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颛桥镇光华路上,一幅幅色彩鲜明、题材各异的涂鸦作品跃然墙上,路过的市民纷纷拿到手机拍照打卡,涂鸦也成为光华创意街区的一张名片。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些作品的创作者很多是来自位于颛桥的上海市西南工程学校的学生。自2020年起,该校已连续六年参加光华涂鸦艺术节,从最初的四五个学生尝试现场T恤涂鸦,到如今全校动员、一年提交20多幅作品,涂鸦艺术节成了产教融合的活教材。
从“现场助兴”到深度参与,合作更紧了
2020年,西南工程学校搬到颛桥,开始了和涂鸦艺术节的不解之缘。“学校创意设计部以设计见长,来到颛桥第一年就参加了第四届涂鸦艺术节。”西南工程学校老师徐玮嘉告诉记者,第一年他们带着四五个学生“现场助兴”,形式简单,却埋下了合作的种子。
第五届涂鸦艺术节最靓视觉作品奖
70米长卷
到了第二年,学生开始参与街头微景观改造,把破损角落变成艺术空间。教师董思维还记得那幅70米长的作品,就在光华路中沟路,由学生程琪设计,上墙和上色有不少学生参与其中。2022年,专业主任饶玉静带队组织学生深入街区调研,了解历史文化,最终结合小鹤形象推出办公好物系列——帆布袋、笔记本、盲盒礼盒……这些设计不仅获了奖,还投入生产。
“那年我们一共120个学生参与,是规模最大的一次。”徐玮嘉说,到2024年,西南工程学校共向历届涂鸦艺术节提交作品120余幅,获奖38幅,校企合作模式也从最初的松散式走向集群式,企业发布需求,学校承接项目,政府搭建平台。“涂鸦艺术节不再只是一场活动,而成为一个真实的产教融合课堂。”
第六届涂鸦艺术节上墙作品
第七届涂鸦艺术节的free悦动
从涂鸦艺术节到校企合作,平台更广了
西南工程学校的实训楼上,随处可见各种创意的学生作品,从学校到街区,在一次次参与中他们对设计有了更为直观的理解。陶麒运是连续参加三届涂鸦艺术节的一名“老将”,在最近上海市第二届职业技能大赛获平面设计项目银牌。
第七届涂鸦艺术节的民族大团结
“以前只是喜欢画画,不太了解什么是设计。”陶麒运说,涂鸦艺术节带着她从临摹走向创作,从A4纸小稿发展到四五张纸的大作,设计的底气越来越足。2023年,她设计了“民族大团结”,把涂鸦元素与颛桥建筑配色相融合,涂在了光华路途虎养车的外墙上,成为街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像陶麒运这样的学生不在少数,他们设计的“颛桥桶蒸糕”商标也已进入注册阶段。“我们跟光华创意街区企业的合作也不少,比如冰希黎艺术家系列香水瓶的设计、茉莉白柚香水包装等,很多创意都来自我们的学生,产教融合也有了实实在在的抓手。”董思维说道。
不过,西南工程学校对涂鸦艺术节还有更多期待:“希望活动能有更长期的规划,能像课题一样持续跟进,让学生不是‘参加一次’,而是‘深耕一个方向’。”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