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浦东观察 > 文章详情

整建制奔赴摩洛哥,7家医院薪火相传为50年援摩注入浦东力量

转自:浦东观察 2025-09-22 20:03:33


2025 年是中国援外医疗队派遣 62 周年,是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派遣 50 周年,也是浦东新区成立后开展医疗援外的第 27 个年头。在这片距离上海一万公里的非洲大地上,他们不仅是 “白衣天使”,更是 “民间大使”,用行动诠释了 “一带一路” 倡议下中摩友谊的深厚情谊。


与其他医疗队是各家医院 “散装” 不同,浦东新区派出的医疗队是 “整建制” 的,由一家二、三级综合性医院单独组队,每批由不同医院轮换;新区拥有二、三级综合性医院 7 家,每一批医疗队任期 2 年,平均每一批队员 12 名。浦东新区人民医院执行援摩洛哥中国医疗队第 197 批任务,驻扎摩洛哥塔扎医院,任务期为 2024 年 11 月至 2026 年 11 月,这是该院第三次派出援摩医疗队,也是浦东新区派遣的第 16 批援摩医疗队。



摩洛哥塔扎省地处摩洛哥偏僻山区,四面环山,四季少雨,冬冷夏热,交通闭塞,经济落后,缺医少药。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沙小苹作为第 196 批援摩中国医疗队总队长,在最近一期《上海医生在摩洛哥》栏目中,讲述了浦东医疗队开展的一台 “化不可能为可能” 的手术,沙小苹评价道:“在设备简陋、条件艰苦的异国他乡,中国医者用仁心仁术,书写着跨越山海的生命答卷。”


那是 2025 年初,一位 106 岁高龄的摩洛哥婆婆被送到援摩医疗队塔扎分队,股骨粗隆间骨折让她痛苦地蜷缩在病床上,若不及时手术,老人不仅将永远失去重新站起来的机会,还会面临褥疮、肺炎等并发症的威胁。然而,塔扎医院的医疗设备简陋,心功能评估仅靠心电图和心超,肺功能检查更是无从谈起。而且手术的关键设备 ——C 臂机(透视机),已经瘫痪了整整 14 天,这让本就如履薄冰的治疗更加惊险。


来自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医院的中国援摩医疗队骨科医生张爱敏紧急组织会诊,凭借着自身临床经验评估患者能否耐受手术。考虑到患者的年龄,张爱敏在设计手术方案时充分考虑了手术时长,尽可能地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和术中创伤。由于当地的手术器械与国内有所不同,为保证手术顺利、高效进行,张爱敏还在术前充分预演了手术过程和器械的使用方法。


在焦急而漫长的等待后,C 臂机终于得以修复。晨光微熹中,张爱敏再次核对手术方案,争分夺秒做好术前准备。手术室里,麻醉、牵引、复位、固定…… 当地的手术器械相对简陋,凭借着多年的临床经验,张爱敏灵活调整手术策略,最大化地发挥每种器械的作用,与摩方医疗团队紧密配合,展开了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术后,老人拉着张爱敏的手,用当地语言轻声道谢,指尖的温度传递着真挚的感激。两天后,老人恢复良好,顺利出院。撒哈拉的风掠过医疗队驻地飘扬的五星红旗,塔扎分队驻地的灯光依然昼夜长明。


“通过这次经历,我更加坚信,无论身处何地,只要心中有爱、有责任,勇于面对挑战,充分准备,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我将继续以饱满的热情和专业的技能,为摩洛哥的人民提供优质的医疗帮助,同时也在这片异国他乡,书写属于自己的医者篇章。” 在医疗日志上,张爱敏郑重地许下了这份承诺。



记者从浦东新区卫健委了解到,自 1999 年 3 月派遣第一支援摩洛哥塔扎医疗队,迄今浦东新区共派遣援摩医疗队 16 批次(含原南汇区 2 批),驻扎摩洛哥塔扎省、沙温省(原南汇区派驻)。多年来,浦东新区卫生健康委根据国家和上海市卫生健康委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和认真部署,援摩工作有序、顺利推进。医疗队主要开展包括外科、骨科、心内科、眼科、妇产科、针灸科、五官科和麻醉科等医疗业务,承担着全塔扎省 70 万人口中一大半人的医疗保健任务。


无论是急危重症,还是日常诊疗,医疗队员都兢兢业业、一丝不苟,严格执行医疗规范,时时体现了白衣天使的奉献精神,体现了跨越国界的无私精神,体现了中国人民和平友好的美好心愿,赢得了摩洛哥卫生部、塔扎省当地政府和当地人民的高度赞誉。


因工作出色,多批、多人获得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称号:公利医院张海荣获全国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浦东新区宣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黄爱民、浦东新区人民医院陈弘分获上海市援外医疗工作先进个人,东方医院、公利医院获得上海市援外医疗工作先进集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