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国别学,正告别“小众”,成为文科专业里的“显学”?!
盘点过去三年,这门学科似乎走上了“快车道”:2022年,区域国别学成为交叉学科门类独立设置的一级交叉学科;2024年,我国区域国别学首批学位点单位正式获教育部批准,其中硕士点单位31家,博士点单位8家;今年4月,区域国别学被教育部列入29种新增本科专业之一;日前,教育部官网公示2025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申报材料。其中,共有12所院校拟新增“区域国别学”专业,数量位居所有新增本科专业第14名……
不仅如此,区域国别研究智库的数量同样呈现井喷趋势。据不完全统计,自2011年我国启动区域国别研究工作起,教育部设立了42家培育基地和411家备案中心,分布在全国186所高校。
在区域国别学发展火热之时,高教界也开始冒出另一种声音。有人质疑,高校开设这个新专业是否只是为了迎合文科转型、文科考生报考的需求,“换汤不换药”?还有学者担心,众多高校一窝蜂加入这条赛道,布点之后能否办出特色、各展其长?未来,社会真的需要这么多区域国别学人才吗?
“越是在热潮下,越要保持冷思考。”多位学者近期在接受《文汇报》记者采访时直言:虽然相关高校正在加快学科专业的布点,但从人才培养的层次看,尚无法满足国家层面对区域国别人才的需求。简言之,要培养出国之急需的高层次卓越人才,高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区域国别学,是外语学科转型的“救命稻草”?
根据教育部发布的信息,本年度拟新增“区域国别学”本科专业的12所院校,包括四川外国语大学、黑龙江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暨南大学、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北京语言大学等。记者初步梳理,12所院校中,校名中带有“外”字和以外语类见长的学校占比近半。
在高校加速学科专业调整优化的大背景下,传统文科专业如何转型备受关注。那么,区域国别学的快速“扩张”,是否可以解读为是一批文科专业、特别是外语类专业转型的“救命稻草”?
对此,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执行院长杨成认为,不能简单下此结论。他告诉记者,短短数年间,区域国别学就完成了从理念概念到交叉学科门类下一级学科的“飞跃”,归根结底,与国家战略需求密切相关。之所以会有如此多“外”字头高校申报,正是因为,区域国别学本科专业的母学科就是外国语言文学。
早在2013年的学科调整中,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评议组率先将国别与区域研究设定为第五大方向,迈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转型升级的关键一步。而在十余年后,2024年,首批8所正式获批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的高校中,以外国语言文学为支撑学科的刚好占一半。
“区域国别学本科专业的开设,的确是外国语学科转型的重要路径之一,这不仅出于国家战略角度考量,也为学科在新时期的发展找到了新的增长点。”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务外语学院院长张蔚磊说,外语学科从立足“听、说、读、写、译”到发展区域国别学,这是学科内涵扩容的必然结果。但同样要指出的是,虽然一批文科专业转型是大势所趋,但这并不意味着任何学校都具备首先转型的条件。“作为国控专业,教育部对专业申报设定了严格把关门槛。最终12所院校是否能够成功获批,还是未知数。”
国控专业,即国家控制的专业。据介绍,高校申请开设这些专业,需要由教育部进行审批。一般来说,纳入国控专业的大致是两类:一类是“热门”专业,如财经类、会计、金融等,由于人才培养过剩需要宏观层面调控;还有一类是涉及到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特殊行业的专业,对考生报考有一定要求,在招生计划数上也受到严格控制。
据悉,上经贸大去年成功获批全国首批区域国别学一级学科硕士点,是上海市高校中唯一一所以外国语学院外语学科作为牵头单位申报并获批硕士点的高校。此外,学校在外国语言文学、国际经贸、法学、国际组织等学科领域积累深厚,这也是本轮申报中该校成为上海市唯一入选高校的重要原因。
新设本科专业,能弥补高层次人才缺口吗?
那么,区域国别学研究的重要性究竟几何,人才是否存在缺口?
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张蔚磊举出一组数据:2021年联合国秘书处属于领导职务的D级以上中高级职员中,中国籍职员仅有19人,是英国的1/3、美国的1/5——从中国的职员规模看,与中国的综合实力、国际贡献都严重不匹配。
国内大部分高校的区域国别方向的二级学科点都开设于2022年。简单说,学科建设都在起步阶段,人才培养经验不足。而从区域国别学首批学位点高校的二级学科设置数据来看,以地域命名的研究方向大多集中在东亚、中东、中亚、东南亚、拉美等地,研究国别长期集中在美国、英国、日本等少数国家。这实际上反映,我国在区域国别人才培养的覆盖面上不全、高层次人才供给不足,这也是目前学科建设的一块明显短板。
采访中,多位学者都谈到了一个外行容易搞混的概念:区域国别学交叉学科和区域国别学本科专业,实际上不能简单画等号。
首先,两者在学位上有明显区别。区域国别学本科专业属于外国语言学大类,学生毕业拿文学学士,而硕士阶段则为交叉学科,可授予经济学、法学、文学、历史学学位。其次,国家需要更多的区域国别高端人才,本科专业并不能自动解决这个问题。
另外,从招生偏好来看,部分导师更愿意招收语言能力过关且具有历史学、政治学、计算机科学等跨学科背景的学生。所以,就有高校教务处负责人直言不讳:“现阶段不宜急于开展本科专业教学。”
采访中,也有学者向记者透露,尽管北京外国语大学是目前唯一正式获批区域国别学本科专业的高校,但今年该专业并未实际对外招生。甚至有专家直言:“学生本科阶段就想学好区域国别学,压力很大!”
“区域国别学是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法律、历史、军事、安全、外交等问题的战略之学,是天然的交叉学科。”杨成认为,开设区域国别学专业,无论是本科还是硕士或博士,都需要首先满足交叉学科的基本要求,即至少所在高校拥有三个一级学科。这也是为何,上外在2020年第一个在教育部备案国别与区域研究自设交叉学科时明确提出:除外语外,区域国别人才培养的最优方案是历史、地理和人类学三个学科作为交叉融合的基础结构。“学科交叉应建立在至少对某一学科有较好基础的前提下,否则很容易‘门门懂,样样瘟’,看似‘万金油’,实则‘无一精’。”
不求数量求质量,人才培养如何升级?
“虽然近两年区域国别学已经成为显学,但它依旧是比较新的事物,需要创新和建设。”上海市区域国别学会会长姜锋分析,在区域国别学研究热潮中,当前也确有一些现象需要冷静考虑。
比如,区域国别学专业人才通常要懂英语和研究对象国或地区的地方性语言,理想状态甚至包括方言;要在研究对象国或地区有较长时间的学习、生活或工作经历;此外,至少要掌握一门传统学科的知识体系,并具备跨学科研究的问题意识及理论素养。他不由感慨:“作为交叉学科,区域国别学的研究方法要求意味着其学术起点更高,不是省力的捷径,需要下更大力气。”对培养单位来说,由于区域国别学人才培养需要多学科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这对传统的教学组织方式是个很大挑战。
再从就业端来看,虽说优秀人才不缺乏就业机会,无论是决策咨询、商业出海、对外传播都离不开区域国别学高端人才的参与和贡献。但问题在于,仅依赖本科专业学习很难达到优秀标准。因此,多位专家在采访时表示,高校在加速布点的同时,如何彰显各自培养特色,规避人才培养同质化问题,值得考量。
“区域国别学高端人才培养重实践,但目前国内高校普遍存在实践平台与市场需求对接不畅、人才培养与实践平台供需不对接等问题。”张蔚磊建议,各高校应结合校本特色进行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做到错位发展。同时,强化实践导向,与企业合作建设“产教城融合特区”或联合实验室,围绕企业“出海”遇到的真实问题开展国别市场调研、风险评估、政策咨询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
总而言之,从教育部开设区域国别学本科专业、硕博点,再到高校培养出真正用得上、信得过、靠得住的高端人才,还需要经过实践和时间的考验。
来源: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