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普陀 > 文章详情

普陀“桥头堡”联动南通“智造基地”,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活力奔涌

转自:上海普陀 2025-09-06 12:40:01

在长三角一体化迈向更高质量融合发展的新阶段,普陀区紧扣“西大堂”区位优势和沿沪宁产业创新带“桥头堡”使命,与智能制造和空间资源丰富的南通市深化战略协作。

两地以机制创新破题,以要素畅通筑基,以产业协同聚力,引导人才、技术、资本、数据等创新资源跨域流动,在最近一次南通高新企业走访普陀的活动中,22家企业的主要负责人被普陀“圈粉”,当即达成多项协议。

沿沪宁产业创新带

以企业为链条,铸协同发展之基

产业协作是区域协同的核心。今年以来,两地围绕电子元器件、智能制造、生物医药等重点领域,开展了一系列合作。8月19日,南通市通州区22家电子元器件企业赴普陀区,参观了上海航天科工电器研究院、施耐德工业控制有限公司等机构先进的生产线和研发中心,与技术专家就联合攻关、人才培养、平台共建等达成多项合作意向。

通州区众鑫集团与普陀资本公司达成共识,明确以智能制造为重点合作领域,探讨建立产业基金的合作路径,通过“以投促引”模式,吸引更多优质企业在两地落地。普陀新曹杨集团与南通平潮科技创新区也已达成合作意向,计划共同推进产业转移与创新成果转化,目前已接洽中国再生资源循环公司金属再加工项目、钛和检测项目等多个实体项目。

下一步,普陀区还将与南通市生物医药、智能制造、数字经济等领域龙头企业积极组建沿沪宁“产业链联盟”,打通跨区域产学研合作通道,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为区域协同创新注入新动能。

以园区为桥梁,连双向飞地之通途

园区是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也是区域协同的空间支撑。普陀与南通积极探索“双向飞地”合作机制,着力推动“龙头在普陀、配套在南通,研发在普陀、制造在南通,孵化在普陀、转化在南通”的“双向飞地”模式。

由上海未来岛在南通苏锡通产业园投资建设的南通未来岛硬科技产业园,已成为跨江合作的样板项目。园区建筑面积超过22万平方米,目前已引进20余家优质科技企业。在此基础上,普陀与南通正共同筹备在普陀桃浦镇设立“科创飞地”,凝聚更多优质科创资源合力,激发两地协同发展的强劲动能。

南通未来岛硬科技产业园

这一“双向飞地”模式,不仅实现了创新资源的最优配置,更在区域层面形成了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普陀区将继续以资源、需求、合作“三张清单”为抓手,与南通市共同整合两地优势资源,深挖合作需求,积极促成更多合作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以人才为活水,育区域创新之力

人才是创新的第一资源,也是区域协同中最活跃的要素。今年7月,南通市选派了6名来自经济部门的骨干干部,赴普陀区交流锻炼。这些干部深入普陀区商务委、科委、投促办等部门,直接参与政策制定、项目对接、资源制定等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的实际工作,全面融入了长三角协同创新的最前沿。

南通市干部在普陀区参观

在普陀区沿沪宁产业专班挂职交流的南通科技局规划与协调处副处长缪志军表示:“很荣幸能到普陀区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办公室学习,参与到沿沪宁城市产业协同、科技创新等关键环节的推进,这是我第一次站在国家战略前沿的深度学习和高强度历练。”

缪志军实地参观了上海海纳工程院、上海清华国际创新中心、施耐德工业控制有限公司等普陀区科研院所、园区和企业,切身感受到上海强劲的科技创新能力、先进的产业理念和“有求必应、无事不扰”的“店小二”式的精准服务模式,他说:“我将把在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学到的先进理念、创新做法和务实作风带回南通,转化为推动南通科技创新和融入区域创新协同发展的具体实践和实际成效。”

通过企业协作、园区共建、人才共育等多层次的合作,普陀与南通正逐步建立起全方位、深层次的协同创新体系,未来,普陀将继续抢抓沿沪宁产业创新带建设的历史机遇,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服务链深度融合,奋力把普陀区打造成沿沪宁产业创新带的“引力场、智汇源、孵化器和服务中心”,为长三角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注入新的动力。

记者:吴凡

编辑:沈悦

点击下方了解更多

  普陀 你好 | 爱心护幼,医术惠民

 科技赋能社区治理!蓝骑士“拍一拍”,化身移动安全员防隐患

 “物业”变身“救护员”!曹杨物业30名员工持证上岗

 【提示】如何规范外摆位设置提升“烟火气”?一图带你了解→

 公园+N种可能:TOP中央公园交出多元发展答卷