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区治理一线,业主委员会(业委会)作为业主自治的核心载体,却常常陷入“三缺”困境:缺少专业知识导致决策不合规、缺少精力时间造成执行效率低、缺少方法路径致使矛盾化解难——这不仅影响业委会的公信力,也使街道与居委会陷入“救火队”式的被动局面。面对这一难题,2025年,周家桥街道社会工作办积极打造“同周社区治理学院”系列项目,推动街道角色从“事后调解员”转向“事前赋能者”。该项目以“专业减负”“数字增信”“能力建设”三大核心路径为抓手,系统性破解业委会运作瓶颈,真正实现“业主的事由业主商、业主议、业主定”,为构建和谐善治社区奠定坚实基础。
专业赋能:“小秘书”上岗,为小区自治“减负增效”
社区治理事务繁杂,尤其文秘类工作消耗大量精力。为此,周家桥街道社会工作办引入第三方“小秘书”服务,为试点小区业委会提供规范的会议记录、文书草拟、档案管理及流程咨询等支持。
“小秘书”在新天地河滨花园小区现场接待,并就“如何组织召开业主大会会议”问题进行社区治理问诊
“小秘书”服务开展后,专业的文秘支持确保了业委会各项会议、决议、公告均“留痕可溯”,显著提升了社区事务运作的秩序与透明度,社区的自治议题也得以聚焦。在中山公寓,“小秘书”有序协助推进增加监控、绿化补种、车棚线路改造等多类议题的沟通与落实;在售后公房小区范东铁路,业委会摆脱了繁杂事务后,集中推进小区《业主大会议事规则》《管理规约》和《专项维修资金管理规约》的修订,解决了小区的一大历史遗留问题。新天地河滨花园也借助“小秘书”开展每周日业主接待值班,及时登记、转办、跟踪业主反馈,并为即将启动的业委会换届做准备。
“小秘书”在春天花园小区就“换届业主大会会议过程中,如何提高业主参与率”问题开展问诊服务
接下来,“小秘书”还将扩大覆盖面,针对矛盾较突出、有迫切需求的社区重点推进,并开发包含各类合同、公告范本在内的标准化模板库、建立治理案例知识库,持续提升社区规范化自治水平。
数字增信:档案数字化,为精准治理“摸清家底”
如果说“小秘书”是给业委会“当下减负”,那么将档案数字化则是为社区治理“长远筑基”。周家桥街道创新性地在全市率先启动“业委会档案数字化”创新项目,为社区治理建立起一个标准、透明、可追溯的“数据底座”。
“在建档过程中,我们发现许多小区存在管理规约、议事规则等核心制度文件版本陈旧、与现实脱节的共性问题。”周家桥街道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这一对业委会运作规范性的全面“体检”,为街道下一步指导各小区“对症下药”、靶向修订制度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同时有效防止因换届导致的资料遗失和工作断档,让每一项决策、每一次会议都“留痕可溯、有据可查”。
静态纸质档案转化为动态数字资源,还将持续为社区治理赋能。下一步,街道将把数据导入统一的“社区治理(业委会)电子档案平台”,实现便捷检索查阅,为日常决策、矛盾调解、换届交接等工作提供数据支持;联动专业档案管理机构进行标准化规范,提升档案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同时探索将各社区的关键性治理档案作为“基层社会治理重要史料”的一部分,留存为宝贵的社区“数字资产”。
能力建设:“三位一体”培训,为自治主体“蓄力赋能”
为打破社区间的经验壁垒,周家桥街道打造“问诊、外训、内参”三位一体培训体系,全面提升业委会、居委会的实战能力和治理视野。
居委会、业委会、物业等多方围绕城宁花苑小区规范停车问题协商共议
在城宁花苑小区,停车难问题困扰居民已久。街道为城宁花苑小区提供“专项问诊”,通过业主问卷、现场踏勘和专家分析,精准定位了停车难症结,并指导业委会通过修订管理公约等方式有效缓解了问题。“外训”则打开了治理新思路。在街道的组织下,多名社区业委会骨干赴闵行夏朵园、中远两湾城等先进社区参访学习,学员们不仅拓宽了视野,更自发建立起跨小区交流机制,形成持续互学的良好氛围。与此同时,街道打造的社区治理学报《同周集》聚焦“停车难”“换届难”等痛点,系统梳理本土优秀案例与成功经验,目前已推出2期,覆盖180名社区工作者,成为深受欢迎的“在地学习宝典”。
社区业委会骨干参观中远两湾城业委会,并现场进行社区治理经验交流
“三位一体”培训体系,正不断推动社区治理从“被动响应”向“主动预防”转型,构建起跨社区的学习网络,提升基层治理骨干的“硬实力”。据介绍,未来,周家桥街道还将在凯旋路党群服务中心打造“同周社区治理咖啡馆”,作为“社区治理问诊”固定接待点,帮助业委会、居委会排忧解难。定期深入典型社区,开展“专项问诊”服务。同时,围绕业委会换届、财务管理、物业协同等主题,开发系列培训课程,同步推动《同周集》内容转化为实用教材,持续为基层治理赋能。
通过多路径、系统化的布局,周家桥街道不断探索业委会赋能与社区自治激活的新实践,为超大城市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借鉴的“周桥经验”。
撰稿:何郁柠
编辑:程 前
责编:高 琴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