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品、奶茶、含糖饮料等高糖饮食在征服人的味蕾的同时, 也带给人们“甜蜜”的烦恼和负担。“喝含糖饮料会发胖吗?”、“食糖会喂养癌细胞吗?”、“吃甜食更容易得乳腺癌吗?”这些说法被广泛流传和发酵,更让癌症患者对甜食又爱又怕,甚至拒“糖”。科学研究表明:糖并非直接的“致癌物”,但长期无节制的高糖饮食可能导致肥胖或暗藏肿瘤风险。高糖饮食不仅增加乳腺癌发病率,还可能加速肿瘤进展,影响治疗效果。
糖非直接致癌物
食物中的糖是机体中糖的主要来源,被人体摄入经消化成单糖吸收后,经血液运输到各组织细胞中代谢。人体内糖的主要形式是葡萄糖(糖的基本形式)及糖原。葡萄糖是糖在血液中的运输形式,在机体糖代谢中占据主要地位;糖原是葡萄糖的多聚体(包括肝糖原、肌糖原和肾糖原等),是糖在体内的储存形式。
人体中,无论是健康细胞还是癌细胞,都需要葡萄糖作为能量来源。临床癌症影像检查PET-CT工作的原理 -- 给患者注射带有核素标记的葡萄糖,身体内的癌细胞因代谢旺盛就会摄取更多,从而在影像上显现出来,无处遁形。目前没有确凿证据表明糖或甜食本身是像烟草或某些化学物质那样的直接致癌物。
过量摄入隐患多
糖与癌症的关联,关键在于“量”和长期影响的方式。其中,肥胖是最关键的中间环节。肥胖已被世界卫生组织下属的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明确列为致癌风险因素,过多摄入添加糖(尤其是来自含糖饮料、糖果、糕点、加工食品中的蔗糖、高果糖和玉米糖浆等)是导致体重增加和肥胖的主要饮食因素之一。
肥胖状态下,脂肪组织(尤其是内脏脂肪)会分泌促炎因子,引发慢性炎症,持续的慢性炎症环境损伤机体DNA,导致细胞癌变。此外,肥胖导致激素失衡和代谢紊乱,高雌激素水平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风险增加有关,也增加患II型糖尿病的风险,而糖尿病本身也与某些癌症(如肝癌、胰腺癌、子宫内膜癌)风险升高相关。
警惕糖过量信号
你是否经常会下午犯困、是否饭后饿得很快?皮肤是否反复长痘,变得暗沉粗糙?量量自己的腰围,看看是否超标准?(男性不超过85厘米,女性不超过80厘米)。体检报告是否显示空腹血葡萄糖偏高或糖化血红蛋白升高? 这些都是身体发出的“控糖信号”。以上信号如果满足两条以上,就要警惕“糖过量”。伴有糖尿病的癌症患者,当出现心慌、手抖、出汗等交感神经兴奋和头晕、意识障碍等中枢神经症状时,应警惕“低血糖”能量“断供”的信号。
控制添加糖摄入
汽水、果汁饮料、运动饮料、奶茶、加糖咖啡/茶等,是饮食中添加糖的最大来源之一。一瓶可乐就含有超过每日推荐上限的添加糖(约35-40克)。饼干、蛋糕、甜点、冰淇淋、早餐谷物、风味酸奶、果酱、沙拉酱、甚至一些面包、调味酱和“健康零食”中都可能含有大量添加糖。蜂蜜、枫糖浆、浓缩果汁等天然甜味剂,虽然含有少量其他营养素,但其主要成分仍然是糖(果糖和葡萄糖),过量摄入对健康的影响与精制糖相似。
世界卫生组织(WHO)强烈建议:将添加糖的摄入量控制在每日总能量摄入的10%以下(约50克),如果能进一步降低到5%以下(约25克)对健康更有益。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议每天添加糖摄入不超过50克,最好控制在25克以下,特别要限制含糖饮料,尤其是限制添加糖。
控糖关键是平衡
研究发现,每天一杯含糖饮料,乳腺癌发病风险增加22%;每周3杯以上含糖饮料,乳腺癌患者因肿瘤相关死亡风险增加35%。限制含糖饮料是最容易且效果最显著的控糖途径,也是降低癌症风险的饮食策略之一。
最健康的饮品是白水、淡茶;最优选的水果是完整水果。要限制添加糖食品、含糖饮料、果汁(即使是100%纯果汁,也损失了纤维且糖分更易吸收),警惕“无糖”或“代糖”食品(购买时阅读食品标签,关注“碳水化合物-糖”或“添加糖”含量)。代糖(如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等)虽不提供热量,有助于控制能量摄入,但并非“健康食品”,长期大量食用可能扰乱肠道菌群。
糖本身不是直接致癌物,不必对甜食感到极度恐慌,偶尔享受一份甜点无妨,但要清醒地认识到过量摄糖对健康的潜在危害,尤其要关注其通过肥胖间接增加癌症的风险。乳腺癌患者通过以上控糖措施,并均衡饮食(多吃蔬菜水果、全谷物、优质蛋白)和规律运动来保持健康体重,定期监测空腹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反映近3个月血糖平均水平),及早发现代谢异常。可远离“甜蜜陷阱”。
无论是健康人群,还是肿瘤患者, 最安全的“甜蜜”是“习惯”,建议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将控糖习惯变成生活日常。严格限制含糖饮料,识别并控制加工食品中的添加糖,减少对“甜”的过度依赖,保持健康体重。控糖的关键是“平衡”,而非“禁糖”,科学认识,合理摄入,才是对身体最好的呵护。
乳腺外科
【门诊预约】
关注
“同仁医院公众号”
后点击下方菜单
【门诊预约】
供稿:汪 洁
校审:戴 云
预约就诊请关注公众号:
(配图源自网络,如有侵权请通知删除)
欢迎关注同仁医院官方微信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