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新学期来啦!为进一步展现徐汇区正高级教师们的专业魅力和教育温度,徐汇区教育工作党委、区教育局携手区融媒体中心,推出“正高级教师开讲”专栏!我们将走进老师们的日常课堂、教研现场,翻开他们办公桌上那些“有故事”的小物件,聆听暖心又励志的育人经历,感受他们专业成长中的关键突破,传递他们扎根讲台的热忱与智慧。希望这些真实的讲述,能点亮更多教育者的灵感,共同助力徐汇教育高质量发展。一起期待老师们的精彩分享吧!
在徐汇教育这片热土上,我已经耕耘了26年。有些人觉得教育科研高深莫测,离一线很远。但我的体会恰恰相反:真正的科研,必须深深扎根于教育的泥土,才能开出有生命力的花,结出实在的果。
这些年,我始终坚信一个理念:科研要引领教改,更要赋能教师成长。它不能悬在半空喊口号,而是要落到课堂里、教师心里。记得2014年参与市级重点课题时,我们一头扎进“课程标准如何真正落地”的问题里。那段经历让我刻骨铭心——和老师们一起摸索、开发工具、解决真实的课堂困境。这让我明白,教育科研的路径再清晰不过:从问题出发,用方法和工具承载实践的改进与创新。离开了这方实践的土壤,再好的想法也只是空中楼阁。
学校调研
所以,我要求自己,也引导身边的伙伴:科研的起点,永远是教育教学现场那个“挠头”的问题。它可能是一次课堂的卡顿,一个学生的困惑,或者一个教学环节的反复低效。把实践当作土壤,在静水流深的日常中,研究才能真正助力教改的推进。
后来,在2019年主持另一个市级课题时,我的关注点更深了一层:教师做科研的内生动力从何而来?我发现,仅仅关注解决教学问题还不够。教师的研究过程本身,应该成为他们情意发展、建构教育生活意义的旅程。当他们感受到研究的归属感和价值感,那种“我要研”的热情才会真正被点燃。
专题讲座
为了实现这点,我和团队摸索着建立了“研·修·导·管”一体的机制。核心是什么?是尊重与激活每一位教师的智慧与主体性。我们搭建多元的研究共同体,不是自上而下的指令,而是并肩同行的探索。我珍视每一次和老师们深入交流的机会,走进他们的内心,理解他们的困惑与期待。看到他们在研究中眼睛亮起来,找到属于自己的专业自信和职业幸福感,那是最让我欣慰的时刻。
现在作为区教育学院研究中心的负责人,回头看这些年的路,从参与课题到主持研究,从开发工具到建立机制,变的是工作场景,不变的是“用专业温暖教育”的初心。这些年常说 “科研赋能成长”,其实反过来,是老师们的实践一直在滋养着我的科研思考。教育这条路没有终点,只要还能和老师们一起在教改现场摸爬滚打,只要还能听见课堂里真实的问题声,我就愿意继续做那个扎根泥土的研究者——因为真正的教育智慧,永远生长在实践的土壤里。
记者:姚丽敏
图片由区教育局提供
编辑:耿洁玉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