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第一教育 > 文章详情

一位32年初中班主任的自述:我就想去个踏实教书、离学生近的地方

转自:第一教育 2025-09-20 20:04:55

今年暑期,上海市奉贤区排摸到了区域里在一线坚守班主任岗位超过30年的近50位老教师,他们在讲台上度过青春,用日复一日的早出晚归,勾勒出教育最本真的模样。

在整理这些材料的过程中,邬桥学校初中英语教师高玉的故事感染了我们,从梳着马尾辫的青年教师,到学生口中鬓角染霜的“高妈妈”,这方讲台她坚守了32年。一起来看她的自述——

图片由高玉仙老师提供

01

我与邬桥学校的缘分,要从1993年的那个夏天说起。刚从师范毕业的我,一心想找个能踏实教书、离学生近的地方。邬桥镇虽不繁华,却有着浓浓的烟火气。校长拍着我的肩膀说:“我们就缺个肯带孩子的班主任,你要是有这份心,就来试试。”我二话没说就应下了,入职第一天,便成了一名班主任。

那时的我哪懂什么带班技巧?都是老教师“手把手”教我:张老师教我怎么观察学生情绪,李老师教我如何设计班会环节……我就像块海绵,拼命吸收着经验。

学校的条件很朴素:红砖砌的教室,煤渣铺的操场,学生跑操时鞋上总沾着灰。但教室里永远充满干劲——老教师备课到深夜是常事,学生们也不娇气,下课抢着帮老师擦黑板、抱作业,校园里总是热热闹闹的。

师傅把她的“传家宝”交到了我的手上——一本泛黄了的教案。师傅教了二十多年英语,教案上密密麻麻写满了笔记:哪个单词学生容易读错,哪篇课文适合分角色朗读,甚至连怎么调动课堂气氛的小技巧都有。我把它揣在怀里,课前反复翻看、圈点批注,纸页被磨得发毛,油墨渐渐褪色,边角也卷了起来——它泛黄的不是纸,是老教师的心血,也是我当老师的初心。

02

我刚当班主任没几年,一次班会课上,我想听听孩子们对班级的期待,可大家都不好意思开口。我灵机一动:“那就写下来,咱们不点名。”

我找来一张大白纸贴在后墙,让大家把心愿写在便笺上贴上去。没想到,短短十分钟,墙面就被贴满了——有人想“每周多一节绘本阅读课”,有人希望“班里养只小乌龟”,还有个平时很内向的女孩,悄悄贴了张“想让老师记住我的名字”的便笺。

从那以后,“心愿墙”成了我们班的“固定节目”:每学期初贴上新便笺,期末再一起“复盘”哪些心愿实现了。

最让我动容的是小琦的心愿。他的便笺很小,还特意贴在角落,上面写着“想给妈妈过一次生日”。我找他聊天,他才小声说:“妈妈是环卫工,每天天不亮就出门,晚上我睡了她才回来,她从来没吃过生日蛋糕。”

我悄悄联系了小琦妈妈的单位,请她那天早点下班;学生一起凑零花钱买了个小蛋糕,还有孩子画了张“妈妈辛苦了”的贺卡。当小琦妈妈走进教室,看到儿子捧着蛋糕朝她走来时,她瞬间红了眼眶,紧紧抱着小琦说:“妈妈从来没这么开心过。”

看着母子俩的笑容,我忽然明白:教育不只是教知识,更是给孩子爱与被爱的能力。

带班三十多年,“心愿墙”一直延续下来,近千学生在上面写下他们的心愿,有的实现了、有的并没有实现,但孩子们在这里找到了归属感。

03

三十多年的班主任生涯,我带了三十多个班级,送出一千多名学生。

我的办公桌抽屉里,躺着三十多本“班级纪念册”。最早的几本是孩子们手写的,用彩笔在本子上画画、写悄悄话;后来有了相机,纪念册里便多了全班合影和单人照,背面还写着各自的梦想——“想当科学家”“想回邬桥当老师”……

2009届的小林,曾经是班里最让我头疼的孩子,上课爱走神,作业也总完不成。一次整理纪念册时,我看到他写的话:“高老师,我以前总让您生气,但您从来没放弃我。我以后一定好好读书,不让您失望。”如今,小林真的考上了理想的大学,每年教师节都会给我寄来明信片,告诉我他的近况。

2019年,班里的小晨因车祸落下腿伤,康复后变得自卑,总躲在座位上,不愿参加集体活动。我心里虽然着急,但只能一点点帮助她,每天整理一下课桌,放学后慢慢陪她到学校门口家长接送孩子的地方;我发现小晨喜欢写日记,就和她约定“交换日记”,在本子里写下“你的文字像小太阳,能照亮别人”。慢慢的,小晨开始在日记里分享心事,后来还主动报名担任班级“文字编辑师”,负责记录班级趣事。毕业时,小晨给我写信:“高老师,是您让我明白,就算脚步慢些,也能欣赏到美丽的风景。”

04

我的讲台上有个用了十几年的保温杯,是2012届学生送我的。那年我忙着备课改作业,常常忘了喝水,嗓子哑了好几天。几天后,班长带着几个学生把这个保温杯塞到我手里,杯身上用彩笔写着“高老师,多喝热水”。他们还认真地跟我说:“老师,您要是嗓子不舒服,就多喝点水,我们会乖乖上课,不让您操心。”

这个保温杯的保温效果早就不如从前,字迹也模糊了,但我一直没换。它就像个“时光胶囊”,提醒着我:学生的爱很简单,你对他们多一份用心,他们就会用十份真心来回应。

从“高老师”到“高妈妈”,我在邬桥学校的教室里待了三十多年。有人问我累不累,我想说:累,但值得。

每次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的笑脸,听到他们喊“老师好”,我就觉得自己依然年轻,还有力气陪着他们走更远的路。这份工作,是责任,更是我一生的幸福——因为我知道,在这些孩子的成长路上,我从未缺席。


采访整理:曹轶姗

编辑:曹轶姗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