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
稻浪翻涌,丹桂飘香
在农历秋分时节
我们迎来
第八个中国农民丰收节
这个丰收节
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走进上海临港万祥镇
采访了一位特别的新农人周玉平
这位曾经每天与代码、芯片打交道的IT男
如今的“8090新农人”团队创始人
谈起农业
眼里满是对土地的热爱与熟悉
“我想让更多人知道
农业除了一定程度上‘靠天吃饭’
还可以通过现代化农业技术赋能
我们的slogan是‘没事种点地’
希望更多年轻人来到乡村,来到田地
感受土地的魅力和力量”
一场始于童年稻田的跨界
接受采访前
周玉平正弯腰拨开种植区藤蔓
指尖在叶片轻轻划过
像捧着一个小宝贝
谈及与农业的结缘
周玉平回忆他小时候
在田间奔跑、与泥土为伴的时光
“我是土生土长的浦东人
小时候放假的日子几乎都泡在田地里”
曾经的玩乐时光
让他早早读懂了
土地里藏着的生机与温情
大学毕业后
计算机专业的周玉平专注于芯片行业8年
虽一度顺风顺水
却始终找不到“能扎根一辈子”的归属感
转折发生在2022年
周玉平把父母家里
小菜园种的青菜、番茄带给朋友
“这才是小时候的味道”
朋友的一句好评
像一颗种子落在周玉平的心里
他开始像分析集成电路一样研究农业
2022年底,周玉平做了一个
让亲朋好友惊讶的决定
在万祥镇租下120亩地,跨界当农民
选择羊肚菌作为首个项目
因为上海冬季种植羊肚菌的农户少
市场空白大,生长周期短,经济价值高
且能与水稻实现“稻菇轮作”
种植菌类产生的菌渣还能改良土壤
为来年种水稻打下基础
这是他反复推演后的“最优解”
巧用产品迭代思维逐步破局
周玉平的农业创业路
并非一帆风顺
2023年初,上海2月底的反常高温
让棚内温度骤升
超过了羊肚菌菌丝的“耐受阈值”
“我连夜去买遮阴网
还是没能保住大部分菌丝”
周玉平告诉记者,第一年收成惨淡
但他并没有焦虑
反而拿出了IT行业“复盘迭代”的习惯
把失败原因拆解成
“预警机制不足”“降温方案单一”
“应急物资短缺”三个模块
并逐个寻找解决方案
他主动链接资源、拜访专家、上网求学
经过专业指导
周玉平给大棚装上了自动温控系统
“现在哪怕不在农场
我也能在手机上实时监控”
经过技术迭代
次年有一半羊肚菌大棚
亩产突破千斤大关,并全部售罄
羊肚菌干货还作为食材
被市区高端西餐厅全部采购
随着羊肚菌种植逐渐步入正轨
周玉平又开始啃一块“硬骨头”
2023年8月,他从一家公司
接手一片严重盐碱化的土地
出于对土地的情怀
他和团队成员一起研发有机肥配方
把秸秆变废为宝
制成富含有机质的肥料
持续使用一年自制有机肥后
原本泛着白色的土地
已变成适宜种植的良田
互联网赋能农业新未来
如今的“8090新农人”农场
早已不是周玉平的“试验田”
而是一个分工明确、技术驱动的小团队
团队成员各展所长
有人负责优化有机肥配方和病虫害防治
有人负责自媒体运营和直播
田间直播带货为农产品打开了广阔的销路
去年农场百亩水稻丰收
除了镇农发公司采购大部分外
还能通过互联网直接面向消费者
“以前在写字楼工作,追求的是效率
现在追求的是
土地的回馈、蔬果本身的清香”
周玉平笑着说
如今他不是在农田里
就是在去农田的路上
平均每天待在农田超过10小时
为避免本地农业同质化
他还引入和培育
羊脂籽大米、申雪甜玉米、草莓番茄等新品种
打造自身的竞争新优势
谈及未来,周玉平规划清晰
打造农业科普地
让城市人走进农田体验种植乐趣
扩大种植规模,引进更多优质品种
打造“8090新农人”品牌
通过个人资源,周玉平已经
与行业龙头企业和互联网渠道
达成初步的合作意向
今后能从行业龙头企业
获得优质的种子技术资源
依托互联网更便捷地打造产销闭环
形成“订单农业”
带着秋意的微风里
大棚里的幼苗和幼果
自动化设备闪烁着指示灯
形成一幅科技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画卷
从张江的科技园区
到万祥的乡村农田
周玉平用跨界的勇气和科技的智慧
在土地上书写着
属于新农人的精彩篇章
作者:青年报·青春上海记者 陈泳均/文 施培琦/图、视频
部分图片来源:上海临港、@时光机农场
制图:李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