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使用App、小程序时
是否会随手点击“同意授权”?
你知道这个小小的举动
会给第三方机构提供多少个人信息吗?
有意无意间开通的免密支付
又会“偷”走你多少钱?
近日,
“支付宝账号解除授权”的话题
冲上微博热搜第一,
引起热议↓
一位网友建议大家打开支付宝,查看“个人信息授权管理”,同时呼吁大家也查一下“免密支付/自动扣款”。
很多网友尝试操作后感慨万千:
■“打开一看,长长的一串……”
■“最早的2015年,一共171条。”
■“列表长到不见底……难怪一天到晚被骚扰电话袭击。”
■“11点半看到热搜,删了快一小时才删完。”
还有不少网友查了“免密支付/自动扣款”,瞬间炸锅:
■“从2021年开通了优酷视频会员,扣费至今,完全不知道”
■“我发现我每个月捐20元,连续捐了5年多了……”
■“每3个月被扫描全能王扣86元,连续扣了3年”……
有网友发现,自己不知不觉授权了121项,其中最早的是2015年底授权的;最近的是今年8月底授权的,授权内容为获取姓名、身份证号等身份信息……百余项授权中,部分授权内容是获取昵称和头像,但也有不少会涉及姓名、身份证号、手机号码等敏感信息,甚至很多软件、平台毫无印象,都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
还有网友表示,自己去年年初才检查,没想到这次一查,竟然又新增了15个项目签约了“免密支付/自动扣款”服务,包括付款码免密支付、乘车码支付、自动还款、打车软件、定期扣款投资理财、外卖软件、视频会员等,甚至不知何时开通了某视频会员自动续费,7月1日被扣了238元会员年费……
小编看了一下,自己竟然授权了222项!
支付宝客服解释称,这些授权多为应用的小程序在快速登陆选项中选择了用支付宝账号,按照应用的不同要求授权了不同的信息,例如所在地,账号名称,性别等。建议用户可以定期清理自己不常使用或者不常见的应用授权。
客服同时表示,向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支付宝会接入一些第三方合作伙伴,但支付宝高度重视用户隐私保护和数据安全,严格遵循“用户明确授权”、“最小化”原则。
如果涉及到信息调用,会按照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的要求以确认协议、具体场景下的文案确认、弹窗提示等征得用户同意。当且仅当用户授权后,才会在特定情形下与第三方共享用户信息。
打开支付宝应用中点击【我的】-【设置】(右上角齿轮图标)-【用户保护中心】-选择【个人信息授权管理】或【免密支付/自动扣款】,选中对应的应用或小程序进行管理即可。
<左右滑动查看>
此外,
针对“自动扣费”的情况,
消保委也发布过消费提示,
提醒广大消费者↓
要谨慎开通自动扣款功能
除生活场景中高频率出现的小额公共服务外,对各种会员、出行、游戏等的自动扣款(免密支付),消费者在开通时要多权衡利弊。
特别要留意首月(次)优惠后自动续费的约定。
同时,定期清理微信支付和支付宝的免密授权、自动续费功能。
此外,要养成定期核查账单的良好习惯,把银行、微信、支付宝、电信、水电气等账单逐一查对,看看是否有异常扣费,如果有异常扣费,要分析原因,及时进行处置,以免侵权行为长时间发生,自己还不知情。
你开通“自动扣款”
功能了吗?
赶紧自查一下!
申工社综合自支付宝、上观新闻、新闻坊、无锡发布等
转载需注明出处
本期编辑:凌睿
官方通报!杭州女子散步误踩氢氟酸后去世!记者调查:可直接网购!太危险!黄金急救法→
最新提醒!下周上班时间有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