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环境 > 文章详情

上海化工区以“三全”执法提升精准性

转自:上海环境 2025-09-19 16:14:11

上海化工区是以石油和化工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具有化工产业结构复杂、“三废”产生源头多、固体危废处置难等特性。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执法总队通过数智化手段强化执法赋能,实施“驻点式”执法监管。在全范围、全过程、全天候的“三全”执法中,执法队伍不断提升精准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致力于打造化工园区生态环境执法的示范样板。

数智赋能,执法对象全范围覆盖

上海市不断强化大数据在执法领域的运用,以“数智平台”为支撑,逐步构建起集“远程感知、信息集成、智能研判”于一体的智慧执法体系,由“人力覆盖”向“智能排查”转型,通过科技赋能更好地实现对园区全覆盖执法监管。

夯实数据基础底座。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执法总队根据年度执法计划安排,结合化工行业企业的特点及历年的检查经验,对专项检查事项进行全面梳理,归纳出130项园区检查事项,其中,现场检查与非现场检查事项的比例各占一半。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并细化了非现场检查事项所需的资料清单,并以检查需求为导向,一方面,积极申请开通部级和市级相关平台的使用权限,拓宽数据获取渠道,全面掌握企业基础环保手续及日常运行产生的环保数据;另一方面,依托上海化工区“一网统管”平台,整合园区环境数据与企业日常管理资料,持续加大开展非现场检查的数据支撑力度。

在上海某检测服务公司涉嫌LDAR监测服务活动弄虚作假案中,执法人员通过上海化工区监管平台开展非现场检查时发现,其LDAR检测报告中泄漏率极低,且报告中存在多处检测时间间隔不合理的情形。随即统筹调度多方执法力量,联合奉贤区、闵行区和浦东新区生态环境执法部门,对发现的问题线索开展深入挖掘与细致核查。最终查实该机构伪造约1.4万条LDAR检测数据,有力打击了第三方机构弄虚作假的违法行为。

深化智能分析应用。目前,上海化工区内安装了自动监测设备的排口达170个,涉及企业超过50家。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执法总队介绍,为持续做好该领域执法工作,上海市积极推进非现场手段应用,结合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AI)技术,对园区排放口的自动监测数据进行深度挖掘与分析,构建排放口的多维度画像。同时,针对排污许可执行报告真实性核查、自行监测落实情况检查等数据量大、人工核查效率低的专项检查事项,探索引入生态环境执法大模型技术,开展异常问题线索智能筛查,进一步提升执法效能。

挖掘执法装备潜力。针对化工园区的生态环境执法特点,上海市为执法队伍配备了手持式光离子化检测仪(PID)、便携式氢火焰离子化检测仪(FID)、热成像仪等装备。同时,充分发挥污染源自动监测监控设备作用,通过综合运用生态环境管理数据、无人机、走航车、卫星遥感等手段,视频监控、用水用电信息等物联网监管措施,以及监管部门、监测部门移送的问题线索和公众举报等信息,多角度分析研判,深入挖掘生态环境问题和违法线索。

执法帮扶,环境管理全过程把控

在执法工作中,执法机构始终秉持“严执法、送服务”的原则,与园区管理部门和企业齐抓环保工作,合力保障区域环境质量。

坚持严格执法,坚决查处违法行为。今年以来,上海市生态环境部门积极探索“进一次门,查多要素,一次到位”的执法新模式,全面推进“亮码”检查,对各类环境问题和违法线索,坚持违法必究。

在上海某化工有限公司涉嫌未确保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正常运行案中,执法人员依据生态环境部大气监督帮扶组移交的证据材料,迅速组织力量前往当事公司开展调查取证工作。通过深入排查问题根源,最终查明了违法事实。经核查,当事公司一分厂回转炉煅烧废气排口(DA007)的二氧化硫自动监测设备在3次通标测试中的浓度误差平均值高达94.0%。根据相关规定,确认其存在自动监测设备未能正常运行的违法行为,并依据《排污许可管理条例》对其进行了依法查处。

主动服务企业,及时解决环保难题。上海市生态环境局执法总队在园区日常执法工作中,经常性组织开展企业接待日活动和企业座谈会,“面对面”答疑解惑、“手把手”指导帮扶,帮助企业解决副产品去向、废水间接排放、排污许可证变更、自动监控设施备案和设置、挥发性有机物无组织排放管控等实际问题。同时,开展“送法入企”活动,当面解读生态环境法律法规和标准,并向企业分发《“漫说”环保——上海市生态环境行政执法典型案例图解手册》等普法宣传材料,以典型案例为警示,督促指导企业落实环保主体责任。

做好协同联动,发挥环境监管合力。近期查处的吴江某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涉嫌非道路移动机械冒黑烟污染大气环境案,就是协同监管取得成效的例证。上海市环境执法总队与化工区管委会环保办在上海化工区内开展异味巡查时发现,有非道路移动机械排放明显可见的黑烟,随即通知执法人员。执法人员第一时间赴现场对违法行为进行取证,通过对业主方、项目总包方及分包方等多方主体进行调查询问,并调取相关人员的劳务合同、委托协议,以及设备相关证件。最终确认违法主体为实际使用该非道路移动机械的是吴江某工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该案件从发现违法问题到完成调查取证仅用时两天,有效防止了违法主体离开本市规避法律责任的情况发生。

保持战备,执法队伍全天候响应

由于上海化工区内市管固定污染源占全市市管固定污染源总数的73%,加之企业规模较大,执法人员日常需要承担较重的执法监管任务,每周平均须完成执法检查任务20余项。

为确保执法任务完成质量不打折扣,执法人员充分利用非现场检查方式,在到达企业前,通过相应监管平台获取数据资料、排查问题线索,对企业相关污染物排放情况做到心中有数,对存疑的重点区域、重点问题做好记录,确保在现场检查中有的放矢,提高现场检查的效率和问题发现率。

同时,执法队伍全力做好周末和节假日巡查,特别是每逢重大活动保障、大气攻坚、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监督帮扶等时段的现场巡查工作。

此外,针对化工园区内企业工艺特点,执法人员不定期在夜间开展工业无损探伤检测活动。执法机构对首次开展探伤作业的企业需要实施现场全覆盖执法检查。今年以来,园区已开展探伤作业10余次,作业时间通常是在22:00以后,持续到次日凌晨时分,执法人员会同市辐射安全中心监测人员对每一次夜间探伤作业严格把关,防止放射源失控、丢失、操作不当等导致人员意外照射或环境辐射污染,坚决守牢环境安全底线。


作者:姚有为

来源:中国环境APP

编辑:陈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