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第一教育 > 文章详情

“布”里有故事,展中见未来,这所小学的Z²科博馆上新啦!

转自:第一教育 2025-09-18 20:48:48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紫竹小学有一个Z²科博馆,以Z形双厅为场地串联科学奥秘(圆厅)与实践探究(方厅)。Z²科博馆通过每月主题策展实现紫小少年“自主管理×科学认知”的平方赋能,以“观察者→实验者→策展人”的角色进化,让科学思维像竹子一样拔节生长。(点击查看相关报道)

9月18日,Z²科博馆第四期展览“‘布’一样的生物多样性”正式启动。本期展览主题为“经纬不忘,织梦未来”,共设置“布”可思议、“布”载文化等6个展区,以“布”为叙事线索,连接历史记忆、自然馈赠与未来科技。

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紫竹小学校长蒋方叶表示,“在9月18日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一起回望‘布’所承载的民族历史和情感,也期待它在可持续发展中展现新的可能与未来。”

开幕式上,上海纺织博物馆馆长贾一亮说,布不仅是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见证,更承载着一寸山河一寸布的家国情怀。从新石器时代的纺织遗存,到改良后的棉纺技艺,布始终紧密连接着历史与民族精神。

贾一亮表示,“布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一株棉花要经过近百道工序才能织成布匹,这不仅提醒我们珍惜身边的每一件衣物,也启发我们思考可持续的生活方式。”如今,随着科技创新,菌丝体布料、海藻纤维等新材料让传统织物焕发新生,也为环保理念融入生活、共建绿色未来提供了新的可能。

蒋方叶表示,本次展览的布展过程凝聚了学生、老师和家长的心力,每一处细节都承载着合作与探索的故事。她以“经纬不忘”为引,向学生讲述布的经线与纬线如何相互支撑,正如历史与文明需要代代守护与传承。蒋方叶指出,展览不仅让学生触摸到布料背后的文化与匠心,更让他们在真实情境中体会学习的温度与责任,“希望学生能在一次次探究中读懂山河岁月与自然伟力,收获守护与创造的勇气。”

由“布”缘起是三(2)班和一(4)班的创作成果,他们收集了不同时代的校服,还有一箩筐来自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和小伙伴们的校园故事。“在这里,校服不只是衣服,更是成长的见证。”

“布”源自然由五(6)班和二(6)班布置,在这里,学生可以拿起显微镜,仔细观察纤维的奥秘;还能玩“摸一摸碳纤维”的小互动。在互动区的学生告诉第一教育,“原来我们身上的每一件衣服,都是大自然送给我们的特别礼物!”

“布”济天下由四(5)班、四(6)班布置,小讲解员们带着观众探索中国纺织地图,认识当今城市的纺织传奇人物,感受科学家与工匠们专注敬业的精神与力量。

“布”载文化由五(5)班设计,在这里,观众可以欣赏漂亮的马面裙和传统服饰,“每一针、每一线都绣出了东方独特的美。”

“布”建未来由二(7)班打造,他们设计了未来校服实验室,用科技加创意让天更蓝,让水更绿。

“布”可思议由三(1)班和三(4)班布置,“在这里你可以通过一块布了解一段故事,做拼布小礼物……”

除了上述六个展区外,现场一棵由不同颜色、不同材质布条编织而成的“生命树”格外引人注目。每一根布条都书写了学生与老师的愿望,经重新组合后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在9月18日这个铭记历史、珍视和平的日子里,生命树以自然为形,象征生生不息的力量。它提醒人们珍惜资源、尊重多样,也传递出“每一块布不应被轻易丢弃,每一个人不应被轻易定义”的态度。

据悉,在本次“‘布’一样的生物多样性”展览中,上海纺织博物馆还特别推出了马面裙数字展,这是该馆首次以数字化方式呈现传统服饰之美。贾一亮介绍,去年线下展览广受欢迎,但因场地限制,部分观众难以近距离欣赏实物。如今,数字展以三维建模方式搭建,走进华东师范大学附属紫竹小学,让学生能够沉浸式观展。

数字展览分为六个展区,涵盖赤、黄、黑、白、蓝五种正色及一类间色,既有清代马面裙实物展示,也有国内顶尖设计师的创新力作,其中还有亮相春晚舞台的作品。

文字:周紫昕

图片由学校提供

编辑:曹轶姗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