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市社联 > 文章详情

资讯 |《学术月刊》2025年第9期目录及摘要

转自:上海市社联 2025-09-22 18:06:59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管主办

梵 · 道 · 物本身 · 至一

摘要:《奥义书》是印度传统哲学思想的主要来源,正如《庄子》构成了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的主要来源(之一)一样。两者对世界的本质和本原问题即终极实在问题给出了几近相同的答案。《奥义书》作者认为,世界的本质和本原在于梵;庄子认为,世界的本质和本原在于道。两者对梵和道的刻画极其相似。但是,在他们各自归属给梵和道的诸多特点中,存在着严重的不一致之处:梵和道被认为既是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又遍在天地万物之中,而且还包容天地万物。通常说来,如果一个事物(作为一个部分或要素)存在于给定的某类事物的全体成员之中,那么它便不可能同时又包容此类事物之全体成员。而且,如果一个事物甲生成了另一个事物乙,那么甲便不可能同时完整地存在于乙之中,更不可能完整地包容乙。如果我们将梵和道理解成世界整体本身或至一,即去掉了任何区分的世界的本然的状态,那么梵和道生成万物的造物者身份与其遍在性和包容性如何融贯一致的问题便迎刃而解了。我们可以通过修正康德和叔本华关于物本身的学说而获得这样的世界整体本身或至一概念。

关键词:梵;道;物本身;至一;终极实在

作者:韩林合,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暨哲学系教授。

西方政治合法性与现代困境

摘要:几千年来,西方的政治合法性经过了从古希腊到现代的多重转换。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古代城邦共同体的政治合法性在于政治正义,中世纪的政治合法性来源于上帝,从而导致神权高于世俗权力,以及以服从上帝为政治目标。近现代以来,市场经济的到来根本性地改变了世界政治诉求。霍布斯、洛克的政治哲学上的转向,其深厚的经济生活的背景就在于现代市场经济的兴起。以契约来重构政治或政治合法性的深层根源在于近代市场经济的到来。在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雇佣劳动与资本交换的市场机制作用是双重的,一方面使得人摆脱了人对人的人身依附关系,实现了形式上的自由平等,另一方面,则又使得劳动者处于资本家整体的剥削之下,从而不可能实现真正的人的自由平等。哈贝马斯的合法性危机理论指出,在晚期资本主义社会,阶级妥协成为新的社会政治特征,由于没有在深层结构进行变革的可能而仍然处于合法性危机之中。

关键词:政治合法性;市场经济;自由平等;正义

作者:龚群,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

从“构成性策略”到“新本体论奠基方案”

——社会批判规范标准的再奠基

摘要:在对社会批判方法的讨论中,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依然坚守一种特殊的“内在批判”。内在批判不仅要求批判以对象自身的标准进行评判,还强调批判的内部标准必须具备普遍有效性。在证成内部标准的普遍有效性时,一种名为“构成性策略”的奠基方案被广泛采用。这一方案试图通过重构社会实践的构成性原则,为批判的规范标准奠定普遍有效的规范基础。然而,这一方案面临着难以解决的社会本体论与规范约束力方面的挑战。针对为规范标准最终奠基的困难,以弗赖恩哈根和萨尔为代表的当代学者,提出了通过放弃最终奠基方案来维持批判的尝试。尽管他们对流行的奠基方案提出了有力的批评,其解决方案却也存在诸多问题,因为这些方案最终还得依赖于某种奠基方案,而这些方案与他们的批判理论主张相矛盾。批判理论若要保持批判的维度,不能回避普遍证成自身批判标准的问题。在这一点上,基于门克阐述的“规范的悖谬”思想,能够勾勒出一种“新本体论奠基方案”。该方案不仅避免了预设无矛盾的社会存在状态,而且能够为批判提供充分的规范理由,从而有效回应了社会本体论与规范约束力的挑战。

关键词:批判理论;内在批判;构成性策略;规范的悖谬

作者:周爱民,复旦大学当代国外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暨哲学学院青年研究员。

当代中国经济研究

寓合作于竞争:地方政府引导基金

能否促进统一大市场的形成

摘要: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是实现新发展格局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而地方保护主义则阻碍了统一大市场的形成。在此背景下,地方政府引导基金作为兼具政府导向和市场化运作特征的新型政策工具,其跨区域投资行为对城市间市场整合的影响引发了争议。通过手工收集整理2004—2022年全国地级市层面的基金投资事件数据,构建了以城市对为单元的面板数据集,同时采用改进的价格法和市场潜力指数衡量城市间市场整合程度,实证检验了地方政府引导基金跨区域投资对市场整合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显示:(1)地方政府引导基金的跨区域投资显著地促进了城市间的市场整合。(2)机制分析表明,地方政府引导基金通过促进跨地区的企业并购推动了市场整合。(3)异质性分析表明,地方政府引导基金对市场整合的推动效应,对跨省或非邻近的地区效果更强,这呈现出“远交近攻”的策略效应。研究结论对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提供了有益的政策启迪。

关键词:政府引导基金;统一大市场;返投型基金;市场分割

作者:聂辉华,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企业与组织研究中心教授;李睿之,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数字金融对银行动态调整的影响

——来自分支机构设立与退出的证据

摘要:基于2014—2021年44家全国性商业银行在2090个县域设立和退出分支机构的66万个样本观测值,研究发现数字金融的发展对银行机构产生了动态性的影响。一方面,数字金融激发了小微企业的潜在金融需求,提升了银行新设机构的可能性,另一方面,数字金融对传统金融服务产生了一定的替代性,促使部分银行机构退出市场。在替换关键变量、调整样本结构、使用不同工具变量处理内生性等一系列检验后,结果保持稳健。异质性分析发现,在金融服务薄弱地区,数字金融能够“雪中送炭”,提升银行在新地区首次设立机构的可能性,帮助银行下沉机构,而在金融服务较完善的地区,数字金融能够“去冗存精”,促使冗余网点退出,总体上提升了银行机构区域分布的均衡性。进一步,基于对数字金融影响的动态分解,研究发现分支机构调整有助于银行实现盈利目标,国有与股份制银行倾向于优化布局,而外资银行倾向于退出止损,此发现也能部分解释近年来外资银行机构存量下降更快的事实。研究结论有助于从微观层面理解全国银行网点布局的动态变化。

关键词:数字金融;银行;动态调整;区域分布;外资退出

作者:罗长远,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教授;吴梦如,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需求侧产业政策与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

——以新能源汽车产业为例

摘要:新质生产力代表着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直接关系到经济增长、产业链地位和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世界主要国家产业竞争的焦点。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发展既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激发市场微观主体的能动性和活力,也离不开产业政策的作用。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取得巨大成功,产业政策在其中发挥了关键作用。通过梳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形成与发展壮大过程,可以揭示需求侧产业政策通过信号释放、场景创造、需求引致、市场竞争等机制,促进了新质生产力培育和发展壮大的作用。不同于传统产业政策主要从供给侧发力,需求侧产业政策主要作用于新技术新产品的用户,解决了新质生产力发展早期存在的不确定性高、风险大、企业投资动力不足等问题。需求侧产业政策成功发挥作用需要避免对具体技术的选择,根据技术和产业成熟度的提高适时调整支持力度和政策工具,并与供给侧产业政策和其他政策协调配合。健全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需要重视需求侧产业政策的作用,构建更加完善的需求侧产业政策体系。

关键词:需求侧产业政策;新质生产力;战略性新兴产业;动力电池;新能源汽车

作者:李晓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式现代化研究院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教授;张作祥,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博士研究生。

西方“技术的价值中立”理想

国家治理使用中的“卫道”悖论

—— 一个面向ChatGPT技术实际使用的探索

摘要:功能强大的人工智能语言模型ChatGPT一经发布,立即在全球引来一片赞叹声。在为技术的突破性欣喜之余,我们必须警惕作为一种来自西方的技术的风险性。虽然西方在将技术推向国际市场谋求利益最大化时,反复强调“技术的价值中立”,但这种说教未可轻信。研究表明,技术的价值不仅不中立,还具有对西方国家治理硬件与软件的辩护性、对国家最大利益的维护性,且对非西方友好国家的国家治理硬件与软件具有排他性、否定性、攻讦性;只有在面向个体微观使用主体时,技术才具有非排他性。

关键词:ChatGPT;技术的价值中立;国家治理;技术治理

作者:尚虎平,天津大学管理与经济学部教授;刘红梅,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编织的智能:

可感知治理中的技术图景与主体叙事

摘要:技术经硬件设备和软件算法革新,正在经历从“机械计算”到“人机融合”的转变,深刻影响人机关系。技术嵌入社会治理网络带来了对人类主体性的挑战,由此催生出可感知治理模式。这种治理模式强调人的核心作用,在丰富关于技术的角色解读的同时,主张要回归以人为中心的治理叙事。其实现有赖于全息空间数据驱动的知识生成机制、个人与社会多重需求兼顾的治理动力以及自主优化与动态适应的协同治理过程。技术虽作为与人类同等重要的关键行动者,但往往是作为人类行动者间的基础与协调角色,编织重构着空间边界、权力网络与治理逻辑,深刻影响着社会治理的模式与成效。在此基础上,可感知治理有望推动社会跳出空间边界困境,厘清人机关系之争,走向安全发展之路。

关键词:技术;人机融合;行动者网络;社会治理

作者:阙天舒,华东政法大学中国法治战略研究院教授,四川警察学院智慧警务与国家安全风险治理重点实验室兼职研究员;闫姗姗,华东政法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论加密货币法律属性及合同效力认定

摘要:随着区块链技术的兴起与数字经济的不断发展,加密货币的法律定性与价值认定成为困扰民事司法实践的难题,影响实践中加密货币民事纠纷的处理。深入剖析加密货币的法律属性,从法律规定、社会认同、安全风险三个维度观察,否定加密货币的货币地位;但是,加密货币具有价值性、可占有性、可转让性,应认定其虚拟财产属性。加密货币财产价值的认定,应以利益平衡、融贯一致、意思自治、实用主义为原则,结合当事人约定、客观行情、专家评估等多个维度加以考量,搭建梯度化的价值认定规则。在具体的涉加密货币民事纠纷中,应当以保护国家金融安全为原则,在不违反禁止性规定与公序良俗的情况下有限制地认可加密货币交易的合同效力。在合同无效的情形中,应当根据加密货币的返还可能性依法处理合同的清算,并通过损失的科学分担,精准实现政策规制目的。

关键词:加密货币;民事纠纷;货币;虚拟财产;价值认定

作者:孙建伟,上海市法学会研究部。

比例原则的基本观念及其普遍化

摘要:比例原则是在全球范围拥有重要影响力的法律原则。但学界多关注其教义及适用,忽视了背后的基本观念问题,普遍对其持有一种“限制观”,即将比例原则视为对公权力之限制,或视为对基本权利之限制。“限制观”不仅存在内部矛盾,而且其手段—目的式的推理结构并非对比例原则教义的最佳解释,以致阻碍比例原则的普遍化。为此,引入伦理学中的“双重效果学说”重构其基本观念,比例原则是对基本权利之间以及基本权利与公共利益之间冲突的最佳平衡,具备的是双重而非单一的限制效果,蕴含的是一种“平衡观”。“平衡观”使得比例原则在伦理立场上更具灵活性,有别于以社会福利最大化为取向的成本收益分析。同时,其内含的权利观与文化理念也更有助于比例原则的普遍推广和本土化接纳。

关键词:基本权利;利益权衡;公权力限制;双重效果学说;成本收益分析

作者:叶会成,复旦大学法学院青年副研究员。

社会理论与本土经验

“势”的概念建构及其理论意义

摘要:对中国传统思想文献进行梳理,并结合与西方社会理论之方法论的对话,可以建构出一个具有现代社会科学价值的描述性和解释性的“势”概念。其脱胎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身份使之对于解释中国社会历史现象具有一种文化上的亲合性。与此同时,它以其超越主客体二元论和时空二元论的方法论立场而为克服西方现代社会理论之二元论的局限性提供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理论思路。而它以去道德化的方式直面广义和狭义的实力政治,并将不确定性包含在自身的概念逻辑之中的理论特性,则为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回应其重大关切的颇具建设性的概念工具。

关键词:势;时空性;力量关系;不确定性;二元论

作者:郑震,南京大学社会学院教授。

儒家思想中祭礼的社会学分析

摘要:礼仪思想是儒家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被认为是承载了儒家所倡导的道德伦理的行为规范。在儒学论域中,礼仪具有不容违反的强制性或“神圣性”。关于其神圣性的来源,存在“巫术禁忌论”“社会仪式论”的两种分析视角,前者认为礼仪的神圣性源自“巫术”式的宗教因素,后者认为礼仪的神圣性源自社会。与儒学本身的思想理路相比,这两种视角均不能完整解释礼仪的神圣性质。以祭礼中的“尸祭”活动为例,可认为儒学礼仪的神圣性源于儒学理路中“处于社会之中的人”式的人性论观点,礼仪的参与者以生理性关系重构了巫术式的神人关系,而礼仪活动中主祭者的“孝子之心”与助祭者依照伦序各司其事的行礼实践,反复强化了参与礼仪活动的个体的“社会”观念。由此,儒学论域中的礼仪制度也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建立社会团结的机制。

关键词:儒学礼仪;“孝子之心”;人性论;社会观

作者:秦鹏飞,南开大学社会学院助理研究员。

论非虚构写作中的“他者”及其功能

摘要:在新世纪以来的非虚构写作中,作者拥有明确的主体地位,作品中的当事人则始终属于客体,承担了“他者”的角色。但这些他者,并不是纯粹受控制、挤压和支配的客体,而是以自身的陌生性、丰富性和复杂性,极大地彰显了非虚构叙事的“求真”效果,并隐含了作者对他们的特殊情感及尊重。通过与作者的交流和碰撞,非虚构作品中的他者,不仅校正了作者主体的自我认知,使作者认识到世界的复杂与多元,还有效拓展了作者的文化视野,使叙事呈现出跨界性、专业化的思考。从本质上说,这些充满异质性和独立性的他者,使非虚构写作在对抗数字时代的同质化和拟像化过程中,自觉展示了自身对于历史或现实的深度关切。

关键词:非虚构写作;自我;他者;交互性;同质化

作者:洪治纲,杭州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类型小说的三大特征及其与世界文学的关系

——以奇幻、犯罪和科幻小说为例

摘要:类型小说的全球兴起与发展不仅是全球化文化市场的产物,更是其多样性、适应性与动态演变特性的直接体现。本文以奇幻、犯罪和科幻三种类型小说为例,探讨类型小说的主要特征及其对世界文学发展的贡献。研究表明,类型小说呈现出三个显著特征:去英语文化中心主义、以读者为中心、借助翻译实现全球流通。这些特征不仅彰显了类型小说在不同文化语境中的灵活性与自我更新能力,亦有助于打破对“类型”的刻板印象。奇幻小说通过融入多元文化元素,突破了早期以英语文化为中心的定义,成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犯罪小说以读者为中心的叙事策略,满足了读者对社会问题的深层思考与情感共鸣,成为反映世界文学与社会关系的重要类型;科幻小说则通过翻译实现了全球流通,推动了中西方科幻文学的互惠影响。类型小说通过跨文化传播与接受,促进了全球与本土之间的文学对话,突破了中心与边缘、世界文学与通俗小说之间的二元对立。

关键词:类型小说;去英语文化中心主义;读者中心;翻译中获益;世界文学

作者:郭恋东,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解依洋,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硕士研究生。

欧陆哲学与当代美国文论的

“批评理论”转向

摘要:20世纪60年代前后,新批评在美国遭遇发展瓶颈,源自欧洲大陆的哲学思潮则迅速生根发芽,推动着文学批评朝着“批评理论”发生转向。当代美国批评理论发源于尔湾,作为“后新批评”文论研究批判性视角的转变,彰显着跨学科的开放性立场。因雅克·德里达、希利斯·米勒等重要学者加盟,尔湾学派充分继承了耶鲁学派的解构传统,又在批评理论方向上引领潮流。虽然批评理论使得文学批评日渐远离“纯文学”,却在“解辖域化”中实现了文学批评从“单一性”向“多元性”的块茎繁殖,不但打开了封闭的文本结构,还在跨学科交叉结合中重建了文学研究与现实及政治之间的广泛关联。在欧陆哲学的美国化改造中,当代美国批评理论也存在“误读型”理论移植和“学院化”造成的批判潜能不足等问题,却仍是新批评之后文论演进的范式选择,代表着文学理论的走向。

关键词:新批评;批评理论;耶鲁学派;尔湾学派;欧陆哲学

作者:李圣传,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北魏西郊的沙汰

——以正祀与杂祀的转化为视角

摘要:北魏礼制是由以王朝祭礼为核心的正祀及不被中央政府掌控的杂祀两部分有机构成的,其正统性是在王朝祭礼与杂祀的碰撞、冲突、交融乃至转化中,通过与政局变动的有效磨合而逐步确立的。王朝祭礼包含双祭典(原始祭典与华夏祭典)与三核心(西郊、南北郊和圜丘方泽)。孝文改制后以西郊为核心的原始祭典遭到沙汰,由王朝祭礼转为杂祀,但其在“胡化逆袭”浪潮中仍发挥政治粉饰功能。西郊成立的关键在于“西向拜天”的朝向,而非“西郊”的地点;其在部落联盟与北魏前中期占据核心、力压南郊的根源,在于其完美契合联盟机制独具的包容力和转变力。西郊具有浓重的萨满宗教色彩,仪式根源发端于游牧世界普遍存在的世界树观念:方形祭坛象征世界树扎根的大地,天赐二年“方色”的加入是华夏典制对原始祭典的部分渗透;学界关于“木主为悬挂牲体支架”的说法有待商榷,拟人化装饰的“木主”更大可能是沟通神灵或降神的工具;数字“七”政治层面的来源是帝室十姓中的“七族”,作为仪式的数字标准,具有分配阶层内部权益、调和矛盾的功能。

关键词:北魏;杂祀;正祀;转化;西郊

作者:刘凯,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

全球与地方的纠葛:

19世纪50年代宁波广艇与老闸船冲突演变

摘要:道咸之交,葡萄牙老闸船船员和广艇船员相继会聚宁波,并以宁波港为中心,深度参与护航、劫掠等事业。两股竞争性势力崛起,导致浙江海上权力格局发生转变。稍后,在居住格局、现实利益和族群想象等因素交织下,两股势力逐渐完成人员重组,形成以“广东人”和“葡萄牙人”为标识的对抗性船帮关系,致使宁波沿海地区暴力冲突频发。1854年春夏后,英美两国领事开始主动介入双方冲突,广艇也有意识提升成员和装备的西化程度,为冲突注入鲜明的国际因素,使得冲突演化更趋复杂。一方面,双方冲突演化深受英美法在华势力的制约,体现权力在微观层面的运作;另一方面,英美驻宁波领事官员则逐渐摸索出一套退出机制,以维持宁波白人居住地免受冲突波及,也展现早期条约制度在地方实践中的弹性空间。

关键词:宁波;暴力冲突;广艇;葡萄牙老闸船;全球地方史

作者:赵力,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副研究员。

访谈

至一的求索

——韩林合教授访谈

受访人:韩林合,1964年12月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山西大学名誉教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研究领域包括:形而上学、心灵哲学、语言哲学、人生哲学等。主要著作有:《〈逻辑哲学论〉研究》《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解读》《分析的形而上学》《虚己以游世——〈庄子〉哲学研究》《游外以冥内——郭象哲学研究》《人:遵守规则的动物》等。主要译著有:《逻辑哲学论》《哲学研究》《哲学语法》《纯粹理性批判》《心灵与世界》等。

访谈人: 詹心怡,北京大学哲学系博士研究生。

Title and Abstract

滑动阅览

来源:《学术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