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 文章详情

隐藏的“致命威胁”!开渔季海鲜美味莫轻心

转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2025-09-19 18:26:26

隐藏的

“致命威胁”

随着各地开渔号角的吹响,市场上的海鲜迎来丰收季,肥美的虾蟹、鲜活的海鱼成为餐桌上的常客。然而,在处理、烹饪这些海味的过程中,一个隐藏的“致命威胁”正悄然潜伏——海洋创伤弧菌

近期宁波发生的一起案例令人心惊:一名男子处理海鱼时手指被刺伤,未及时处理,短短几个小时后便出现发热、手指红肿剧痛,迅速发展为坏死性筋膜炎,最终无奈截指才保住性命。经医生诊断,罪魁祸首是海洋创伤弧菌

这个看似不起眼的伤口感染,为何会引发如此严重的后果?我们又该如何防范?

01

认识海洋创伤弧菌

——温暖海水中的“隐形杀手”

海洋创伤弧菌是广泛存在于温暖海水中的一种革兰阴性弧菌,夏秋季海水温度升高时,其繁殖速度会显著加快,常藏身于近海海底、海底淤泥和鱼、虾、蟹、贝类等海产品中

对健康人群而言,少量接触通常不会引发明显症状,但对免疫力低下人群或有伤口接触的情况,却可能成为“致命杀手”。

02

感染途径:

伤口与饮食是两大“突破口”

海洋创伤弧菌的感染途径主要有两种,且都与人们接触海鲜的日常行为密切相关。

第一种是伤口入侵,这是最常见的感染方式。处理海鲜时,若手部有伤口,甚至是微小的划痕,创伤弧菌就可能通过伤口进入人体。比如清洗带壳的虾蟹时被外壳划伤、处理海鱼时被鱼刺扎伤,或是在海边游玩时被礁石、贝壳划伤后接触海水,都可能让病菌有机可乘。

第二种是经口食入感染,主要是因食用未彻底煮熟的受污染海产品,尤其是生蚝、扇贝等生食或半生食的贝类,细菌会通过消化道进入人体引发感染,这种方式虽不如伤口入侵常见,但对免疫力低下人群的危害同样极大。

03

为何如此可怕?

海洋创伤弧菌被称为 “海洋杀手”,原因在于其病情发展迅猛致命性高且极易被忽视

海洋创伤弧菌感染后潜伏期通常只有数小时至3天,初期可能只是伤口局部红肿、疼痛,但若未及时处理,病菌会迅速扩散,引发蜂窝织炎、坏死性筋膜炎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脓毒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

据临床数据显示,海洋创伤弧菌感染若未得到及时有效治疗,病死率可高达 50%~70%。发展为坏死性筋膜炎后,若不及时手术清创,患者可能在数天内死亡。

更危险的是,海洋创伤弧菌极易被忽视。很多人被海鲜划伤或扎伤后,觉得只是小伤口,简单冲洗便置之不理,待出现明显疼痛、发热再就医时,往往已错过最佳治疗时机。慢性肝病患者、糖尿病患者、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者、艾滋病患者等免疫力低下者,感染后病情更重、进展更快,预后也更差。

04

预防与治疗:

【预防——从源头阻断感染】

1. 处理海鲜时务必佩戴厚实的橡胶手套,避免手部直接接触海鲜的尖锐部位。

2. 手部有伤口时避免接触海水和海产品,若不慎接触海水,需立即用清水冲洗干净并消毒。

3. 海鲜务必彻底煮熟后再食用(沸水>5分钟),避免生食。

【及时处理——小伤口也需重视】

不慎被海鲜扎伤或划伤,哪怕伤口很小,也绝不能掉以轻心,需立即按以下步骤处理:

1. 立即挤出污血,尽可能减少病菌残留;

2. 用流动清水持续冲洗伤口至少5分钟,肥皂彻底清洗伤口及周围皮肤;

3. 用75%酒精或碘伏对伤口进行消毒;

4. 密切观察:出现红肿、疼痛、发热等症状,立即就医并明确告知医生有海鲜接触史!

【治疗原则:早诊断、早治疗、强干预】

1. 早期诊断,尽早使用对创伤弧菌敏感的抗生素。

2. 严重者需及时进行手术清创,必要时甚至截肢以阻止感染扩散。

3. 对于出现脓毒血症、多器官功能衰竭的患者,需进行重症监护和支持治疗,维持生命体征稳定。

开渔季的海鲜虽美味,但“海洋杀手”的威胁不容忽视。无论是处理海鲜还是享用海鲜,都需牢记“防护、煮熟、早处理”三大要点,既要满足口腹之欲,更要守护好自身健康,让开渔季的美味成为安全的享受,而非健康的隐患。

作者:张尧   指导专家:高晓东

点击“阅读原文”

别再吃了!藏在日常饮食中的3个“健康杀手”,很多人没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