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宝山区生态环境局执法大队与上海宝山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以下简称宝新园)积极探索生态环境执法监管新模式。作为宝山产业转型的重要阵地,宝新园聚集众多制造业、新材料等企业,生态环境执法监管面临着企业类型复杂、监管要求精细等挑战。环保管家与生态环境执法的协同合作,成为提升园区监管效能、推动绿色发展的关键路径。
宝新园环境执法监管现状与困境
宝新园北区目前入驻企业超330家,产业涵盖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和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在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生态环境监管压力。传统执法模式下,宝新园的生态环境执法面临多重困境。
监管力量与监管需求严重失衡。园区内企业数量众多,负责宝新园北区的中队仅有5位执法人员,有3个管辖街镇,人均需监管企业数量远超合理范围,导致执法频次不足、检查深度不够,难以实现对企业排污行为的全面覆盖与有效监督。同时,生态环境执法对专业性要求不断提高,如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碳排放核算等工作,现有执法人员在相关专业知识与技术应用方面存在短板,难以精准识别环境问题与隐患。
此外,企业与执法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壁垒,部分企业不愿主动披露环境管理信息,或是由于专业能力不足导致信息报送不规范、不准确,影响执法监管的准确性与效率。
探索环保管家与执法协同机制
针对上述问题,上海市宝山区探索环保管家与生态环境执法协同机制。
前端预警防控。环保管家通过常态化巡查机制,对园区企业开展高频次、全覆盖的现场检查。巡查过程中,环保管家对企业废气排放口、废水处理设施、危废储存场所等重点区域进行细致排查,同时核查环境管理台账、治污设施运行记录等资料。例如,在一次例行巡查中,环保管家发现某化工企业存在废气收集管道密封不严、危废台账记录不完整等问题,随即向企业下达整改通知书,明确整改要求与期限。为确保问题整改到位,环保管家建立“问题发现—跟踪督办—验收销号”闭环管理机制。定期回访企业,监督整改进度,对整改不力的企业及时上报执法部门。通过这种日常巡查与整改督促相结合的方式,有效提升企业环境管理水平,降低环境违法风险。
中端联动攻坚。在日常执法与专项检查行动中,宝山区生态环境局执法大队与宝新园推行“执法主导、技术支撑”的联合检查模式。执法人员与环保管家组成联合检查组,深入企业生产一线开展检查工作。环保管家对企业的治污工艺设计、设备运维记录进行全面核查,从专业角度指出企业存在废气处理工艺参数设置不合理、设备维护周期过长等问题,并出具书面技术分析报告。执法人员依据环保管家的专业意见,结合现场检查情况,当场固定影像、检测数据等证据,对企业存在的环境违法行为进行立案查处。
后端闭环治理。当企业因环境问题受到行政处罚后,环保管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可为其量身定制整改方案。方案明确整改技术路线、时间节点和资金预算等信息,确保整改具有可操作性与经济性。如,某企业因废水排放超标被罚后,环保管家建议采用“预处理+生化处理”工艺,帮助企业优化废水处理流程,整改成本降低,整改周期缩短,促使企业顺利完成整改并达标排放。
环保管家与执法协同机制在宝新园的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园区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通过精准化执法与专业化服务,企业污染物排放达标率大幅提升,废气、废水排放量显著减少。同时,企业环境管理水平显著提高,在环保管家的指导下,企业完善了环境管理制度,提升了环境管理能力,增强了绿色发展意识。执法效率与效能也实现双提升,执法资源得到合理配置,执法成本降低,执法威慑力增强,形成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执法监管氛围。
“宝新园的实践经验表明,环保管家与执法协同机制是提升工业园区生态环境执法监管效能的有效模式。通过整合专业技术力量与执法资源,实现了从被动监管到主动服务、从粗放管理到精准治理的转变。我们将继续深化这一协同机制,探索更多创新举措,为工业园区生态环境执法监管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宝山经验’。”宝山区生态环境局执法大队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者:施聪
来源:中国环境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