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陆家嘴,“五合一”让高楼和老屋和谐相处
2025年6月,清晨的阳光洒在陆家嘴耸立的高楼上,玻璃幕墙反射出耀眼的光芒,高楼投下的阴影罩着附近的老旧小区。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陆家嘴人民法庭庭长韩伶站在小区门口,望着楼宇间穿梭的人群,过往的记忆再次浮现。
时间回溯到2018年。伴随钢筋碰撞的金属声,附近的高楼正式开工建设。不久后,周围三个老旧小区的几十户居民陆续发现房屋出现裂缝、渗水等问题。起初大家以为是老房子正常老化,可随着高楼越建越高,问题越来越严重。
“你看,我家卫生间的瓷砖全裂开了,之前还下沉了三四厘米,全是我自己掏钱修的!这些问题肯定跟大楼施工有关!”小区居民王阿姨向物业和居委会投诉。
由于投诉数量越来越多,诉求又很零散,物业和居委会一直没能妥善解决。矛盾越积越深,最终,持续五年的纷争演变成一系列官司。
2023年春节刚过,房屋受影响最严重的5户居民揣着厚厚一叠维修单据、照片等证明材料走进浦东新区法院。
案件被分到陆家嘴法庭后,时任法庭副庭长韩伶带着承办法官第一时间走访了现场。
“我家墙面也裂了”“都五年了,协商也没个结果”……小区居民你一言我一语地诉苦。
韩伶意识到事情并不简单,“5户居民起诉的背后,还有47户居民在观望。如果这事处理不好,随时可能演变成群体性事件。”
浦东新区法院通过研判,立即启动“五合一”纠纷化解机制,将此案定为“红色预警”,同时向物业、居委会、住建部门、项目方等多单位通报。
“五合一”,指“精准识别、类案专办、府院联动、个案示范、数助治理”。简单说,就是把案件按轻重缓急进行分级预警,让专业人员联合各方力量,完善社区治理。
第二天,韩伶、浦东新区法院“楼宇法官工作室”的调解员等来到小区,逐户走访。“第一家沉降3厘米,第二家裂缝0.8毫米……”书记员的本子上记满了数据。
“楼宇法官工作室”是该院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旨在协同楼宇基层党组织、陆家嘴金融城楼事会、行业调解组织等力量,通过全面推进巡回审判、开展法律宣传、做实指导调解等方式,融入楼宇治理。
“居民们想要的不仅是赔偿款的尽快到账,更是对房屋可以继续安居的一份期盼。”一同走访的调解员老魏说,“这不是简单的和稀泥,而要依法找到利益平衡点。”
走访结束后,法院启动府院联动机制,由区政府牵头,法院、街道职能部门、住建部门、项目方代表围坐一堂。经过研讨,各方基本达成共识:不排除高楼施工造成小区房屋墙面开裂、装修损坏等,但房屋老化因素也存在,补偿要依法,也要合情合理。
调解策略也初步制定:立即启动实施双向预警通报机制,住建部门负责监测房屋安全情况,物业、街道办等持续跟踪居民诉求变化,开发商则及时上报施工调整方案。与此同时,承办法官和调解员挨家挨户上门耐心释法。
经过数月反复沟通,僵局终于被打破。综合考虑建设施工与房屋损坏存在一定因果关系、房屋修复的市场合理价格、房屋自身老化程度等因素,推动达成和解方案,由施工方向居民作出相应补偿。2023年,最后一户居民在调解协议上签字。最终,5户起诉居民拿到了开发商的补偿,未起诉的47户居民也通过类似标准获得补偿。一场持续五年的纠纷终于化解。
“精准识别风险是前提,专班办理保证专业度,联动合作整合资源,再用案例示范推动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在后续回访中,韩伶提醒物业与居委会相关负责人时说道:“如果能第一时间发现这类集中性问题,并及时上报,问题或许能很快解决。”
如今,再次走进小区,居民们脸上少了愁容、多了轻松。
“你看,高楼和老屋,其实能好好相处。”韩伶站在小区门口,望着晨光中的天际线心想:只要身入基层一线,心系纠纷化解,就能在缝隙里架起理解的桥。
来源丨人民法院报、上海市浦东新区人民法院
高院供稿部门:民事审判庭(环境资源审判庭、执行裁判庭)
记者:郭燕
通讯员:俞新辉
责任编辑:张巧雨
编辑:左雨欣
声明丨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高院”公众号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上海高院”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