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总看手机,有什么办法能让他们多陪陪我?”长宁区绿苑小学的一节班会课上,一名学生提出自己的苦恼,引起了不少同学的共鸣。“我的爸爸不停地回工作微信。”“我爸妈经常刷短视频。”……
为了帮助解决学生的这一烦恼,绿苑小学组织了一场“群聊”——
家长和孩子坐在一起,互相说说心里话;
学校老师、副校长也参与进来,和学生、家长一起商定“家庭手机使用规则”,打造“手机树屋”、坚持“无手机晚餐”、有紧急工作须及时告知等“金点子”诞生了;
法律专业人士走进校园,讲解《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相关条例;
街道工作人员根据学生的心愿,推出多种多样的亲子活动,助力家长实现“高质量陪伴”……
让学生的声音被听见、创意被尊重、行动被支持……像这样的“群聊”在绿苑小学已经成了一种“惯例”。学校以儿童成长为中心,打造“优+议事厅”,集合校家社多方力量,为学生成长注入活力。
绿苑小学“优+议事厅”现场
9月18日,“议事即育人——以儿童成长为中心的‘优+议事厅’的探索与实践”上海市新优质学校高质量发展市级研讨活动举行。
本次活动由上海市教委基础教育处、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上海市新优质学校研究所、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局主办,上海市新优质学校治理能力提升研究共同体、长宁区绿苑小学承办。
绿苑小学创办于1998年,是上海市首批新优质学校,提出“顺天性,成就每一个孩子的活力人生”的育人理念。
学校认为,儿童应该是教育的核心主体。而在调研中,学校发现,儿童在校社治理中存在“失语”的情况——87%的传统校园活动方案由教师主导设计,92%的社区实践项目未设置儿童议事环节。
此外,学校还发现,学生多为独生子女,自我意识强而“社会性”弱;学校原有的校社协同机制相对松散、缺乏闭环机制。
基于种种“痛点”,绿苑小学推出了“优+议事厅”制度,以儿童议事为纽带,整合校社资源,让儿童经历“发现问题—参与决策—服务贡献”的成长进阶,实现“六个学会”——学会发现、学会理解、学会审辩、学会沟通、学会创造、学会自主。
为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其中,“优+议事厅”设置了“班级—年级—校级”三个层级的制度。
“班级议事”鼓励学生从关注身边小事开始,学着解决真实问题,学校还设计了议事“六步法”和相应的学生岗位,作为学生议事的“脚手架”;
班级议事厅
班级热点问题或班级间的共性议题经过民主投票进入“年级议事”,联合年级老师、家长志愿者等,实现跨班级协作解决;
和所有学生相关的“校园大事”则进入“校级议事”环节,由选举产生的校级代表举行议事听证会,代表汇报议案并接受多方问询,最后票选问题解决方案。
学生都关注哪些问题?绿苑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周鹤珍介绍,学生提出的议题有的源自校园场景,例如:“热门社团名额有限,抢课难怎么办?”;有的源自家庭生活,比如:“周末安排太满,没有自主时间怎么办?”;有的则植根于社会场景,比如有学生提出:“小区垃圾分类投放点设置不合理需要改进。”
学生关注的焦点,从“我”变为“我们”。周鹤珍表示,“优+议事厅”既是儿童赋权的“实验室”,也是儿童开展社会情感学习的实践场。
绿苑小学党支部书记、校长周鹤珍作主报告
在绿苑小学,有一门深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优+生境课堂”,诞生于学生提出的议题——“课后服务能不能走出校园?”学校召集学生、家长、教师和社区专家展开商议,成功将课堂搬到了社区里的生境花园。
此后,这门课程也在学生的建议下不断迭代:课堂研究主题越来越丰富、生境花园里的设施越来越儿童友好、相关科普实践活动越来越多……这些“升级”离不开校家社的共同支持。
绿苑小学教导员、大队辅导员、科研室主任冯洁讲述“优+生境课堂”的缘起与迭代
为了让学生提出的各种金点子落地,学校打造了“双线议事厅”导师团——
校长、少年队辅导员、学科教师、社区居民代表、家委会组成“议事智囊团”,负责议案指导、技能培训、专业解答、统筹协调等工作;
社区妇联主任、街道领导、社区书记、物业经理、业委会主任、商铺店长、社校共建单位负责人等组成“落地帮帮团”,提供资源供给、协同实施、策略优化、安全保障等服务。
这些导师不仅为学生议事提供“驻组指导”,还定期召开联系会商,复盘项目进展、解决出现的问题,更要接受学生代表的评分。“双导师制度”的建立,有机整合校家社资源,为学生议事提供全流程陪伴与赋能。
“以前我经过学校大片的闲置空地时,总想着这里要是能变成一片由自己亲手打造的小天地就好了。后来,我鼓起勇气提出打造智慧种植园地的想法,没想到同学们特别支持这个提议,还被选为了校级议题。”绿苑小学学生高羽讲起自己“梦想成真”的经历,感叹道:“‘优+议事厅’在我们心里种下了敢想、敢做、敢担当的信念,我们不再只是等待老师安排的学生,而是能大胆提出想法、会动手实践的校园小主人。”
绿苑小学学生高羽讲述自己“梦想成真”的经历
通过“优+议事厅”这一平台,绿苑学子收获了可喜的成长。上海市义务教育质量绿色指标评价结果显示,学生在情绪稳定、社会化指数、学习动力、学校认同度等方面的评估中获得了亮眼的结果;学校对口初中评价绿苑毕业生普遍“习惯好、学习力强、自主意识与能力强”;街道社区反馈,绿苑学生近年来在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中“更主动、更能换位思考、社会性更强”。
“优+议事厅”也让学校和家长“拧成一股绳”。相关调研显示,绿苑家长的满意度、学生身心健康指数位列全区前茅。此外,学校已经实现连续多学期家长“零投诉”。
在教学相长中,学校自身的发展也取得了进步,学校的“资源整合力”“开放运营力”“专业引领力”等均有提升。
周鹤珍表示,学校希望让每一个孩子在参与中学会民主,在民主实践中成就更好的自己,最终成长为有能力、有担当、有情怀的未来社会建设者。
在本次活动的交流研讨环节,静安区中山北路小学校长钱玉华表示,绿苑小学的探索实践展现出对儿童潜在能力的充分信任,对儿童认知的充分尊重,值得教育者参考。
奉贤区弘文学校校长夏晶晶表示,“优+议事厅”是一种充满智慧的系统性创新,将完全由成人操控的传统教育治理模式,转向儿童参与、校家社携手共商的新模式。
在点评环节,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党支部副书记刘莉谈到,新优质学校的治理,应该是高效的、开放的,也应该是引领的、赋能的,绿苑小学的创新实践回应了“回归育人本原”的新优质学校理念。
上海市教科院普教所家庭教育研究与指导中心主任郁琴芳谈到,学生是校家社会协同育人行动的被服务者和主动建构者,要让学生在温暖且相互滋养的关系中、在丰富且深刻的生活经历中提升社会情感能力。
活动尾声,上海市长宁区教育学院副院长季晓军在讲话中表示,本次活动展现出上海市新优质学校研究所对基础教育学校“回归育人本原”的引领作用,以及绿苑小学以校家社协同为切口引领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上海市新优质学校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汤林春表示,绿苑小学为新优质学校如何建设发展提供了良好范例,学校以“优+议事厅”为具体抓手,将育人理念落地转化为学校实践、教师行动、学生体验,让学生在深刻的体验中体悟知识学习的价值和意义,成长的契机就在其中。
文字:袁曼舒
图片由学校提供
编辑:曹轶姗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