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月,64岁的于先生因突发剑突下剧烈疼痛了一个多月被送入瑞金医院急诊科,影像检查显示他体内的“生命主干道”——腹主动脉早已悄然扭曲成一个近乎85度的锐角S型弯道。更危险的是,这条弯道上还“长”出了一个直径达51mm的动脉瘤,如同埋藏在腹部的一颗定时炸弹。
于先生同时患有胸主动脉溃疡和腹主动脉瘤,可谓“上下夹击”。入院后,瑞金医院心脏外科团队已通过TEVAR手术成功处理其胸主动脉病变,化解了更急迫的危机。然而,腹主动脉瘤的治疗却陷入困境:瘤颈极短(仅11mm)、成角高达85度、血管严重扭曲——对传统腹主动脉支架而言,这几乎是“不可逾越的天堑”。
“传统支架是直的,而患者的血管是弯的,就像拿一根直木棍强行塞进S型水管。”瑞金医院心脏外科王哲主任医师解释,“使用传统支架强行释放不仅定位不准,极易发生‘内漏’,支架还可能移位,术后风险极高,不适合像于先生这样的患者。”
面对这一临床难题,瑞金医院心脏外科团队决定启用最新的EXCC可主动调控腹主动脉覆膜支架系统。手术在赵强副院长的指导下,由王哲主任医师团队实施。术中,团队通过股动脉微创入路,将支架系统送至病变部位。最关键的一步,是利用调节导丝对支架近端进行角度微调,使其完美顺应85度锐角瘤颈。随着支架分段释放,造影显示:动脉瘤被完全隔绝,近端实现零内漏贴附,血流恢复正常,支架与血管壁严丝合缝!手术顺利完成。
术后第二天,于先生即可下床活动,精神状态良好。“感觉就像没做过手术一样,”他感慨道,“听说以前这种病要开大刀,现在只在腿上打了两个小洞,太神奇了!”医生提醒于先生尽管新技术创伤极小,但仍需遵医嘱定期随访,每6个月进行CT检查,以监测支架的长期稳定性。
支架通过导丝主动调弯瞬间
支架植入前、后对比
“这不像以前用成熟技术‘标准答案’,我们是在边操作、边理解、边验证中完成了手术。”王哲坦言,“虽然支架设计精妙,但如何精准控制导丝张力、何时开始调弯、调多少角度才能既贴合又不损伤血管壁,这些都需要术者极强的解剖判断力和手感。”瑞金医院心脏外科凭借多年积累的复杂主动脉疾病介入经验,首次系统性地探索并验证了主动调弯技术的操作逻辑与释放流程。术中通过反复造影评估,动态调整支架形态,最终实现了理想贴合。
作为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后的亚洲首例应用,本次手术的成功标志着瑞金医院心脏外科在主动脉疾病介入治疗领域再次走在世界前列,从全国首例“模块化单分支支架”到如今的亚洲首例“主动调弯支架”,不断为复杂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更优的“瑞金方案”。该技术已纳入医保特殊病种报销范围,未来将惠及更多复杂腹主动脉瘤患者。
新型支架的成功植入也凸显了医工交叉与临床转化的重要性,正是临床医生提出的“血管弯、支架直”的真实痛点,推动了企业研发出这款可主动调弯的支架系统。瑞金医院正持续构建“医生提需求—企业做研发—临床来验证”的闭环创新生态,让更多不可能变为可能。
门
诊
信
息
赵强 主任医师
总院:周四下午
国际医疗部:周一上午、周三上午
王哲 主任医师
总院:周一下午、周二下午
文、编丨温兆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