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环境 > 文章详情

潮间带生存秀!看九段沙底栖动物的硬核绝技

转自:上海环境 2025-09-17 15:28:20

在九段沙这片充满生机的湿地中

生活着成群结队的独特生物

底栖动物

这些潮间带生存高手们

各有一套适应环境的绝活

今天就来解锁这些小生物的趣味日常!

01

节肢动物门

(甲壳类)

作为节肢动物门甲壳类的代表,螃蟹是九段沙泥滩上最常见的底栖动物之一。潮间带的螃蟹仍然依赖水生存,但它们的一些种类已经演化出长时间离水活动的适应能力。退潮之后,大量螃蟹从泥洞中涌出,开始一天的活动。除了最常见的觅食行为之外,它们还会进行清理洞穴、四处游荡、争夺洞穴,以及求偶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弧边招潮

挥舞大螯的“指挥家”

弧边招潮绝对是九段沙潮间带的“小明星”。雄蟹那一对大小悬殊的螯,仿佛是天生的指挥棒。它们常常舞动着大螯,或是为了威吓敌人,守护自己的领地;或是在求偶时,向雌蟹展示自己的魅力,仿佛在说:“看我,多强壮,多有活力!”

谭氏泥蟹

低调的群居“隐身者”

谭氏泥蟹个体较小,外壳呈灰褐色或黄褐色,布满不规则斑纹,与滩涂泥沙、芦苇根部的颜色几乎融为一体,即使近距离观察也很难被发现。

谭氏泥蟹更倾向“和平共处”,多个个体的洞穴常聚集形成小型“村落”,彼此保持几厘米距离,互不干扰。

短身大眼蟹

目光敏锐的“监测员”

短身大眼蟹有着一对大大的眼睛,如同自带潜望镜,这让它们在九段沙的水域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

它们常藏身水中或埋于泥沙中,仅露出炯炯有神的眼睛来执行“侦察敌情”的重要任务,360度无死角监测各方敌害,确保安全以后才会出来觅食。

豆形拳蟹

小巧却坚韧的“拳击手”

别看豆形拳蟹体型相当小,背甲长度及宽度很少超过4厘米,可它的外壳坚硬无比,外形宛如一颗豆子,两只前端像戴着拳击手套的大螯,仿佛时刻准备战斗。

天津厚蟹

勤劳的洞穴“建筑师”

天津厚蟹擅长在泥滩上挖掘复杂的洞穴,这些洞穴巧夺天工,不仅是它们躲避天敌和潮水的避风港,更是它们繁衍后代的重要居所。在九段沙的生态系统中,它们通过挖掘洞穴,改善了土壤的通气性和透水性,为其他生物创造了更好的生存条件,是当之无愧的洞穴“建筑师”。

隐秘东方相手蟹

善于攀爬的“忍者”

隐秘东方相手蟹步足多毛,如同穿上了一层特殊的“装备”。这种蟹类十分擅长攀爬芦苇,在九段沙的湿地环境中,它们灵活地穿梭在植物之间,寻找食物和栖息之所。

02
软体动物门

软体动物门是动物界中仅次于节肢动物门的第二大门类,已知物种超过10万种,广泛分布于海洋、淡水和陆地环境。它们既是生态系统的“清道夫”和“基石物种”,也是人类饮食、医药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贝壳曾作为货币,螺壳用于宗教仪式)。下次遇见软体动物时,不妨仔细观察其贝壳的纹路——每一道螺旋都是生命与环境博弈的印记。

螺类

滩面上的“静默行者”

在九段沙湿地的潮间带表面,居住着拟沼螺、绯拟沼螺、堇拟沼螺、尖锥拟蟹守螺、泥螺等堪称低调的“原住民”。它们的外壳是演化写下的密码——有的光滑如釉,在潮汐中舒展流线型轮廓;有的密布螺旋纹,像披着天然铠甲。这些“静默行者”常以腹足吸附于潮滩泥沙或水生植物茎秆,随潮水涨落规律活动,每一次蠕动都在滩涂上拓印出蜿蜒的生命轨迹,成为九段沙湿地生态画卷中细微却不可或缺的笔触。

中华拟蟹守螺

拟沼螺

泥螺

绯拟沼螺

堇拟沼螺

缢蛏

藏在泥沙中的“滤食者”

缢蛏喜欢将自己藏在泥沙中,只露出两根水管呼吸和摄食。它们通过水管过滤水中的浮游生物和有机颗粒,是九段沙生态系统中的“滤食者”。缢蛏不仅是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具有很高的渔业经济价值。

中国绿螂

绿色的“生态卫士”

中国绿螂外壳呈长卵圆形,呈绿色或绿褐色。它们生活在潮间带的泥滩中,以浮游生物和有机碎屑为食。它们不断地过滤海水,帮助湿地净化水质,以小小的躯壳守护着九段沙的生态环境。

瘤背石磺

善于伪装的“绘图者”

瘤背石磺宛如一位神秘的“绘制者”,那布满瘤状突起的背部,好似镶嵌着无数微型山丘的灰褐大地,与滩涂环境浑然一体,是大自然赋予的完美保护色。当潮水渐退,它便开启新的旅程,凭借腹足缓缓蠕动,每一步都在滩涂上留下蜿蜒且闪着微光的黏液轨迹,仿佛在精心绘制独属于它的行程图。

03

环节动物门

(多毛类)

沙蚕

地下隧道里的“生态工程师”

沙蚕长得像一条“穿了铠甲的小蛇”,柔软细长的身体上,整齐排列着似锯齿状的小疣足,这让它们在泥沙中能够更好地移动和挖掘,用前端可伸缩的颚齿,悄悄“嗦”走藻类和腐殖质。沙蚕通过自身的活动,默默耕耘着九段沙的土壤,促进泥沙中物质的循环和交换,同时为其他生物创造更适宜的生存空间,堪称“生态工程师”。

疣吻沙蚕是九段沙湿地最常见的沙蚕种类。其吻部密布小疣状突起,故得名“疣吻沙蚕”。该物种对盐度变化的适应能力较强,广泛分布于河口咸淡水交汇区域,在河口附近的淡水区也有分布。疣吻沙蚕为植食性,具有一对发达的大颚,能够切断并取食植物根系,尤其对水稻根系造成破坏,因此也被称为“禾虫”。

背蚓虫

不可或缺的“生态伙伴”

背蚓虫体型微小,却也在九段沙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它们生活在泥沙中,以微生物和有机碎屑为食。它们的活动促进了泥沙中有机物的分解和转化,为植物提供了养分,是九段沙生态链中不可或缺的“生态伙伴”。

九段沙潮间带底栖动物的生态价值

九段沙潮间带的底栖动物不仅是独特的生命个体,也是整个生态系统的重要基石。它们以“分解者”“滤食者”“消费者”的多重身份,参与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维系着湿地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同时,作为关键的“能量传递者”,它们为鱼类、鸟类等生物提供着不可或缺的营养补给,是九段沙生物多样性存续的重要保障。此外,底栖动物对环境变化极为敏感,其种类组成与数量波动,可作为评估九段沙生态环境健康状况的直观指标。

让我们携手共护

九段沙这片宝藏湿地的生态系统

让底栖动物等更多生灵

得以在这片秘境上永续繁衍生息


科学审核:王卿

来源:生态浦东

编辑:张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