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熟悉的家人
突然变得暴躁易怒
当曾经精明能干的长辈
连昼夜都分不清
当至亲的面容在他们眼中渐渐模糊
……
这不是简单的“老糊涂”
而是阿尔茨海默病
在悄悄“偷走”他们的记忆与认知
今天是世界阿尔茨海默病日,让我们关注这一病症之下患者家属们的现状。大数据显示,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家属中,约有46%存在中度至重度创伤后应激症状(PTSS),女性家属的比例更高,达到89%左右。此外,近50%的家属感到压力,部分家属因此患上抑郁症等疾病。然而病痛无情袭来,患者与患者家属有没有更好的应对之策呢?
病床前的坚守:
两个阿尔茨海默病家庭的爱与抗争
曾是中学校长的李阿姨,一年前还是让全家陷入绝望的“失控者”。“养老院打电话催我接走,说实在没法护理了。”李阿姨的儿子回忆起那段黑暗时光,声音仍带着未散尽的颤抖,“她打人、骂人,拿起杯子、饭碗就往地上扔,整整二十四小时一口饭、一口水都不沾。我找了好几个护工,没人能扛住;到最后,她连我这个儿子都认不清,抬手就打、张嘴就骂。”彼时的李阿姨,血常规、电解质等各项生命体征指标全线告急,家人抱着最后一丝希望,拨通了120,将她送进了宝山区精神卫生中心。
转机,藏在专业治疗与家人的“不放弃”里。在老年精神学科带头人王晶医师的针对性治疗下,仅仅两个月,李阿姨就慢慢恢复了进食的意愿;如今,儿子和儿媳妇成了病区里最准时的“后盾”:每天饭点,刚做好的热菜会装在保温桶里送到病区门口,由护士帮忙转交;到了每周的探望日,他们更是亲自赶来,上午带精心搭配的四道菜,下午再补上切好的水果。“好多人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他们不是这样的。”偶尔清醒时,李阿姨会攥着儿子、儿媳妇的手,反复念叨“谢谢”,简单的两个字,藏着她对家人最深的依赖与感激。
“这两个家庭的故事,不是个例,是千万个阿尔茨海默病家庭的缩影。”王晶医师见过太多这样的场景,她总说,疾病会偷走患者的记忆、模糊他们的认知,但永远夺不走他们对“爱”的感知,“李阿姨能从不吃不喝到主动吃饭,张阿姨能对着女儿笑、配合互动,除了专业治疗,更重要的是家属日复一日的陪伴与配合——这份坚持,是治疗里最珍贵的‘辅助药’。”
早发现早干预:
别把阿尔茨海默病的“早期信号”误当“老糊涂”
“很多人觉得阿尔茨海默病就是‘痴呆’,必须到生活不能自理才是病,这是最大的误区。”王晶医师反复强调,阿尔茨海默病早期有明显信号,却常被忽视。在轻度认知损害阶段,患者可能只是表现出记忆力减退、情绪波动或性格的细微变化,例如原本温和的人变得固执,但其日常生活能力尚未受到影响。这是阻止或延缓病情发展的最佳干预时机,干预越早,效果越好。
此时的患者,可能只是偶尔记不住刚说的话,比如转身就忘了“要拿什么”,或是情绪突然变得敏感,原本开朗的人变得沉默,温和的人变得固执;甚至性格出现细微变化。由于吃饭、穿衣等日常生活能力完好,它们极易被忽视。然而,这些看似“不显眼”的变化,其实是身体发出的明确警示信号,意味着干预已刻不容缓。一旦发现这些信号,就必须立即行动。
别忽略“守护者”的伤口:
阿尔茨海默病家属,也需要被看见与呵护
宝山区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精神学科带头人王晶医师在临床工作中见过太多这样的家属。“照护痴呆老人的家属,心里藏着的创伤远比我们看到的更重。”首先是“对未来的恐惧”,很多家属会忍不住联想,“家里老人得了这个病,我以后会不会也这样?”这种未知的担忧像一块石头,压在心里久久无法放下;
其次是“难以言说的病耻感”,部分家属觉得“家里有阿尔茨海默病患者”是件“不光彩”的事,不敢跟亲戚朋友提及,甚至不愿带老人出门;最后是“体力与精力的双重透支”,患者的记忆时好时坏,情绪也反复无常,需要家属一遍遍地耐心解释、重新准备。
临床数据更直观地印证了这份不易:40%-60%的痴呆患者照料者存在高心理压力,其中不少人会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还有人会受睡眠障碍困扰;更严重的,还会出现心慌、胸闷、胃痛、头痛等躯体不适——这些其实都是长期心理压力转化成的“身体信号”。
爱与科学:
对抗疾病的永恒底色
愿我们都能多一份对疾病的认知
少一份对患者的误解
多一份对家属的关怀
少一份对困境的漠视
因为每一份微小的支持
都是对抗“记忆叛逃”的重要力量
记者:唐捷 汪美欣(实习)
编辑:陆天宇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宝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