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1937年的戏楼水袖、1964年的大漠风沙、2008年的奥运烟火与2025年的AI光影在同一扇门后交汇,4个孩子闯入了由上古神兽守护的时光之城……一段故事就此展开。
9月18日,“青春新纪元,时光少年志”2025尚戏星剧场启动仪式暨上海戏剧学院附属静安学校原创独幕剧《时光之门》首场公演举行。这也是学校成为上戏附校后,公演的第四台独幕剧。
《时光之门》也是学校继《漫长的寒假》《海上丝路漫游记》《光》之后,公演的第四台独幕剧,《时光之门》将在本周连续公演4场。
“我们去年就开启了剧本的创作,也借助了专家的力量。”《时光之门》副导演、学校戏剧专业教师秦迪说,4个时空讲述不同的历史故事,“希望通过戏剧这样比较有趣的形式,让孩子们了解历史。”
今年6月,学校在全校范围内公开招募演员,“我在三年级的时候加入了学校的戏剧艺术团,选角色的时候,我的绕口令说得特别好,获得了剧中‘湛宝’这个AI角色的表演机会。”四年级学生周乐煊说,之所以饰演“湛宝”是因为学校在今年的吉祥物冠名活动中采用了他的创意,将两个吉祥物冠名“湛宝”“煊宝”,“‘湛’是澄清的意思,‘煊’寓意太阳升起。”周乐煊非常自豪地说。
五年级学生梁清荷是学校“舞韵”舞蹈艺术团成员,“我这次被选中出演其中一位主角的B角,明天将参加第二场公演的表演。《时光之门》里几个主角的戏份都比较多,分AB角轮流出演,不上台的时候我们就负责后台的一部分管理工作。”
这次全校一共有45位师生参加了演出,覆盖学校各个年级。首轮排练通过剧本坐读、角色理解、整体粗排,师生一起逐字研读剧本,搭建剧目框架。暑期里第二轮排练聚焦细节打磨与意志锤炼,师生反复推演调整,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力求“精益求精”,“整个剧本有大段的台词需要记忆,对每个演员的要求都比较高,也更希望通过舞台表演将勇于探索、敢于担当、热爱生活的精神传递给学生。”秦迪说。
2025尚戏星剧场项目也于当天启动。该项目旨在将戏剧带进校园,用戏剧教育的方式让学生体味不同人生,塑造不同角色,产生不同见解;将戏剧方法与戏剧元素应用在教学或社会文化活动中,让学生在戏剧实践中达到感悟人生,拓宽视野和认知的目的;戏剧教育重点在于全校参与,让所有学生从感受中领略知识的意蕴,从相互交流中发现可能性、创造新意义。
据介绍,该项目共分为3个板块——
学校原创儿童独幕剧。教师用制作人物档案的形式,引导全校学生自发性的观察生活、研究剧本中的人物背景,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拓宽其想象力、创造力,透过实际的创作过程快乐地学习历史,研究身边的人;
通过论坛剧让学生聚焦具体问题,透过实际的观演以及互动,使得学生更加设身处地地思考一个情境,培养了他们的同理心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儿童剧演出环节由学生担任展演主力以及场务等工作,多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表达能力、自信心、协作能力、动手能力,演出还能让他们体会到不同角色的转变,用职业的、专业的精神对待展演。
上戏附属静安学校校长忻晓雷表示,尚戏星剧场活动全方面培育学生的创作能力、社会认识能力以及自我认知能力,提供制约和合作的自由空间,使学生在身体、心理、情绪与表达上均有机会得到锻炼和启蒙。
2018年,上戏附属静安学校挂牌成立,2021年学校成为上海戏剧学院戏剧创作实习基地。在上海戏剧学院的指导下,学校7年来持续开展戏剧教育。学校开设戏剧盒子、诵读、戏剧形体、论坛剧、戏剧化妆等校本戏剧课程,成立“星梦”戏剧艺术团,以戏剧教育为引领,尊重孩子的个性,致力于打造一所高质量、有特色、兼具家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的九年一贯制品牌学校。
上海戏剧学院党委副书记、副院长徐咏表示,上戏与上戏附属静安学校通过课程共建、师资共育、资源共享机制,逐步搭建起艺术教育体系的四梁八柱,上戏持续安排专家教授为学校艺术课程教学问诊把脉,着力推动优质艺术教育资源不断向学校辐射、融通。上戏未来将继续发挥专业优势,推动更多优质的专家资源、课程资源向附校倾斜,让更多孩子接触前沿的戏剧艺术,在实践体验中感受艺术的魅力、点燃创意的火花。
静安区教育局局长邱中宁表示,上海戏剧学院长期携手静安共同推进大中小美育一体化建设,让艺术之光照亮校园的每一个角落,让美育的种子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面向未来,静安教育将始终把美育作为推动五育并举融合育人的重要内容,为戏剧教育发展筑牢保障、持续赋能:一是深化与上海戏剧学院的合作,通过课程构建、师资共培、资源共享,推动大中小美育一体化走深走实,绘就融合发展的静安图景;二是鼓励更多学校挖掘戏剧教育特色,打造具有静安辨识度的戏剧教育品牌;三是依托静安区校园戏剧教育联盟,搭建横向连接、上下联动的开放交流平台,促进静安艺术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更具内涵、更具活力。
文字:曹轶姗
图片由学校提供
编辑:曹轶姗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