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红十字会第50届南丁格尔奖颁奖活动日前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护师邢红登台领奖。这也是上海时隔14年再次获此殊荣。
从“患者之痛”到“行业突破”
她是 PICC 领域的“拓荒者”
20世纪90年代初,肿瘤患者的化疗之路满是煎熬:反复穿刺、药物刺激让手背红肿溃烂,不少人因血管损伤被迫中断治疗。亲眼见证这一切的邢红,暗下决心要改变现状 —— 她将经外周插管中心静脉导管(PICC)技术引入中国,成为上海首位实操该技术的一线护士,为患者打通了“无痛治疗”的生命通道。
考虑到肿瘤患者身体虚弱,每周往返大医院非常不便,邢红又推动建立“标准化静脉导管护理社区示范基地”:从诊室环境到操作流程,从人员资质到耗材配备,全流程标准化管理。如今,邢红团队的足迹已覆盖虹口、宝山、静安、普陀、徐汇、闵行、松江、嘉定、黄浦、奉贤等4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累计维护近5000例次导管,无一例并发症,真正实现了“家门口的优质护理”。
邢红(左三)为标准化静脉导管维护社区示范基地揭牌
从“伤口护理”到“身心守护”
她是患者眼中的“生命之光”
在邢红39年的护理生涯中,有太多“奇迹时刻”。曾有一位年轻乳腺癌患者,肿瘤侵犯胸壁导致皮肤破溃糜烂,恶臭让家属都避之不及。邢红主动接手,每天耐心换药、轻声安抚,帮助患者建立治疗信心。三个月后,患者的胸壁伤口完全愈合,家属哽咽着说:“是邢老师给了她第二次生命。”
这样的温暖故事,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同样上演。作为艾滋病、结核病高发地区,当地患者(尤其是幼儿、老人)长期面临输液难题。邢红得知后,第一时间奔赴抗艾一线,为5岁肠结核女孩完成当地首例PICC置管,她还指导当地医院为特应性皮炎艾滋病患者成功置管,解决后续治疗的“关键一步”。
这件事也让邢红更坚定了关注肿瘤患者“身心双重需求”的决心。1995年,她率先成立“肿瘤康复沙龙”,为患者提供 “身-心-社-灵”全程服务:不仅有专业护理指导,还有心理疏导、康复经验分享。久而久之,“找邢红老师”成了患者们的定心丸;而她的付出也感召了一批康复患者加入志愿者队伍,让希望在患者间接力传递。
从“上海经验”到“全国共享”
她是护理技术的“传播者”
“把好技术传出去,才能帮到更多人。”这是邢红常挂在嘴边的话。作为静脉输液治疗权威专家,她把技术推广当成使命:2005年编写中国首部PICC护理指南,让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成为全国静脉治疗培训基地;她连续10余年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学习班,从理论讲解到实操示范,毫无保留地分享经验,累计培养出6000多名静脉治疗专科护士,为基层医院输送核心力量。
20年间,她的足迹遍布云南、贵州、内蒙古、青海等10余个省份的60多家医疗机构,将穿刺技巧、护理要点手把手地教一线护士,完成院外专科会诊1000余例。在国际舞台上,她多次受邀在AVA、WoCoVA等全球护理学术会议上分享经验,从社区护理模式到PICC技术创新,让中国护理技术赢得世界尊重。
如今,已近花甲之年的邢红,依然每天穿梭在病房与门诊之间,依然会为了一个技术细节反复琢磨,依然会在患者需要的第一时间出现。护理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守护生命、传递温暖的事业。向每一位默默奉献的护理工作者致敬!
来源:综合健康上海12320、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订阅号、易爱医、梅斯医学
戳这里为我加颗小星星⭐️
公众号一言不合就改版,
“星标”我才能更方便接收消息哦。
现在只需三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