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 文章详情

在这里,我读懂了临床营养的深度丨华山进修

转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2025-09-17 18:46:12

从河南到上海,跨越千里的3个月进修时光,让我困扰多年的问题找到了答案,更解锁了临床营养工作的“规范与深度”。这段旅程里,温暖的关怀、细致的带教、严谨的体系,都成为我职业生涯中珍贵的养分。

初遇:未见面先关怀,开启暖心之旅

还记得进修报道前一天,我刚做好出发准备,田芳副主任就提前通过微信联系了我,细致叮嘱报道流程、所需材料乃至生活注意事项。一句句耐心的提醒,瞬间驱散了我初到陌生城市的局促与不安。这份“未见面先关怀”的温暖,让我对即将到来的进修生活满怀期待,也让我初次感受到华山医院临床营养科团队的细腻与专业。

深耕:在不同岗位 解锁“营养规范”的真相 

进修期间,我跟着不同岗位的老师学习,每一周都有新的认知突破,也一点点解开了困扰我多年的工作难题。

主班岗:看清膳食医嘱执行的“全链路”

第一周,我跟着张静娴老师和陈阳老师熟悉主班工作。刚接触时,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华山医院的膳食医嘱系统——单独的膳食医嘱模版里,不仅包含常规膳食建议,连肠内营养方案都清晰归类,操作便捷又规范。

这也让我终于弄懂了困扰我十余年的“三甲评审难题”:住院患者膳食医嘱执行路径到底该如何落实?在河南的部分医院,当医生开具膳食医嘱后,护士往往只是简单告知患者“饮食清淡点”、“吃糖尿病饮食”。然而,多数患者根本不明白“糖尿病饮食”具体能吃什么,这样的执行方式最终不过是走走过场,没有实际效果。

但在华山,我看到了真正的“闭环执行”:从医生开具医嘱,到营养师核对并定制个性化方案,再到打标签、分餐核对,每一步都有明确流程。主班的工作其实很繁琐,需要处理医嘱、协调加餐减餐、应对突发需求,忙起来像“不停歇的家务”,但营养科的老师总能有条不紊地推进,说话永远温温柔柔,哪怕面对紧急情况也从容不迫,这份专业素养和耐心,让我深受触动。

质控岗:读懂“连续十二年质控领先”的秘诀

跟着周卉珺老师参与质控工作后,我才真正明白“优秀不是偶然,而是日常的极致打磨”。周老师走路“带风”,从办公室到食堂的短短走廊,我总要加快脚步才能跟上,她的日常工作,是对“细节”的极致追求。

每天清晨,她先从待分餐食中挑出特殊治疗膳食(糖尿病、低嘌呤、低蛋白治疗食等称重饮食),逐一称重、记录数据,确保分量精准;十点分餐时段,她会仔细核对治疗膳食的餐数、种类,甚至上手感受菜品温度,不放过任何疏漏;食品留样严格遵循规范,对留样容器、标签信息、储存条件逐一核对;下午还要提前称重次日低盐餐的用盐量,精准核算各病区治疗膳食需求,忙完这些,又马不停蹄地去配置临时新增的肠内营养液。

看着周老师连轴转的身影,我终于读懂为什么科室的营养质控能连续十二年在上海领先:所谓“领先”,不过是把“质控”二字融入日常,把每一个环节、每一项标准都落到实处,用细节匠心守住患者营养安全的“底线”。

成长:在学习与交流中打开“新视野”

进修期间的每一次学习、每一场交流,都像为我打开一扇新窗,让我看到临床营养工作的深度与广度,也明晰了自身提升的方向。

科研启迪:科研源于临床,服务临床

第一次听邵春海主任讲“营养师怎么做好科研”,没有空泛的理论堆砌,全是结合临床实际的肺腑之言。他提到的“粮没打到,麻袋还在”,让我印象尤为深刻:“我们做临床、搞科研时,总盼着付出能立刻有回报,但很多时候可能事与愿违。可即便没拿到预期的‘成果’,过程中积累的病例经验、学会的文献分析方法、梳理的临床思路,都是珍贵的‘麻袋’,会成为未来成长的基石。”这句话彻底驱散了我对“科研”的畏难情绪,也让我明白科研不是遥不可及的任务,而是源于临床、服务临床的探索。

业务学习:专业严谨,内容丰富

三个月里,我共参加6次科室业务学习,从“重症多形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的医学营养治疗”、“肠瘘患者的营养支持策略”,到“肠内营养与谷胱甘肽的配伍禁忌”、“糖尿病交换份的临床实践”等,每一次课程都由科室老师精心准备——引用最新指南、结合临床病例、梳理文献证据,逻辑清晰、论据扎实。更让我惊叹的是科室的营养会诊单:内容规范全面,能量计算严格遵循指南与最新研究,患者的病情摘要、营养评估、干预方案、随访建议一目了然,每一项数据都“有据可依”,真正体现了“专业严谨”的内核。

惊叹:领略华山营养科的“综合优势”

越深入了解,我越能感受到华山医院临床营养科的“硬实力”——临床、学术、管理的全面领先。

治疗膳食的“精细化”让人惊叹:从糖尿病、肾病等疾病的个性化食谱设计,到食材的精准称重;从定制标准化烹饪器皿,到用信息化膳食标签追溯每一份餐食,全流程把控只为给患者最适合的营养支持。给糖尿病患者准备的餐食,连主食分量都精确称重,这让我真切地感受到“个体化营养”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实实在在落地的行动。

联合门诊的“创新性”让我眼前一亮:科室与痛风科、肾病科、内分泌科深度协作,开设了痛风-营养、肾病-营养、代谢及减重-营养等专病门诊。患者不用多科室奔波,就能在一个门诊里得到医生和营养师的协同诊疗。这种“多学科联动”的模式,不仅提高了诊疗效率,更能给患者更全面的治疗方案。

学术氛围浓厚,专业多元发展:承担着各级课题,发表了多篇核心及SCI论文。还承担着上海高校营养专业学生的实习带教。在这里,我看到的不仅是一群“会看病”的营养师,更是一群“会研究、会教学”的专业人才。

回望:带着收获与感恩继续前行

三个月的进修转瞬即逝,离开时,我带走的不仅是笔记本上满满的知识点,更是对临床营养工作的全新认知和底气。我真正理解了“营养治疗不是辅助,而是临床诊疗的重要一环”,也明白了“规范”和“细节”对患者康复的意义。

回到工作岗位后,我计划将此次进修的收获转化为实践:一是推广“个体化营养”理念,推动营养风险筛查常态化,让更多患者尽早获得科学的营养干预;二是分享华山的膳食医嘱执行流程与质控方法,与同事共同提升科室服务水平;三是按照邵主任的指引,尝试从临床问题出发,学习科研方法,提升专业深度。

最后,想真诚地感谢华山医院临床营养科的每一位老师:感谢邵春海主任的悉心指导,感谢田芳副主任的贴心提醒,感谢张家瑛老师、杨嘉红老师、胡玲丽老师和朱奕潼老师的倾囊相授,感谢周卉珺老师、张静娴老师、陈阳老师的耐心带教……这段进修经历,是我职业生涯中最宝贵的财富,也会成为我继续前行的动力。未来,我会带着这份收获与初心,为患者提供更优质的营养服务,不负这段“华山之约”。

华山医院各临床科室、医技科室、职能科室等常年招收进修医生,全年共分四个批次,即三月、六月、九月、十二月批次,按批次审核招录。每批次报到前30天截止该批次报名。

网上申报:

https://jx.edu-huashan.com:18084/engage-index(请输入手机号注册登录),具体招生条件、进修专业及对应时限可登录网上申报系统详细查看。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订阅号开设「华山进修」专栏,刊载各位进修人员在华山医院临床学习的点滴、收获与感悟,期待你的故事。

征文邮箱:

huashanxuanchuan@126.com

文丨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姚芳芳

审核丨邵春海、田芳

喜欢就奖励一个“”和“❤”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