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监狱 > 文章详情

《上海法治报》整版报道四岔河监狱罪犯改造故事

转自:上海监狱 2025-09-22 12:52:13

近日《上海法治报》整版报道了一则上海市四岔河监狱罪犯改造故事,详细描述了监狱在“以情化人、以法育人”,积极帮助罪犯重塑人生希望等方面的工作。

以下为原文转载:

夫妻入狱家的天“塌”了

一封书信点亮一盏“灯”

编辑:王红旭/徐荔

出工时,总是落在队伍后面,眼神空洞地盯着地面;休息时,独自缩在角落,像被世界遗忘的影子;夜晚,别人都在熟睡,他却辗转反侧,偶尔还会发出压抑的抽泣声……

因不适应监狱生活而出现异常表现的服刑人员不少,四岔河监狱服刑人员阿忠(化名)的这些表现就让民警在心中亮起了“红灯”,尤其是当民警发现阿忠有着很强的防备心,而这些似乎都与他的犯罪、家庭有关……要如何剥开他的“伪装”,用温暖与专业帮他卸下千斤重担,踏实服刑,点亮新生?

01

一次次深夜抽泣,亮起“红灯”

阿忠是因为诈骗罪获刑的,在这起案件中,还有个让阿忠讳莫如深的名字——他的妻子小小(化名)。2023年年初,阿忠在明知妻子虚构“筹资创业”事实的情况下,还是帮她一同骗取被害人钱款。最终,这些钱都像流水般卷入了小小赌债的无底黑洞。

阿忠因为诈骗被判处有期徒刑3年6个月,小小也同样服刑。这段不堪的过往成了阿忠心头不敢触碰的伤疤。

每个服刑人员到四岔河监狱服刑时,监狱民警都会了解他们的案由情况,以更好、更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矫治工作,对阿忠也不例外。民警在翻阅相关档案材料时注意到了“妻子是同案犯”的特殊情况,这行字就像一根细小的刺,让民警多了一份警觉。

然而,当民警与阿忠第一次谈话,试图了解他和妻子的相关情况时,阿忠像被踩了尾巴的猫,瞬间起了防备,眼神躲闪,话语绕圈。但凡涉及妻子的细节,他都以“记不清了”“没什么好说的”草草带过。这种反常,在民警心中亮起了一盏红灯。多年的经验让民警意识到:平静的表象下,往往藏着汹涌的情绪。

随着民警对阿忠改造生活的细致观察,更多的细节逐渐浮出水面:出工时,他总是落在队伍后面,眼神空洞地盯着地面;休息时,他不合群地独自缩在角落,像被世界遗忘的影子;最让人揪心的是夜晚,监房里其他人都在熟睡,他却一次次在黑暗中坐起,辗转反侧到天明,偶尔还会传来压抑的抽泣声,在寂静中格外清晰……

综合分析相关情况后,主管民警将阿忠的异常情况上报监区服刑人员矛盾化解专业团队——“濯心突击队”,一场心理攻坚随即启动。

阿忠接受民警建议,在“濯心突击队”的联系安排下到监狱评矫中心进行了心理测评。结果表明阿忠有中度焦虑,需要进行心理干预。然而,即便同意接受心理干预,阿忠的状态还是不对劲,就像是裹在厚厚的茧里,对指令反应迟钝,心扉紧闭,无法达到预期的心理干预效果。

阿忠不良的心理状态无疑会对他的服刑改造造成影响,不能就这样放任不管。可到底是什么让阿忠如此焦虑?为了寻找答案,“濯心突击队”将阿忠的心理矛盾上报监狱矛盾调处中心。

02

一套有“魔力”的卡,叩开冰封心门

“要打开他的心,得先找到钥匙。”矛盾调处中心与“濯心突击队”经过反复讨论,最终将目光锁定在阿忠与外界的往来信件上。那些寄给母亲的信,字里行间满是对家人的愧疚,而在段落的缝隙里,总藏着若有若无的牵挂——“不知道她在那边好不好”“妈妈年纪大了,还要替我们操心”。

“她”,无疑就是阿忠的妻子。“濯心突击队”立刻协助主管民警调整沟通策略:不再追问案情,而是从“家”聊起。一次次推心置腹,一遍遍耐心解读监狱规章,民警的话语像春日的暖阳,慢慢融化阿忠心中的冰。

在一次OH卡(一种基于自由联想和潜意识投射原理的心理学工具,有图卡和字卡)心理辅导中,阿忠在评矫中心民警的引导下,在字卡中选择了五张他认为最重要的卡:“母亲”“亏欠”“爱情”“错误”“道歉”,然后选择他认为最合适的图卡与之匹配。在民警对阿忠开展心理辅导的过程中,阿忠的心理防线悄然崩塌……

“警官,我对不起我妈,也对不起孩子……”阿忠抬起布满血丝的眼睛,声音沙哑地开口说道。原来,阿忠家境并不太好,家里还有个正在上学的孩子,以前全靠阿忠和妻子打零工维持生计。如今两人双双入狱,家里的天彻底塌了,只能靠年迈体弱的阿忠母亲硬撑。更让阿忠寝食难安的是,妻子在哪个监狱、过得怎么样,他一无所知,“我怕她受委屈,更怕妈妈撑不住……”话没说完,这个四十多岁的男人已经泪流满面。

帮阿忠与母亲取得联系,这是民警找到的帮阿忠化解心理焦虑的第一把钥匙。得到监狱批准后,民警和阿忠的母亲打了一通电话。电话那头,老人的声音虽然疲惫,却反复说着“家里没事,孩子有人照顾,让他在里面好好改造”。当民警把这些话一字一句转述给阿忠时,他再也忍不住,双手捂着脸痛哭起来……那是压抑了太久的释放,也是对民警信任的开始。

03

一封书信的力量,重建新生希望

2024年9月,一封来自女子监狱的信,让阿忠再次红了眼。

信是阿忠的妻子写的,字里行间满是愧疚:“每天想到你和孩子,想到这漫长的刑期,我就整夜整夜地哭。家里没钱,我也不忍心让家人再为我汇款……”

这一次,阿忠主动找到了民警:“警官,我想把攒的劳动报酬寄给她,哪怕能让她买块香皂也好,我想让她知道,我们都要好好改造,等着回家的那天。”

民警立刻上报,监区、监狱层层审批,监狱相关领导多次与女子监狱沟通协调。

当汇款成功的消息传来,阿忠难掩自己激动的情绪,哽咽着说:“谢谢你们,让我觉得,这个家还没散。”

再收到妻子的来信,阿忠的焦虑已经烟消云散了,在信里他得知自己的帮助让妻子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光,现在她已经投入了正常的服刑改造中。两人在信中互相鼓励踏实服刑,吸取教训,早日回家承担应有的责任。

而在四岔河监狱与女子监狱共同组织的亲情帮教活动中,阿忠还通过监狱视频会见系统见到了他朝思暮想的妻子。

会见中,阿忠一直开导愧疚的妻子,表示自己会振作起来,努力改造,成为妻子的榜样。

故事之外>>>

高墙之内不是只有冰冷的规则,也有温情的救赎。

阿忠的转变,不是偶然。在四岔河监狱,矛盾调处工作团队的每一次行动,都扎根于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土壤——抓早抓小、源头化解,让矛盾隐患在萌芽中消散。

为了织密这张“安全网”,监狱打造了“四级联动”机制:监狱层面的“巡诊团”——矛盾调处中心,集合心理、法律、教育等专业力量,专治“疑难杂症”;监区的“濯心突击队”——矛盾调处小组,监区领导挂帅,对本监区重点矛盾进行专项攻坚;楼面的“连心桥”——“主管民警+楼面负责人+经验丰富民警”的组合,让服刑人员的诉求能第一时间被听见、被回应;监组的“和事佬”——监组矛盾调解员,改造表现好的服刑人员用“身边人说身边事”,化解小矛盾。在此基础上,“一人一案一策一解”的个性化方案,可以让每一个像阿忠这样的服刑人员,都能得到精准帮扶。

如今的阿忠,像换了个人。出工时他主动抢着干重活,学习时认真记笔记,还会主动开导情绪低落的其他服刑人员。他在谈话中向民警表示:“以前觉得自己是个废人,毁了整个家,是你们让我明白,只要好好改造,还能有机会弥补过错,还能为家里做点事。”

“改造一个罪犯、挽救一个家庭、和谐一片社区、平安一方百姓”,这行刻在四岔河监狱墙上的字,不是冰冷的标语,而是监狱民警用行动践行的初心承诺,是守护社会稳定的“金色盾牌”。

End

来源:《上海法治报》

为您推荐(点击阅读

1、万万没想到之00后新警的跟班日记

2、“高墙玫瑰”别样红:解密女子监狱四监区党支部如何炼成示范标杆

3、【我执法我普法】“狂飙”还是“翻车” ,警惕股市“陷阱”|墙案启示第四集

编辑:郭  伟

供稿:四岔河监狱

了解更多上海监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