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女性 > 文章详情

从外企白领到乡村“主理人”,她用10年打造魔都版“巷”往的生活

转自:上海女性 2025-09-22 12:54:01

青浦朱家角镇有这样一位女性

她曾是手握高薪的日企高管

却毅然回归乡村

她用十年光阴将土生土长的村庄

打造成人人向往的幸福家园

她就是2022-2024年度

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

沈巷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

—— 沈翠

沈翠,2022-2024年度上海市三八红旗手标兵,上海市青浦区朱家角镇沈巷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她坚持党建引领,十年如一日深耕乡村振兴第一线,深化党员议事会,创新实践“沈彩‘巷’往”工作法,带领村民在经济发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维权服务等领域勇担使命,建设幸福社区,成为村民信赖的“主心骨”。她获得过上海市三八红旗手、上海市优秀“邻家妈妈”、上海市新时代居村好班长等多项荣誉。

告别都市繁华,她带着乡愁归家

沈翠的人生转折,始于一份沉甸甸的乡愁。

沈翠是土生土长的沈巷村人。童年的她,母亲瘫痪在床,父亲打零工养家,姐姐在外求学,小学三四年级起,烧饭、洗衣、照顾母亲、农忙时帮工,就成了她课余生活的全部。但艰苦的日子里,邻里的善意始终温暖着她:来不及洗的衣服会被顺手洗净,下雨时有人帮忙收衣,没人在家时村民会照看母亲,年底村支书还会送来慰问金……这份恩情,沈翠一直记在心里。

长大后,凭借努力走出乡村。大学期间积极入党,年年获评“优秀学生”“三好学生”,自学考日语一级(日本语能力测试中最高等级N1的旧称);毕业后,她进入一家日资企业,担任社长助理工作体面、收入丰厚。

2010年,为了照顾日益年迈的父亲,沈翠跳槽到青浦工业园区的一家日企工作,那里离家近一些。工作之余,她会经常去沈巷村,看望儿时的老邻居们。可是家乡的景象令她揪心:村子还是那个村子,只是冷清萧条了不少,环境也很脏乱。

四年后,沈巷村村委会选举党支部委员,看着她长大的村副书记主动邀请她参选。可是第一轮竞选,她只拿到30多票,落后对手几十票。她没有懊恼,散场时微笑着向每位投票者致谢,还主动帮忙收拾桌子。这份坦然与热心,让村民们动了心,许多人主动找到她,鼓励她参加第二轮竞选。

就这样,2015年2月1日,沈翠正式走进沈巷村村委,分管妇联与民政工作,开启了与乡村的十年之约

“小火慢炖”办实事,她成了村民的“主心骨”

刚到村委时,习惯了外企快节奏的沈翠,总有些“水土不服”。看到村民因小事纠缠、耽误工作进度,她急得拍桌子。直到有一回,老村支书的话点醒了她:“村委工作像烹饪,不能大火爆炒,要小火慢炖。效率固然重要,但感情更重要。

这句话,成了沈翠后来工作的“方法论”。

2015年,朱家角镇整治村民家人去世后散埋乱葬的现象。沈翠牵头排摸,想出“生产队长 + 党员代表 + 妇女代表”三人一组的办法,耗时半年,摸清全村338处散埋乱葬点。可农村“先人就地安葬”的习俗根深蒂固,不少村民抵触迁坟,工作一度陷入僵局。

那时的沈翠正怀着孕,但她坚持挨家挨户上门沟通,电话从早响到晚,凌晨三四点还能接到村民的咨询。为了给大家做榜样,她率先将母亲、爷爷、奶奶、舅舅的坟墓迁移;村里每一户人家迁坟时,她都亲自到场,拍照记录向逝者鞠躬致歉。这份真心,终于打动了村民—— 到2018年冬至,沈巷村成为朱家角镇第一个完成全部338处散埋乱葬点整改的村子。

2019年,“三大整治” 环境综合整治进入收尾阶段,村民宅前屋后乱堆放、乱搭建的问题亟待解决。考虑到村民一早出门打工,沈翠每天凌晨3点半起床,4点赶到村里,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如果没遇上屋主,晚上再去一次;一次说不通,就去两次、三次,最多的一户跑了近十次。

每一次,她都耐心倾听村民的诉求,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尽力帮大家解决困难。就这样,“小火慢炖”的沈翠,用真心和担当,成了村民们最信任的“主心骨”。

让村民当“主人”,她创新治理破难题

2021年,沈翠正式出任沈巷村党总支书记。此时的沈巷村,村域面积5.3平方公里,是朱家角镇最大的村;毗邻工业区,常住人口超6000人,来沪人员占比近67%,人口流动大、经济基础弱、治理难度高。

沈翠深知,乡村治理不是“单打独斗”得让村民成为村子的主人。于是,她创新构建“1+3+6+23”治理网络:以党总支为核心,划分3个网格片区,下设6个党小组,辐射23个村民小组打造“党员代表 + 村民组长 + 妇联执委”的“铁三角”协同治理模式,大家齐心协力,一起解决老大难问题。

2024年,朱家角镇启动电动车安全隐患专项整治,沈巷村排查出479个电动车飞线充电的高危点位。最初,村委想过装集中充电桩、搭充电棚,可考虑到村里的实际布局,这些方案都被否决了。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沈翠于是发动“铁三角”力量,挨家挨户收集意见花了两个月的时间,给全村3200 辆电动车逐一建档。之后,她又邀请区、镇相关部门现场会商,最终确定方案—— 在全村布局661个充电端口既杜绝了安全隐患,又方便了村民,还成了青浦农村地区的典型案例,在多地复制推广。

如今,沈巷村的“铁三角”无处不在:村民有困难,他们第一时间赶到;遇到突发事件,他们冲在最前面。在这支队伍的带动下,村民们的积极性越来越高,大家都想着 “让沈巷村更美好”。

建“幸福地标”,让村民有归属感

“不仅要让村子变美,更要让村民有幸福感、自豪感。”在沈巷村摘掉“经济薄弱村”帽子后,沈翠又有了新目标。

2021年,青浦区启动“幸福社区”建设。沈翠带着村“两委”班子,用一个月时间走遍全村,收集到67条诉求,涉及基础设施改造、就业扶持、为老服务等。经过三场议事会,“巷往空间”幸福社区建设方案正式落地 ——改造沈巷村315号的老仓库。

可改造之路并不顺利。老仓库原本租给一位租户,对方又分租给48家小企业。2020年底租约到期,租户不仅不愿腾退,还把93岁、患阿尔茨海默病的老母亲接到仓库里施压。

面对“硬刚”,沈翠不急不躁,反而反复叮嘱大家:“一定要照顾好老人。”得知老人因血压极低住院后,沈翠安排两人一组轮流陪护,自己也每天去医院探望。28天后,老人身体好转。租户被深深打动了,他没想到,自己无理取闹,村委会依然用情、用心地对待他和老母亲。 最终,他同意腾退。

经过6个月改造,老仓库变身 “巷往空间”,里面既有村委办公区、党群服务区,也有长者食堂、戏曲大舞台、棋牌室、卡拉OK房。如今,村民们常来这里:老人在食堂吃热乎饭,戏迷们上台唱几段,孩子们在活动室玩耍,大家笑着、聊着,把这里当成了“第二个家”。

不仅如此,沈翠还请来村里的“老法师”整理沈巷村历史,筹建村印象馆;邀请高校师生设计村标、谱写村歌;计划打造 “稻梦乡” 文旅项目,让更多人看到沈巷村的田园风光。她想让每一位村民,都能为自己是“沈巷村人”而感到骄傲

十年扎根,她找到心灵的归属

如今,沈翠在沈巷村已经扎根十年。这十年里,她不仅改变了村子,也收获了属于自己的幸福:她和丈夫孕育了一儿一女,凑成“好”字;丈夫也是一名村书记,对她的工作给予充分理解和支持;两个孩子乖巧懂事,常叮嘱妈妈“工作再忙也要注意身体”。

有人问她放弃外企高薪,扎根乡村值得吗?沈翠总是笑着说,“这里是我的故乡,看着村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  看着村子越来越美,我觉得特别有价值。”

在给一位外来务工者的回信中,沈翠写道:“无论身处什么岗位,只要怀揣热忱,把平凡的事做好,温暖身边的人,就是在为社会添砖加瓦。”

从写字楼到田埂间,从外企白领到乡村“主理人”,沈翠完成的不仅是人生坐标的转换,更是一次心灵的扎根。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坚守能让平凡绽放光芒。沈巷村,也在她的带领下,成为更多人向往的幸福家园。

今晚19点

“上海女性”联手“上观新闻·飞君连连看”

在直播间对话沈翠

扫描海报上方二维码即可观看

↓↓

来源:《现代家庭》作者:琳子

戳这里为我加颗小星星⭐️

公众号一言不合就改版,

“星标”我才能更方便接收消息哦。

现在只需三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