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上海气温整体有所下降,而9至10月温度适宜、雨水较多,更利于蚊虫繁殖,秋季也是多数蚊种一年中最后的繁衍高峰期,民间素有“秋后蚊子猛于虎”的说法。秋季防蚊灭蚊,既可降低当下叮咬骚扰,更是减少疾病传播的关键。躲过夏季蚊虫叮咬,如何应对秋蚊“反扑”?对此,由市卫生健康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市疾控局、市爱卫办主办,市健康促进中心等承办的“上海健康播报”特别推出“秋季防蚊灭蚊九问九答”健康提示,呼吁市民重视秋季防蚊灭蚊,积极维护身边环境卫生,从源头减少蚊虫孳生。
秋天一到,不少人觉得蚊子反而更“嚣张”,民间常有“秋后蚊子猛于虎”的说法,就是形容秋季蚊子叮咬更频繁、更凶猛的现象。其实,这和蚊子的“生存策略”“繁殖需求”以及秋季气候条件密切相关。
秋季(尤其9-10月)气温适宜(25℃-30℃)、雨水较多,这种温湿环境适合蚊子的活动和繁殖,而且能避免出现夏季极端高温中“被热蔫”的情况,蚊子在适宜温湿环境中代谢加快、活动更勤。此外,秋季也是多数蚊种一年中最后的繁衍高峰期,雌蚊子需要大量吸血获取产卵所需的蛋白质,用于支撑生殖营养周期,完成产卵、繁殖后代的使命。同时,部分蚊种开始为越冬储备能量,吸血较多的个体更易存活至次年春天,这也是秋蚊叮咬行为更积极的原因。
2.秋季蚊虫叮咬,不仅是“痒”那么简单?
除了叮咬引起红肿、瘙痒外,更值得警惕秋蚊叮咬传播疾病的潜在风险。近期我国南方部分地区仍有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疫情发生或流行,加之国庆小长假将至,国内外人员流动增加,增加了蚊媒疾病传播的概率;秋季温度适宜,蚊子正发起“年终冲刺”,同时人群户外活动仍较多,且人体免疫力因季节转换可能会有所下降,感染风险依然较高。
3.秋蚊“秋后算账”,为何被叮咬后痛痒感更强?
不少人感觉,秋蚊叮咬后的痛痒感更强,躲不过蚊虫的“秋后算账”。这与蚊虫唾液中注入的抗凝血物质和麻醉物质成分浓度变化有关,可能导致更明显的局部过敏反应,儿童及过敏体质者更加需要注意。
4.躲过夏季蚊虫叮咬,居民如何应对秋蚊“反扑”?
居民可通过以下三步保护自己,防止秋蚊“骚扰”:
一是清除蚊虫孳生地。彻底清理室内外各种积水容器,翻盆倒罐;定期更换水生植物容器内的积水(至少每周一次);妥善处置废弃轮胎、容器等易积水物品。
二是做好家庭防蚊灭蚊。维护好纱窗、纱门,必要时使用蚊帐;优先使用电蚊拍等物理方法杀灭成蚊,辅以液体蚊香、气雾罐等化学方法做好家庭防蚊灭蚊。
三是外出做好个人防蚊。户外活动尽量着浅色长衣长裤,使用有效驱蚊产品;避免在蚊虫活动高峰时段在绿化、凉亭等长时间停留。
5.国庆假期旅游,防蚊“攻略”如何做?
旅游做好防蚊,既是保护个人健康的“必修课”,也是阻断蚊媒传染病传播的“社会责任”。提前做好防蚊“攻略”,才能安心享受“诗和远方”:
一是提前查询目的地风险。出行前关注旅游地是否为蚊媒传染病流行区,高风险地区需加强防护。
二是做好物理防护。穿着浅色长袖衣裤,减少皮肤暴露;预订有纱窗、蚊帐或电蚊香的酒店。
三是正确使用驱避剂。选择含有效驱蚊成分(如避蚊胺、派卡瑞丁、驱蚊酯等)的驱避剂,外出前涂抹暴露部位,如果在户外逗留时间较长,可按说明书重复使用。
四是避免“招蚊行为”。少用香水、发胶(蚊子喜欢浓香味);多数蚊虫在黄昏和黎明时段最为活跃,尽量避免该时段在草丛、凉亭、水池边长时间逗留。
6.夏季已过,秋季防蚊灭蚊还有必要吗?
秋季防蚊灭蚊,既可降低当下叮咬骚扰,更是减少疾病传播的关键,特别在登革热、基孔肯雅热流行季节加强防蚊灭蚊措施尤为重要。
开展秋季灭蚊,通过采取清除蚊虫孳生地,杀灭室内外的成蚊的措施,可显著降低本年蚊虫(卵)越冬的基数,降低越冬蚊虫密度,也是实现次年蚊虫早防早控、事半功倍的关键,能有效降低来年夏秋季蚊媒密度与疾病传播风险。
7.秋天过后,“家蚊”躲去哪了?
10月中旬以后,随着温度降低,蚊子数量逐渐减少,但并非全部死亡。部分成蚊会进入“滞育”状态,并躲藏在温暖、潮湿、避风的场所,成为“越冬蚊”,像夏季常见的淡色库蚊(俗称“家蚊”)就是以成蚊滞育的方式来越冬。越冬前,雌蚊子吸血后不再用于繁殖后代,而是把营养转化为脂肪体,依靠这些能量储备捱过寒冬。
它们多选择防空洞、花房、地下车库、楼梯间、卫生间等温暖、潮湿、阴暗、少扰的场所栖居,通过降低代谢水平“扛过”冬季后,待第二年春天气温回升后再归来。
8.秋天过后,“花斑蚊”消失了吗?
白纹伊蚊(俗称“花斑蚊”)是夏季最常见的一种蚊子,也是是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等重要蚊媒传染病的主要传播媒介。
当秋天过后,环境温度低于15℃时,它们主要以卵滞育的形式越冬,是以“卵”的形式存活下来,卵具有较强的耐寒性和抗干燥能力,可在寒冷干燥环境中存活数月,待次年温度上升,积水出现时再次孵化。
值得注意的是,白纹伊蚊还可经卵传递登革热病毒等病原体(即垂直传播),使子代蚊虫具备疾病传播能力,为登革热的蔓延和传播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9.秋季公共环境高效灭蚊,如何做?
记得两个重点:
一是幼虫控制。开展清除蚊虫孳生地的爱国卫生运动,对各种可能孳生蚊虫的水体依据孳生地性质分别采取翻、清、通、填的分类管理与处置的原则,控制蚊虫孳生。对于无法清除的积水如地表雨水井、地下室集水井等水体可投放灭蚊幼缓释剂。
二是成蚊控制。以居民区、公共绿地、市民集中活动场所作为重点区域,开展空间喷雾灭成蚊。同时各类地下室(车库)、车棚、楼道、地下通道等场所温暖潮湿,也是蚊虫越冬的适宜栖息地,应作为秋季灭蚊的重点场所,开展滞留性喷洒灭成蚊。
资料:沪小康
编辑:陈 莎
责编:王 博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