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创智展厅的展示大屏前,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媒体记者们不约而同地举起设备,记录下流光溢彩的创新图谱。当得知这片8.2平方公里的园区里,竟连接着复旦、同济等知名高校,聚集了近4500家文化科技企业时,众人纷纷惊叹。 9月22日,杨浦区大创智创新发展示范区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近40家中外媒体以这里为首站,开启了为期一天的Let’s YOUNG“一带一路”中外媒体看杨浦采访调研行活动。
从大创智的现代化展厅到杨浦滨江的工业遗存,从V聚场的创意工坊到长白228街坊的焕新风貌……作为上海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中心城区,杨浦这片热土上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这里始终坚持人民城市理念,秉持“把最好的资源留给人民”,将百姓所需与城区规划紧密结合,处处涌动争先活力,奋力推进人民城市建设的杨浦实践。
“杨树浦”变身“杨数浦”
创新动能澎湃涌动
本次Let’s YOUNG采访调研行精心设计了五个参观点位,涵盖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城市更新、社区治理等多维领域。媒体团依次走访大创智创新发展示范区、V聚场、杨浦滨江工业遗存带、上海人民城市实践展示馆以及长白228街坊,全方位、多角度领略杨浦的创新活力与人文魅力。
杨浦的“数字化”最先让人眼前一亮。“杨浦”得名于杨树浦路和杨树浦港,曾是底蕴深厚的“工业杨浦”,如今依托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实现了从杨“树”浦到杨“数”浦的蝶变。美团、哔哩哔哩、抖音等8300家数字经济企业在此集聚,“科技创新+数字经济”“大学+大厂”特色优势鲜明,一个以数字经济为主导的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正在杨浦逐渐成型。
身处大创智创新发展示范园区,记者们被“三区联动、三城融合”的创新理念所吸引。这里以创智天地为核心,串联起复旦、同济等知名高校与五角场、大学路商圈,历经多年孕育与生长,逐步发展成为上海创新创业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地标。浓厚的学术氛围、前沿的科技创新力、年轻的社区烟火气在这里碰撞交融。
在这背后,是杨浦脉搏强劲的创新生态。当前,全区数字经济企业数量占比已超30%,营收占比超60%,形成了以头部平台企业为引领、大量创新型中小企业为支撑的雁形企业集群。
来自孟加拉《金融快报》的记者朱拜尔·哈桑在了解到杨浦拥有1430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37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后表示:“上海杨浦的科技发展速度让人印象深刻!这里的创新浓度令人惊叹。”
随后,在V聚场这个占地面积约2000平方米的创新空间,采访团见证了激活互联网优质内容创作的“杨浦样本”。这里不仅配备了专业摄影棚、配音室、特效制作中心等多种设施,更构建了一个集“孵化-创作-培训-直播”于一体的全产业链服务平台。运营两个月来,已吸引21家优质主体入驻,包括13家头部“大V”工作室以及8家MCN机构,强大的“磁吸效应”已然显现。
在现场举行的互动交流会上,外媒记者踊跃提问,对V聚场表现出浓厚兴趣。运营负责人一一解答,并详细介绍了杨浦“大学-大厂-大V”融合共生的“创新大三角”模式。来自巴基斯坦中巴经济走廊每日新闻网的首席数字官易卜拉欣·马利克沉浸式调研后不禁赞叹:“这里为创作者提供的全方位支持令人印象深刻,我都能想象自己在这里办公的样子!”
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
探寻人民城市的生动实践
“右手边是旧厂房,百年前可闻作业声轰鸣;正前方是杨浦大桥,承载着无数杨浦人的回忆……”午后,媒体团的观览车沿着杨浦滨江缓缓行驶。近处,东方渔人码头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杨树浦水厂厚重的红砖墙与亲水栈桥相映成趣;远处,杨浦大桥结构清晰、线条如虹,对岸陆家嘴的建筑群轮廓分明。
这处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称为“世界仅存的最大滨江工业带”的区域,正在向中外媒体展示着它的华丽蜕变。
杨浦滨江曾是上海近代工业的摇篮,21世纪起又凭借城区规划与开发,实现了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华丽转身:昔日的烟草机修仓库变身网红打卡点“绿之丘”;上海第十七棉纺织总厂变成“潮人”云集的上海国际时尚中心;远东最大的肥皂公司生产辅助区成为“皂梦空间”……杨浦用滨江之变,向百姓交出了一份城市更新的出色答卷。
媒体团随后步入上海人民城市实践展示馆。这是一座集理论研究、宣传展示、学习交流、休闲文化等功能于一体的人民城市魅力地标和高品质公共空间。大家通过五个主题展区、二十五个专题展项,依托数字化展陈手段,深入感受到人民城市理念的丰富内涵和实践成果。
采访的最后一站来到长白228街坊,这里的焕新面貌让媒体团看到了城市更新的另一种可能。这个曾经的“两万户”工人新村,如今已成为集长租公寓、智慧超市、特色餐饮、文化展示等多重业态为一体的文化商业综合体。
2016年,228街坊被列为上海12个城市更新项目之一。改造过程中,杨浦区探索推出协商征收模式,采用“挖掘、重构、强化、传承”的记忆传承模式,重现了工人新村12幢老房子的建筑肌理和历史风貌。2023年11月,八号楼作为上海工人新村展示馆向公众开放,成为全市首个全面展示工人新村建设发展历程的综合性展馆。
草坪上,三三两两的市民悠闲漫步,孩子们欢笑阵阵;熊猫饭堂里,饭菜飘香,食客穿梭交织……这种温馨场景,正是长白新村街道根据居民需求打造的“15分钟社区生活圈”成果。如今的228街坊覆盖了社区商业、体育健身、文化娱乐等“市场+公益”功能,满足周边10万多居民一站式、多元化的生活需求。
杨浦实践走向世界
中国故事的国际表达
本次Let's YOUNG“一带一路”中外媒体看杨浦活动,通过实地采访和融媒体传播,向世界展现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杨浦形象。中外媒体记者们逐步认识到——这里不仅是上海创新创业的高地,更是人民城市理念的实践样板。
从大创智的创新生态到杨浦滨江的转型发展,从V聚场的内容创作到长白228的城市更新……杨浦区展现出高质量发展与高品质生活相得益彰的发展模式,其核心就是把最优资源留给人民,让城市发展成果惠及所有居民,真正实现“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
事实上,杨浦的实践,恰恰回应了区委书记薛侃对城市工作的思考:“要统筹好硬件和软件的关系,不断扮靓城区‘面子’、夯实民生‘里子’。”无论是滨江工业遗存的活化,还是228街坊的“修旧如旧”,都体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逻辑——城市更新,要让发展成果惠及普通百姓的生活。正如杨浦在城市治理中探索的“数字孪生平台”“时空数据一张图”,本质是通过技术赋能,让政策精准对接民众需求,实现“人民城市”的可持续生长。
通过“一带一路”媒体的传播中,杨浦的经验正转化为可借鉴的全球公共产品,以“15分钟生活圈”推动公共服务均等化、以“政策干货包”优化营商环境、以“三区联动”激活创新动能......这些时间为世界各地的发展提供了鲜活样本。
未来,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杨浦在数字经济、城市更新、基层治理等方面的经验成果,将通过这些中外媒体的笔触和镜头,传播到世界各地,为全球城市治理提供中国智慧、上海方案和杨浦实践。
文字丨汤顺佳
图片丨龚亦乐
视频丨孙培杰
编辑丨查艺宁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