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0日是第37个“全国爱牙日”,宣传主题为“口腔健康 全身健康”,副主题为“减糖控体重 护牙促健康”。
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重要基石,不仅关乎咀嚼、发音等基本功能,也与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密切相关,是衡量居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上海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口腔健康,将口腔疾病防治纳入健康上海建设总体部署,系统构建覆盖全市、贯穿全生命周期的口腔健康服务体系。上海持续强化以市口腔医院为牵头单位的“市—区—社区”三级口腔病防治网络建设,推动优质资源下沉基层,全面提升口腔健康服务可及性和公平性。
近年来,上海针对儿童、老年人等重点人群,依托“上海市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持续推进专项口腔健康惠民项目,实施儿童青少年龋病分级管理、生命早期1000天口腔健康管理及“老年口腔健康促进行动”。
此外,上海通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市民提供口腔健康服务和口腔疾病综合干预,覆盖人数逐年递增,2024年已超过90万。监测数据显示,十年来,上海5岁儿童乳牙患龋率、12岁儿童恒牙患龋率分别下降11个百分点和7个百分点,老年人牙周健康率提升10个百分点;儿童、家长及老年人群的口腔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口腔卫生行为均明显改善,多项核心指标持续位居全国前列。
9月20日上午,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在普陀区桃浦中央绿地公园组织举办市级主题宣传活动。
现场发布上海口腔健康吉祥物“‘沪’牙宝”。
启动全市16个区联合开展的“‘沪牙汇’口腔科普集市”,以互动体验方式普及爱牙知识。
现场还组织30位沪上知名口腔专家面对面为市民提供专业咨询。
“全国爱牙日”期间,各区也将深入社区、学校、企事业单位等,开展主题活动、健康讲座、社区筛查等系列活动。
希望广大市民积极践行“每个人是自己口腔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将护牙行动融入日常,养成科学的口腔保健行为和健康膳食方式。
口腔疾病与许多慢性病存在共同危险因素。过量摄入高糖、高脂、高盐、低纤维的食物,不仅与肥胖、糖尿病、冠心病、脑卒中、癌症等有关,也和龋病、牙周病等口腔疾病密切相关。
建立科学的膳食模式,既有利于牙齿生长发育,预防龋病、牙周病及牙酸蚀症等口腔常见病,也有利于预防肥胖以及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病。
糖分为非游离糖和游离糖。
非游离糖是指天然存在于新鲜水果中的果糖、奶类中的乳糖及谷薯类中的淀粉。
游离糖有两种,一种是指在食品生产、制备、加工中,添加到食品中的蔗糖、葡萄糖、果糖及糖浆等;另一种是存在于纯果汁、浓缩果汁及蜂蜜中的糖。
虽然糖是人体所需营养素之一,但仍需控制摄糖总量,并且过量摄入游离糖可增加患龋及肥胖风险。
通常意义上的“减糖”,是指减少游离糖的摄入。
含糖饮料、糖果和加工零食是游离糖的主要来源。建议每日摄入游离糖不超过50克,最好低于25克,2岁以前儿童避免摄入游离糖。
在限制游离糖摄入量的前提下,还应减少摄入频率,不仅有利于口腔健康,也有利于预防和控制儿童、成人超重与肥胖。
pH值是反映酸碱度的指标,牙釉质脱矿的临界pH值为5.5。口腔中的细菌能分解游离糖产生酸性物质,导致口腔pH值降到5.5以下,对牙齿造成直接腐蚀、破坏,进而引发牙酸蚀症和龋病。
喝含糖饮料或酸性饮料时建议使用吸管,减少饮料与牙齿接触的时间,防止牙酸蚀症和龋病发生。
进食后应尽快漱口,去除口腔食物残渣,缓冲口腔酸性环境。
不健康的饮食习惯和牙菌斑是导致龋病和牙周病发生的最重要因素。除了科学膳食、限糖减酸外,清除牙菌斑也是促进口腔健康的基础。
刷牙是去除牙菌斑、软垢和食物残渣最有效的方法,提倡学会有效刷牙方法,使用含氟牙膏,配合使用牙线、牙间隙刷、冲牙器等辅助工具清洁牙齿缝隙,至少每天早晚各刷一次牙,晚上刷牙更重要。
餐后咀嚼无糖口香糖、使用漱口水等可促进口腔清洁。
口腔疾病通常进展慢,早期多无明显症状,一般不易察觉。定期进行口腔健康检查,有利于早发现、早治疗口腔疾病。
一般人群每年至少进行一次口腔检查;儿童口腔疾病进展快,建议每半年至少进行一次口腔检查。
更多阅读☞
“糖友”护牙大作战:3招把牙周炎“拒之口外”丨全国爱牙日
保牙or拔牙?来听听专家怎么说~丨ASK专家
欢迎本市卫生健康工作者投稿,相关科普文章与视频等经所在科主任审阅后,投稿至单位宣传部门,经宣传部门提交“健康上海1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