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浙商银行上海分行以“保障金融权益 助力美好生活”为主题,借2025年上海地区金融教育宣传周活动启动仪式东风,正式拉开2025年金融教育宣传周序幕。分行通过线上线下多元形式开展金融知识普及,精准提升公众金融素养,筑牢风险防范意识防线。
线下联动:多维渗透,把课堂搬到群众身边
分行辖内16家机构主动下沉,深入社区、企业、学校、乡村,构建全方位宣传网络。
社区场景精准覆盖。分行营业部以社区居委会为纽带,在珠江玫瑰园和凌三小区发放宣传折页,解答公众提问,宣传消费者权益保护等知识。自贸试验区分行走进上钢五村居委,为群众普及金融知识,提升其资金财产安全保护意识。静安支行在江宁街道乐宁集市等地,通过摆放展台、发放手册,向居民普及人民币防伪特征和反洗钱知识。金桥支行携手永业一居社区居民活动中心,结合老年人生活场景,讲解“冒充客服退款”“虚假保健品投资”等电信网络诈骗、养老领域非法集资等风险点,传授“三不一要”防范技巧。花木支行在牡丹四居委,为老年人开展防诈骗和假币识别讲座。长宁支行通过“网点+社区”联动,在芙一小区向居民普及金融知识,提醒老年群体警惕“高息理财”“AI换脸”等新型骗局。松江支行在檀香花苑社区,分析“刷单返利”等常见金融诈骗手段,并提醒居民们要保护好个人信息。
乡村场景扎根延伸。嘉定支行在马陆镇北管村设摊,为村民开展金融知识教育,打通金融教育宣传“最后一公里”。活动现场,支行工作人员围绕村民最关心的实际需求,用通俗易懂的“家常话”拆解金融知识,面向种养殖大户与个体商户,普及征信保护、反洗钱等基础常识,提醒收款码不外借的资金安全风险;对返乡创业青年,则细致解读涉农贷款、创业扶持等金融政策,助力乡村产业发展。这种“设摊驻点”的形式,将金融服务从网点延伸至田间地头,有效填补了农村地区金融知识普及的短板,切实守护了村民的“钱袋子”。
政企场景深度融合。陆家嘴支行在浦东新区政务服务中心搭设宣传展台,围绕金融产品适当性开展教育宣传,帮助消费者了解金融营销风险点,同时进行反诈知识宣传,帮助消费者下载国家反诈中心APP,揭秘“冒充公检法”等常见诈骗手段。普陀支行在长寿党群服务中心,结合群众需求,普及金融产品选择技巧和防诈骗知识,切实将“风险提示送上门”。闸北支行在泛欧现代大厦办公楼层,通过一对一讲解,围绕金融产品适当性管理和反诈知识,帮助消费者保护财产安全。虹桥支行与虹桥总部1号联合成立金融顾问工作室,为企业提供定制化金融服务。
校园场景精准滴灌。杨浦支行、徐汇支行分别走进复旦大学、上海市浦东新区育华学校,开展“守住钱袋子·护好幸福家”等金融知识宣传教育活动,切实提升师生对非法金融活动的防范意识。闵行支行举办“小小银行家”活动,通过“零花钱规划”、揭露“网络游戏充值诈骗”等寓教于乐的方式,帮助青少年启蒙金融安全意识。奉贤支行联合上海金融监管局主管的上海市金融消费纠纷调解中心,走进柘林学校,举办“金种子计划—青少年金融素养教育基地”揭牌仪式,开展反诈反洗钱主题课堂。
线上传播:云端发力,让知识触达更多人群
9月17日,分行“零售特种兵”开启公益反诈直播,聚焦开学季大学生高发骗局展开深度解析,实时互动答疑获观众广泛点赞;依托浙银特色融媒体宣传矩阵,精准推送“虚假培训”“快递丢失/赔付”等热门诈骗类型解读,有效提升大众反诈警惕性与识别能力。
原创载体:巧思赋能,让防诈融入日常
分行精心印制《金融机构产品适当性管理办法》手册,助力消费者科学识别风险、选择适配产品。分行青年员工手绘四宫格漫画,聚焦老年人高发的电信诈骗场景,拆解“冒充客服短信”“诱导转账取消扣费”等典型骗局。此外,更以“场景化传播+实用体验”为核心亮点,推出十大骗“橘”套娃、防诈守护伞、十大骗局邮票册等原创作品,致力于让反诈知识融入日常用品,实现“见物知防诈”的传播效果。
此次宣传周活动通过线上线下立体化布局,将专业金融知识与群众生活场景深度绑定,让风险防范意识深入人心。未来,浙商银行上海分行将持续创新宣传模式、丰富服务载体,切实履行金融机构社会责任,为提升社会公众金融素养、守护群众“钱袋子”安全贡献更多力量。
扫码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