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2日,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刊发《虹口打造绿色低碳千亿级产业集群》,报道虹口区集聚绿色低碳产业赋能平台、“磁吸效应”持续放大,力争形成多方共赢产业生态,努力让绿色低碳这一“新质生产力”转化为区域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近年来,虹口区锚定“双碳”目标,以“政策护航、生态聚能、平台托举”的组合举措,助力绿色环保企业加速成长,从“单点萌芽”走向“集群壮大”。优化产业图谱,深化产业布局,推动绿色低碳产业集聚成势。
政策护航
打造企业成长沃土
2024年初,在一场创新创业大赛上,北外滩街道营商办招商团队注意到了专注“循环经济”“废弃材料转化”的上海傲必思再生资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傲必思”),其“专注环保再生材料研发、构建低碳无废空间”的定位恰好与北外滩打造绿色可持续发展示范区的目标契合。
赛事刚落幕,营商办团队就带着区域绿色产业规划、政策清单,主动上门与傲必思对接,1个月内就搞定了注册、选址、装修等所有入驻流程。
“原本以为落地要跑好几趟,没想到街道‘服务上门’,省时省力。”傲必思负责人说,正式落户后,北外滩街道还专门送来“绿色企业服务包”,涵盖政策申报、市场对接等“一站式”指引。
北外滩街道还为傲必思搭建了社区实践展示平台——双方携手打造创新型社区公共座椅,将废弃材料转化利用的创新技术应用于实际场景、走向居民生活。座椅选用废纺木塑、再生水磨石等新型环保材料,确保舒适耐用的同时,兼具环保与美观,实现低碳环保理念与绿色社区建设的融合。
北外滩街道营商办介绍,通过“发掘潜力企业、全程帮扶落地、搭建发展平台”的模式,街道正推动辖区内绿色创新企业间资源共享、技术协作,形成“引进一个、带动一批、集聚一片”的产业效应。
生态聚能
织就绿色合作网络
“入驻虹口后,最大的收获不是政策补贴,而是找到了‘同行伙伴’。”傲必思负责人口中的“伙伴”,来自于2024年成立的的北外滩绿色低碳服务产业联盟。这个最初由上海环交所、三峡上海院、蓝晶微生物等60家企业、机构组成的联盟,如今已成为虹口区绿色低碳产业的 “资源枢纽”。
区发改委介绍,北外滩绿色低碳服务产业联盟以培育绿色低碳服务新赛道为核心,构建起覆盖碳服务、绿色航运等多领域的产业生态体系。通过精准供需对接,吸引企业以技术或产品“接单”落地,实现场景应用,目前联盟成员已超百家。“现在更像一个动态的‘产业朋友圈’,不仅能找到客户,还能对接技术、政策、融资资源。”
上海环交所副总经理唐卫峻表示,上海环交所与虹口区已建立起“期待清单+及时沟通”的高效互动机制。依托虹口区域优势,上海环交所已发布多项绿色低碳标准,成功吸引一批优质企业入驻,形成鲜明的产业链集聚效应。
截至2024年底,虹口区已集聚绿色低碳相关企业约800家,相关产业规模超750亿元,贡献全市2/3“双碳”立项标准。
平台托举
加速实验成果转化
在虹口,同济科技园虹口园、北科创生物技术产业园等载体,正通过“空间支持+技术共享”,为绿色低碳企业打通“从实验室到市场”的通道。
虹口区绿色低碳服务产业园之一的同济科技园虹口园,2024年园区企业产值约7亿元,其中绿色低碳相关企业产值达到约4.6亿元。
同济科技园虹口园副总经理徐欢介绍,同济大学水污染控制与资源绿色循环全国重点实验室近期新增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大仪器设备价值超过3亿元。未来将通过共建水污染控制与资源绿色循环前沿概念验证中心,向虹口区绿色低碳企业开放共享。
在北科创生物技术产业园,蓝晶微生物的实验室里,每天都在用合成生物技术“构建”并“筛选”出极其微小的最有用菌株,让它们产生“改变世界”的用途。
近期,蓝晶微生物利用菌株的独家技术,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海藻糖-6-磷酸(T6P)的工业化量产,将生产成本降低了3个数量级。T6P有“植物胰岛素”之称,可以帮助水稻、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实现10%以上的增产效果。
从北外滩到世界,一道绿色低碳风景线正在形成。虹口区将继续发挥政策引导激励作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深化营商环境改革,为绿色低碳产业发展提供全周期、全方位的优质服务,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绿色动能。
记者:刘逸
图片:杨伯荣、融媒体中心资料
编辑:刘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