展专项基金赠予浦东美术馆,从此永驻浦江东岸。其中,《东方少女》即《上海少女》的初版雕塑,仿若一位跨越世纪的“海派丽人”,唤醒城市记忆中那段隽永的视觉梦影。《拱门与桥》则是陈逸飞极具代表性的水乡系列作品,寄托了他对于故乡的怀念和对于江南人文景观的崇尚。


陈逸飞家族代表、陈逸飞遗孀宋美英表示:“在浦东开发开放过程中,陈逸飞与浦东有着不解之缘。在世纪大道、世纪公园等地,人们都能看到陈逸飞参与创作的公共艺术作品。因此,美丽的《东方少女》入藏浦东美术馆,我相信这是最好的安家之所。”


“感谢社会各界对浦东美术馆工作的支持,我们也深深感受到上海市民对陈逸飞的热爱。”陆家嘴集团副总经理、浦东美术馆馆长李旻坤介绍,两件作品不会单纯藏于库房,都将进一步展示与开发。其中,大体量的《东方少女》有望走出馆外,来到城市公共空间展出,助力提升城市艺术氛围。《拱门与桥》计划结合馆方此后的展览、活动、文创开发等项目,让更多观众接触和欣赏。

世纪公园里的《绿色世界》浮雕

在本次展览闭幕之际,浦东美术馆计划出版一本《“时代逸飞:陈逸飞回顾展”文集》,总结展览成果,再次回望这位时代艺术家。此外,陈逸飞的亲朋故友们正积极推进为世纪公园内的《绿色世界》立牌,让更多人知晓作品信息与其创作者。此举还旨在推进文旅融合,引导游客探访与陈逸飞息息相关的地标,在城市行走中感受海派文化的生命力。“《绿色世界》描绘了亚太地区各国的动植物,隐喻亚太地区人民渴求和睦共处,相互交流的美好愿望。”胡炜说,“这是一个时代的风采,这是一名时代艺术家的风采。”


老照片供图 姚建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