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自:话匣子
第25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9月23日将在国家会展中心拉开帷幕。记者提前探营发现,多家参展企业不约而同地展示出具备“自我思考”能力的系统解决方案,并在绿色燃料、智能编程、重载机器人等细分领域实现关键突破,呈现出工业未来发展的清晰轮廓。请听报道:
在西门子展台,一台看似普通的“娃娃机”吸引了众人目光。与商场中靠人手摇杆操控的机器不同,这台娃娃机几乎实现了“心想事成”。互动者只需在屏幕上选择心仪的玩偶,系统便会通过内置的运动规划算法,自动计算出最优的抓取路径、角度和力度,指挥机械臂精准完成动作。西门子工程师周萍说,有了“大脑”加持的娃娃机,几乎很少失手。
周萍:“你可以所见即所得,但是抓娃娃并不是我们的初衷,通过内置算法,工程师不需要去自己写代码。比如说物流行业,你想要去分拣的,可以直接通过我们的产品让机器人自主的去做一些动作。”
游走工博会,你会发现每个展台都大有“逛头”,因为许多企业已不再执念于只展示自己的有限产品,而是把密切合作的优质生态伙伴一同带来,推动无限的“生态共赢”。在娃娃机一旁,近十家西门子合作伙伴搭起了各自的擂台,来自郑州的中创智领数耘科技就是其中一家。总经理范公银介绍,公司前身是一家传统的煤机制造企业,2020年开启数字化转型后,仅用4年就获评煤机行业首家全球“灯塔工厂”。
范公银:“像船厂、钢厂,目前的生产比较粗放,一个船厂上万人,我们通过数字化转型以后,它的整个效率提高好几倍。”
如果说生态伙伴展现的是工业“软”实力的集成与赋能,那么上海电气带来的则是关乎全球能源转型的“硬”科技。在展台前,品牌经理张珵指着一个巨大的沙盘说,这是堪称中国工业破解 “绿色燃料规模化量产”难题的标杆案例,为中国乃至全球提供了有效可行的降碳路径。
张珵:“全球首个绿色制氢生物质的项目,它的原料是玉米的秸秆,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能量,最后进行制氢,然后去做绿色甲醇。制氢完之后的整个生物质气化的全流程配方,也是世界首个生物质循环流化床的技术。”
从能源宏观图景转向微观制造精度,上海交大智邦科技有限公司展示的“智能体机床”让“机器自主思考”成为现实。技术人员王成瀚介绍,与目前市面上更依赖于工程师经验的软件不同,这套智能体机床系统只需输入加工工件、刀具类型与精度要求,系统便能在“虚拟世界”中模拟成千上万次加工路径,自动生成最优方案。
王成瀚:“我们的智能体不是传统的把大模型拿过来跟它语音交互,然后它去帮助我操作现有的软件。我们是完全不同技术路径,完全是由这个智能机床的大脑自己去思考,思考完之后就可以直接下发到机床。在保证精度的情况下,我们的加工路径要比目前主流CAM软件生成路径效率提升60%左右。”
在需要“大力出奇迹”的重载领域,柴孚机器人则突破了工业机器人的负载极限。市场部公关经理曹家昊站在一台轻松举起一辆轿车的大型机器人前介绍,这是全球首款腕部额定负载达5吨的重载工业机器人。
曹家昊:“彻底打破了全球工业机器人的负载极限。无论它是整车举升,超大工装搬运,还是制造物流建筑与采矿等极端工况,都能轻松应对。”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工博会多家展台设置了趣味体验区。会做爆米花的机器人,能弹奏古老编钟的机械手臂,还有疯狂敲击架子鼓的机器音乐人,这些设计拉近了高冷工业技术与参观者的距离,也成为工业创新与公众对话的桥梁。
欢迎转发,但请注明出处“上海经信委”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